倪萍出第二本书 私人生活只字不谈

2011/1/13 16:05:30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继《日子》之后,倪萍时隔14年后终于出版了第二本书《姥姥语录》。现在的倪萍衣着朴素,没有刻意做过多打扮,只是洪亮的嗓门显出一股强大的气场。”  倪萍说起姥姥表情丰富,而说起自己就有意识地往后躲。

倪萍出版了第二本书《姥姥语录》

倪萍出版了第二本书《姥姥语录》

  继《日子》之后,倪萍时隔14年后终于出版了第二本书《姥姥语录》。已很少公开活动的倪萍,昨天为了这本新书接受了媒体采访。不过,对于个人生活的话题,她总是巧妙绕开,三句话不离书中的主人公“姥姥”,甚至连有关春晚的话题,倪萍也操起山东话,模仿姥姥的口气说道“净问些个没用的”,自我保护可见一斑。

  现在的倪萍衣着朴素,没有刻意做过多打扮,只是洪亮的嗓门显出一股强大的气场。在几天前的图书订货会上,倪萍的露面让现场挤得水泄不通,虽然人气很旺,不过也有不少读者感慨,素面的倪萍真是显老了。为此昨天采访的主办方特意嘱咐她,上次的出场太随便了,今天可得“捯饬”一下。于是,倪萍好歹化了淡妆,戴起一副眼镜遮挡微肿的双眼,低调的服装和依旧随意扎起的头发,见了记者,只是一个劲儿嘱咐,咱拣有用的问,不写的就别问了,早问完早结束,反正报纸也不可能给我那么多版面。

  倪萍今年51岁,和姥姥一起生活了50年,去年姥姥99岁去世。姥姥一直住在倪萍家里,常去串门的白岩松、敬一丹也一直念着姥姥,还是白岩松一直催她,“倪姐,快写写姥姥吧,我们需要姥姥的精神。”白岩松刚出了本书《幸福了吗》,倪萍还调侃她的书比他便宜,更实惠。

  “我开始写散文的时候,你们可能还没出生呢,我的文字风格一直特别统一,包括主持节目,我的台词都是大白话风格。我从小在山东长大,跟着姥姥生活,性格里就是这样,那些拗口的话我不说,不过在书中,光说大白话没用,你得有道理在里面,否则光说吃喝拉撒,不是耽误别人时间吗。”

  姥姥影响了倪萍的待人接物。倪萍去年在玉树大地震后,在央视赈灾晚会上捐款100万元。倪萍说,这是受姥姥影响。倪萍也用姥姥的方式影响儿子。儿子放暑假,她没有答应他去迪士尼公园的请求,转而把他送到山东老家,让他自己搭地铁到机场,自己转几趟车来到乡下,学会自己处理问题。“回来以后,儿子原来最发憷写作文,过完暑假,他写自己怎么下河,怎么抓螃蟹,写得很生动。”

  倪萍说起姥姥表情丰富,而说起自己就有意识地往后躲。问她还关注央视吗,她说我和大家一样,谁天天家里不看电视,但可能年龄大了,更多关注新闻了,综艺节目很少看。其实倪萍一点也不落伍,刚刚开通了微博和博客,虽然“入行”晚,但写得很兴奋,惊叹号一个接一个的。倪萍现在一年拍一两部影视作品,其他时间安心陪儿子,“上次有个戏让我在外地待两个月,还得学四川话,真不愿意去,因为要辅导孩子作业,五年级了,正要劲儿的时候,以后外地就少去了。”本报记者 王雯淼 J208

  相关阅读

  儿子被八卦 倪萍真怒了

  正忙着为新书《姥姥语录》做宣传的倪萍,昨天下午还满高兴地接受了几家媒体的深度采访,而就在当晚,倪萍大姐却“发怒了”。昨晚10时,倪萍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发表了题为《第N次被偷拍,第N次被娱乐,我真的怒了!》的博文,同时转发到了微博上。让倪萍如此动气缘于1月11日《南都娱乐周刊》刊登了倪萍接儿子下学的照片,加之1月10日某网站播报以视频形式同样报道了此内容,而且还配上了英达的照片,这让倪萍非常气愤,昨晚情绪终于爆发。

  倪萍在博客中写道:“一直没理他们,可今天真的很生气!‘某网站娱乐播报’还将偷拍的视频贴上英达的照片,说我儿子越长越像英达!原因是我和他拍过一个电视剧,在戏里演夫妻。我坚信这个有话语权的‘新闻工作者’一定是有父母的儿女,怎么可以这样关联生命?!谁给你的这个权利?报社、网站是你家开的吗?你的真实名字叫什么?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把咱家门口的水都搅浑了,你不也得喝脏水吗?!”

  记者在网上找到了那段让倪萍不快的视频,视频一开始就提到去年倪萍和英达主演的《美丽的事》在荧屏上热播,随后话锋一转,“倪萍与英达不仅有戏缘,在生活中还有点莫名的缘分”,随后就放出倪萍接儿子虎子放学的情景,还称倪萍为“倪大妈”“容颜憔悴”“早早退出综艺主持人行列确实有先见之明”,并称她的儿子长得像翻版少年英达,不仅如此还在画面下方配了一张英达的照片,视频最后还出现了这样的画外音,“估计倪萍与英达配戏时可能会时时想起自己的儿子,这倒可以一解思念之情。”

  《南都娱乐周刊》也同样刊登了倪萍和儿子并肩行走的照片,但文字中称“记者在虎子学校门口遇上倪萍前来接儿子放学”,看来《南都娱乐周刊》的记者并不想承认自己是偷拍,而倪萍也难以接受这仅仅是一次巧合。在博文最后,倪萍写道,“儿子已经会上网了,前几天还看了我的微博。上次被偷拍他就问:‘叔叔拍我干什么用?’面对儿子的疑问,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说:‘等我见了那个叔叔问问他……’”

  本报记者 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