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男女主角窦骁和周冬雨出席本届柏林电影节。新华社记者 罗欢欢摄
本报记者 周南焱
第61届柏林电影节正在热闹进行当中,但这种热闹却跟中国电影无关。在本届柏林电影节上,华语片集体缺席主竞赛单元。虽然张艺谋、陈凯歌的新片也跑去亮相,但均参展不参赛,被网友戏称为“打酱油”。柏林电影节曾是中国电影的福地,然而,中国电影正离这块福地越来越远。
岂止是柏林电影节,前不久奥斯卡外语片提名公布,代表两岸三地争夺“小金人”的《唐山大地震》、《岁月神偷》、《艋舺》悉数出局。不要说获得大奖了,就连奥斯卡提名,中国电影已连续8年无缘入围。
近年来,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屡现颓势,其国际影响力和关注热度看似已近冰点。
艺术导演
改拍商业片赚钱去了
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中,柏林电影节对中国电影人格外青睐。自从1988年张艺谋的《红高粱》获金熊奖后,这里就成了中国导演们展示自己的舞台。之后,吴子牛、谢飞、李少红、王小帅、顾长卫、王全安等导演都曾在此获得过金银熊大奖。尤其是张艺谋和王全安,各自金银熊两座奖杯在手,柏林对他们来说都是成名的福地。
但在本届柏林电影节上,中国电影却未出现在主竞赛单元,反而是卖片的制片人中有不少中国面孔。这也成了近年来世界各大电影节独特的中国风景——卖电影的远比拍电影的人多。今年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和陈凯歌的《赵氏孤儿》都是只参展不参赛,实际上就是到柏林电影节吆喝卖片、宣传新演员。此外,陈可辛、王家卫也在电影节上各自推销新片《武侠》和《一代宗师》。
去年柏林电影节尚有张艺谋、王全安的两部新片参赛,今年华语片“空缺”实属罕见。柏林电影节和奥斯卡不一样,不需要专门机构推荐,如果有作品和实力,很多导演应该都会报名。华语片集体缺席,说明国内艺术片日趋衰微,电影人不重视国际奖项,相信票房才是硬道理,而艺术片在大家眼里几乎等同于“票房毒药”,拍商业片才是王道。
姜文拍出了商业大片《让子弹飞》,王全安在忙于拍商业片《白鹿原》,贾樟柯在筹备拍商业片《在清朝》。如今的年轻导演也往往绞尽脑汁地想如何去运作一部商业电影,而不是拍摄一部作品去国外拿奖。导演王小帅表示,“确实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情况:现在专门拍作品去国外拿奖的电影导演少了,因为国内市场好了嘛,拍商业片的导演多了。”然而,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作祟下,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不得不失语,只能尴尬地充当看客。
商业电影
古装片海外不买账了
艺术片在国际电影节上销声匿迹,国产商业片却在电影节上彩旗飘飘,叫卖声不绝于耳。但实际情况是,这些所谓的商业大片近两年海外销售成绩并不佳,产生世界性影响的压根儿就没有。国内不少制片公司号称,在国际电影节上一部电影卖出上千万美元的海外版权,但业内人士心知肚明,其中自我炒作居多,这些公司都不敢公布财务数据。
现在去国际电影节参展的商业片,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卖片,更重要的是为在国内上映制造声势。去年《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精武风云》等商业片纷纷参加戛纳国际电影节,就是意在提前为国内票房打开宣传阵势。《艋舺》导演钮承泽就表示,该片去戛纳就是在海外造势,吸引国内观众的眼球。
国产商业片走不出去,这两年似乎已陷入穷途末路。当初《英雄》在北美票房大卖之后,古装大片一度成为国产商业片的海外制胜法宝。《夜宴》、《无极》走的都是这条路。然而,海外观众很快便对古装大片失去了新鲜感,不再感兴趣。专门迎合西方人审美情趣的大片《赤壁》,在北美院线上映后票房只有区区数十万美元,惨淡得令人吃惊。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产商业片仅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尚有市场,而在全球最大的欧美电影市场,其影响可谓微乎其微。去年除了一部带有明显好莱坞标记的中美合拍片《功夫梦》以外,商业电影的海外票房相当惨淡。在好莱坞票房排行榜中,北美地区上映的华语片仅有三部,其中成绩最好的《三枪拍案惊奇》,其排名在美国当年上映的519部电影中仅排到276名,与主流影片的票房数据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闭门造车
只赚国内票房不行了
国内电影市场近几年一片红火,去年共生产500部影片,总票房突破100亿元。表面看起来中国电影成绩辉煌,贺岁大片票房更是高歌猛进,制造热门社会话题。实际上,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却没有同步上升,反而在下降,更甭谈文化输出了。闭门造车,自家关起门来热闹,这是当下中国电影的真实写照。
国产艺术片曾于上世纪90年代在国际各大电影节上斩金夺银,如今已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导演们转型拍商业片,也想在商业片上探索出路,但国内成功却难以得到海外认同。如报名本届奥斯卡的《唐山大地震》并非古装大片,但仍然得不到国际观众的肯定。去年参赛戛纳的《日照重庆》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摇摆不定,结果被国外媒体批评为“一个被反复搬上银幕的主题,一个被讲过无数次的故事”,“既不出众又缺乏启发意义”。
清华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尹鸿认为,当今中国电影在如何用国际视野讲述中国故事,如何用电影语言传达文化方面,没有找到合适的策略。一度流行的古装大片只不过画面漂亮,主打东方符号吸引西方观众,但对艺术规律缺乏尊重,终究行之不远。目前国内商业大片绝大多数依旧是古装武打或动作片,以暴力、血腥、低俗、恶搞为卖点,想靠这些走出去谈何容易。
事实上,眼下不少中国电影人已安于关起门来拍电影。就像冯小刚说的,把内地市场做好就够了,至于国际市场还是别去了。对此国家电影局童刚局长就曾表示,从制片到发行环节,中国电影过度倚重国内市场,忽视国外市场的外循环。“走出去”的外销渠道不畅,自身信心也不足,观念还很滞后。看来中国电影要想真正产生国际影响,道路还远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