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标》:银河映像十五年 制作公司生存之道

2011/1/26 3:33:16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杜琪峰:香港电影制作公司和导演很少能做到上市的,银河映像算第一个 杜琪峰:《一个字头的诞生》我想香港电影很难再有机会拍一次了 韦家辉:《孤男寡女》之前我和杜琪峰已经拍了《暗花》和《非常突然》等等,有些观众会喜欢,但票房都不是很好。

《新航标》第十九期封面

《新航标》第十九期封面

  《新航标》第十九期:银河映像十五年 制作公司生存之道

  出品:女物娱乐

  制作:娱乐策划部

  监制:张晗

  主编:魏君子

  责编:竹聿名

  对话:魏君子

  撰稿:竹聿名、阿蒙

  摄像:夏祺

  设计:稻草人

  前言

  相对于垄断制片、发行、院线、演艺经纪产业链的大公司,多元化的独立制片公司尤显难能可贵。狭缝求生存,船小好调头,没有灵活求变的本事,独立制片公司很难做得久。如果在兼顾市场的同时,还能开创作者风格,坚守个人品牌,一度风光上市,并打入国际市场,做到十五年以上,放眼华语影坛,这样的公司只有一个——银河映像。

  银河映像成立于1996年,核心人物是杜琪峰、韦家辉。多年通俗剧和商业片的操作经验,令他们对市场和创作有更清醒的认识。市道不好,正好剑走偏锋,以非主流打出口碑;市道好时,亦可顺势而起,拍有广阔受众的贺岁片和爱情轻喜剧。与此同时,杜琪峰潜心打造杜氏风格,《枪火》、《PTU》、《文雀》扬名海外,完成了“既要为老板拍戏,也要搞个人趣味”的难得平衡。

  十五年来,银河映像作品质量上乘,也能确保产量,作为制片公司,相继成为中国星、寰亚、美亚、寰宇、骄阳拉拢合作的对象。如今,随着内地成为华语电影主要市场,新制片公司如雨后春笋,银河映像也有北上计划,女物娱乐对话杜琪峰、韦家辉,探讨制片公司生存之道,揭秘“银河映像”是否“难以想象”……

银河映像教父杜琪峰

银河映像教父杜琪峰

  目录:

  【自述】杜琪峰:银河映像 难以想象

  壹 工业环境:华语电影原地踏步?

  贰 蜕变之路:为何导演只是技工?

  叁 银河精神:作品一定要原创

  1,市道低谷 剑走偏锋非主流

  2,市道转好 寻求大公司支持

  3,上市得失 不能是一个包袱

  4,内部分工 韦家辉关键作用

  5,个人品牌 杜氏创作之秘诀

  6,未来计划 进军内地之调整

  【对话】韦家辉:银河风格 向左走《神探》 向右走《单身男女》

杜琪峰大佬范十足

杜琪峰大佬范十足

杜琪峰:我们还老以为自己很厉害,其实只是幼稚园

杜琪峰:我们还老以为自己很厉害,其实只是幼稚园

  壹 工业环境:华语电影原地踏步?

  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家电影制作公司,若想更好的在业界生存下去,仅仅靠埋头苦干、积极创作是远远不够的。整个工业的大环境是什么状况?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以及有什么方法解决?如何才能做到进步?……通通都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带领银河映像走过十五年风风雨雨的杜琪峰,对如今的华语电影工业环境有着一个深刻体会与了解。

  我在邵氏工作时候,去参加影展,邵逸夫先生跟我聊天就告诉我,当初成立邵氏他计划用25年时间来发展——投资是要看这么长远的。虽然如今电影发展一路都不错,但是一直没有一个有魄力的制片家、一个规模庞大的制片厂出现,带大家发展,而且考虑也不够长远,没有十年、二十年的大计划,制作上不断在重复。所以,我们的电影永远追不上好莱坞,人家的工业是每十年一大变,二十年又一大变,我们都是在原地踏步。我们还老以为自己很厉害,其实只是幼稚园。

