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铁年代》中,处处能看到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脚步
尽管一女二嫁的感情戏有些琼瑶,尽管不是水就是火的人物个性有些单调,但是背景中红旗飘扬、钢花飞溅的场面以及《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合唱,却让很多人忽然怀念起那个远去的“钢铁年代”。电视剧《钢铁年代》播出过半,拿下了不少地区的收视冠军。很多人开始讨论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以及父辈们看似“有点二”的精神。
《钢铁年代》引发讨论,成了话题剧,应了当初编剧高满堂的感觉。为了让粗糙的工业题材电视剧有市场,有人曾建议高满堂在感情戏上做文章,把《钢铁年代》剧名改为《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高满堂坚决拒绝:“我就不信这个邪。工人的戏会没人看?”尽管《钢铁年代》播得不错,但是荧屏工人戏缺位太久,其背后的时代隐痛远非收视率所能承载。陈宝国前后两个工人角色相隔几乎30年,什么是产业工人的血性,什么是民族工业的精神,电视剧点到即止,答案需要观众更多的思考。
工人偶像让位娱乐明星
《钢铁年代》的收视率目前超过了8%,和之前的《闯关东》不相上下。很久没有在荧屏上出现的工人身影,高调成为主角,看惯了古装戏、谍战剧、家庭伦理剧的观众,心底关于工人形象的记忆被唤醒。
“荧屏不能忘记工人。我打心底里喜欢那个年代工人老大哥的朴素和激情,共和国不能忘记他们,这一笔一定要留下。”编剧高满堂在采访时带的称呼“工人老大哥”,曾令无数人觉得亲切。而《钢铁年代》中作为故事背景、始终热火朝天的鞍钢,曾被称作共和国的“工业长子”。在新中国建设急切需要各种物资的年代,可以说是鞍钢在为整个国家提供“脊梁”。电视剧故事中描写的鞍钢接到的一个大任务,就是为武汉长江大桥提供钢材,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天堑上修建的第一桥。这些发生在“钢铁年代”的故事,如今已经成为记忆。而这些记忆,在从“工人老大哥”到“蓝领”的称呼转变中,也渐渐被人遗忘。
“我的第一个角色就是演工人,这些年来演多了‘帝王将相’,总觉得差了点什么,演了工人尚铁龙觉得踏实多了。”主演陈宝国说自己拿到剧本的第一刻很吃惊,“哟,现在还有这样的电视剧作品?”从汉武帝到白景琦,陈宝国说他等工人戏一等就是快30年。1982年,26岁的陈宝国在电视剧《赤橙黄绿青蓝紫》中成功塑造了特立独行的工人司机刘思佳,获得中国首届电视金鹰奖最佳男演员奖。在那个还没有偶像明星的时代,刘思佳成为年轻工人创新求变的代言人,以偶像的形象红遍全国。
然而,时代变迁。随着商业偶像剧成为娱乐和物质的代名词,“工人”似乎再也没有机会成为时代偶像,这个角色被赋予的特质更多的是坚硬生活磨砺后的粗糙质感。
“所谓糙,只是一种归纳。大家觉得钢铁一定是很坚硬的,而且炼钢的过程一定是很火红的,钢铁永远离不开火。”陈宝国分析自己扮演的工人角色时说,比“糙”更准确的归纳应该是“火”。工人的精神就是钢与火的精神,倔强豪放,真诚执著。“几十年前很容易被人理解的情感,放在当下成了稀缺资源。还有人问,那个年代真会有几代人这么活着吗?这样的变化我们都得好好想想。”
工业题材有“重量缺失”
有人给主演冯远征留言说,每天晚上跟奶奶看《钢铁年代》,在他不理解的时候,奶奶会告诉他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是这样。于是祖孙辈之间有了更多的沟通和对话。很多的“80后”“90后”也得以窥见父辈祖父辈的精神世界。
“平常看到的最多的是父母亲医药费帐单,他们步履蹒跚地去接送孙辈……一直以为自己超越了父母,事实上父母火热的青春年华比我更充实。”有观众留言称,洪流中成长的父辈们,白手起家,大到国家,小到自己的家,都有种“钢铁般的汉子精神”,相比很多年轻人被物质绑架,父辈的精神并不会过时;激情燃烧的岁月,火红的一代人是真正的偶像。
《钢铁年代》中备受争议的琼瑶式情感三角关系,或许在刚刚结束战争的年代并不算太传奇,但是其中情敌之间的关系却值得玩味。陈宝国和冯远征扮演的情场对手,有竞争也很***。在一方确认自己不能继续爱下去的时候,退出的方式是鼓励对手接替自己勇敢地爱下去。有剧评人评价说:“那个年代的彻底理想化,让爱情也成为乌托邦。没有仇恨,没有丑恶,只有爱,负面的情绪仅仅是爱的妒忌或者爱的纠结。尽管物质匮乏、生活很累,但是人们会用柔软却坚毅的感情来承载化解压力。幸福和感动如同春天从车辙印中冒出的新绿。”
高满堂回应工业题材不被看好和工人淡出荧屏时说:“写工厂改革、写工人气概当然没人爱看。工业背景需要与市场元素相结合,增加情趣、幽默、冲突的东西才能好看。主旋律题材没必要与市场对立。”或许正是因为加入了情趣幽默和冲突,《钢铁年代》也被批评点到即止,有些“轻”。
一位剧评人说:“工业题材终究需要直面牺牲——一种无法补偿的缺失。有了对缺失的描写,才能真正提供有时间重量的思考的可能。” 本报记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