  我这样说可能过分了,但香港导演这十年在国内拍的电影没进步过。拍了很多时代战争片,但仔细看的话,故事、镜头都是差不多的。可能基于许多原因,很多人说,你们就拍回以前那些港片,没接触过的年轻人都会去看。市场需要一些新意时候,就会逼创作人去改变,给以前的,那他们还改变来做什么?香港电影最好的时代,就是拍每一部电影都有一些创新——这部电影这样打,另一部就得更上一层楼。这样才有了后来的局面。

  其实香港电影业01年、02年都不错,03年就很惨,因为非典和经济衰退,没投资气氛,原因就是投资人不够,人才也不够,周润发、李连杰都去好莱坞,后来就只剩一个中国星。

  只剩一家大公司是顶不起一个市的,没有变化和竞争。最好就是有几家大公司,像当年有德宝、金公主、嘉禾一样。

  到了06、07年,大陆市场变好,就又把电影人都吸引到了内地,结果更惨,去了好莱坞的李连杰周润发又回到了北京,不回香港。致使香港人才短缺,新一代又上不了那么快,一个导演需要十年才出来,而且以前的导演还都是一年拍好几部电影的。没有了生产量,人才就不会出现。

  还有一点,我觉得现在内地一些电影计划的噱头性太强了,有些电影找一大堆明星来演,拍完又怎么样?还不是把整个片酬又搞上去了。而且这种噱头放在一部电影里可以,但如果在整个工业层面来说的话是不行的,因为你这只是一部电影,不是许许多多的制片厂,你根本撑不住,所以我觉得现在中国电影需要建立很好的需求制度。

杜琪峰:我94年就全年没拍电影,静下来思考何去何从

杜琪峰:我94年就全年没拍电影,静下来思考何去何从

  贰 蜕变之路:为何导演只是技工?

  从出道至今,杜琪峰混迹影视圈已经有40年时光,个中酸甜苦辣一一尝尽,其中最困扰他的就是“导演身份”问题——在杜导看来,身份不明,根本无法展开工作。1980年,杜琪峰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碧水寒山夺命金》,事后,他觉得自己无法理解电影导演工作,于是决定回电视台再修炼;6年后,杜琪峰再度出山,到了新艺城拍片,而后,他又与邵氏的“大都会”达成合作,拍了多部卖座佳作,而也就在期间,与周星驰合拍《济公》,两人因为控制权问题而产生了分歧。这让杜琪峰陷入苦思“到底谁是导演?”,为此叫停工作一年。一年后,他决定成立银河映像……

  我在新艺城时候,公司的第一个戒条是“要赚钱”,第二个戒条也是“要赚钱”。如果你不在商业上考虑,根本没机会在新艺城工作,在那个背景出来就变得十分的考虑市场。市场里,演员重要、题材也很重要,但演员的片酬却一路上涨,甚至还要看演员面色——因为片子能卖埠是有他们,于是就会觉得自己值钱过导演,譬如碰到周星驰,很多事情就不是你来处理的,导演就变得像一个技工。

  我从新艺城离开,去了邵氏,拍了几部戏,票房上面都是OK的,《审死官》之后就和周星驰拍了第二部《济公》(注:1993年),同时他自己在做《算死草》(注:1997年上映),他就觉得自己可以控制所有的东西,给了很多意见,这不是很大问题,但问题在于:我还是不是导演?还是你是导演?在拍完那部戏之后我自己就有一个很大的考虑,我是不是究竟还继续用明星去拍电影?是不是一定要去追逐票房?

  于是我94年就全年没拍电影,静下来思考何去何从。92年是我在无线20周年,当时我决定离开无线,全身投入电影。但94年却是唯一全年没拍电影。

  后来我想通了,我如果要做一个导演,就一定不能这样下去,就回去拍了第一部电影《无味神探》,那时候我和韦家辉接触比较多,韦生有研究,就说我们要做原创性的电影,不跟任何的潮流去做电影。后来就决定成立银河映像,决定了以后走的路线。

  

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