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剧填补警匪剧空白 跟风抢拍致审美疲劳

2011/2/15 12:05:17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谍战剧一哄而上,剧情设置都大同小异,观众也渐渐产生视觉疲劳。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一纸关于限制涉案题材作品的文件让警匪剧退出了电视荧屏的黄金档,此后,此种类型剧就销声匿迹了。

  谍战剧一哄而上,剧情设置都大同小异,观众也渐渐产生视觉疲劳。去年年尾到今年年初,业内对电视和电影市场的分析,一直是这样一种观点:现实剧接棒,谍战剧退位。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风声》的电视剧版已经在地面频道播出,《潜伏》的电影版也在积极筹拍,《旗袍》、《借枪》还在等着新一轮的档期。谍战剧,就是永不消逝的电波,会一直抓住人们的眼球,吊着观众的胃口。对于这种现象,导演刘江给出了自己的分析:谍战剧作为类型剧的一种不会退出荧屏,但也不会始终保持同样热度,所以这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记者梁巍

  存在必要

  原因1 谍战剧暗合观众的审美期待

  从《满堂爹娘》到《媳妇的美好时代》再到《黎明之前》,刘江的三部不同题材大戏连播,让这位青年导演一下子成为圈内炙手可热的人物。这也让人联想到,演员总是寻求转型谋求突破,导演是不是也存在转型问题呢?对此,刘江告诉记者:“我只是一个不想重复自己的人。 ”刘江透露说,《黎明之前》是他早在2008年就接到了剧本大纲,当时名字还叫《黎明之前的瞬间》。只是当时剧本还没有完成,他就去接拍了《媳妇的美好时代》。而这期间,《潜伏》已经大热起来,刘江本想放弃《黎明之前》:“万一拍不好,就会遭到质疑,说我们跟着人家的路子走。而且你们也看到了,我们这个演员阵容,当时跟《潜伏》可是没法比的。 ”但是经不住制片方的一再邀请,刘江还是接下了《黎明之前》。为了这部戏,他研究了很多历史资料,特别研究了《戴笠传》。

  然而,尽管不想自我复制、尽管给新剧《风语》定位为“不纯粹的谍战剧”,刘江仍然徜徉在同一类型作品中无法自拔。对此,刘江也有些无奈:“谍战剧确实是一窝蜂,而那么差的谍战剧收视率都挺高,这个现象也很怪的。不过怪相背后其实有可以分析的原因。中国文化界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给了创作者一定的自由,以前都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讲故事,塑造人物,但人物一般都是假大空的英雄,观众都烦死了。改革开放后大量西方文化,小说、文学作品,包括后期好莱坞的电影引入,中国创作者的视野打开了,此后算是进入了个人叙事的时代。这两年最火的就是谍战、战争剧,《亮剑》也好,《暗算》也好,百姓希望看到英雄,这些剧总的来说主题是正面昂扬的,塑造了英雄,是对那种个人化叙事、欲望化叙事的反叛,暗合观众的期待。 ”

  原因2 谍战剧填补了警匪剧的空白

  谍战剧是以间谍活动为主题的一类影视剧,其中有卧底、特务、情报交换、悬疑、爱情、暴力刑讯等元素。观众可以发现,这和荧屏上多日不见的警匪剧有异曲同工之妙。

  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一纸关于限制涉案题材作品的文件让警匪剧退出了电视荧屏的黄金档,此后,此种类型剧就销声匿迹了。岂不知,这让不少影视公司损失颇多,一大批导演和类型化的“警察专业户”演员吃了大亏。之后,生活题材剧、偶像剧曾经大行其道,但都因内容单一而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

  谍战剧之前,战争题材剧一直经久不衰,如《亮剑》、《历史的天空》等作品,始终为观众津津乐道。而谍战剧一出现,立刻将战争题材另辟蹊径,更填补了警匪剧的空白。导演刘江对此表示:“一种题材的兴起,很有可能填补了另一种题材的空白,但是永远没有过时的题材,只在于在创作过程中用心不用心。从《潜伏》大热后,一大批谍战剧跟风之作涌入荧屏,没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难免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这些都是正常的。想要拍出观众喜爱的作品,就得拿出诚意来,首先要自己认真对待,不糊弄观众,观众才会买你的账。”他还表示,谍战剧有自己的优势,紧张、悬念、戏剧冲突强,不会被观众淘汰,关键是看内容是否具有新意,团队是否认真做了。“其实《黎明之前》能够在《潜伏》之后市场反响非常好,这就说明谍战剧不存在多不多的问题,就看你用不用心去做! ”

  原因3 谍战剧作为类型剧有存在的空间

  观众经常听说“古装剧”、“年代剧”、“战争剧”、“谍战剧”、“偶像剧”、“现实剧”这样的名词,实际上这就是各种不同的类型剧。按照业内的说法,各种类型剧都是经过长期打磨和市场反馈的,每一类型都有相对固定的收视群体,都有同类型的代表作和佼佼者,它们之间没有可比性、没有统一标准,所以类型剧“排名不分先后”,不能简单地评价谁好谁坏。刘江导演分析认为,目前尽管谍战剧一窝蜂、大火大热,但仍然不妨碍其他类型剧的播出:“就说现在在播出《风语》,同时还有《延安爱情》、《你是我的兄弟》、《神断狄仁杰》等不同类型的电视剧在播,并不是说全部电视台都在播《风语》。这就说明,每一种类型剧都有存在的空间,谍战剧也不例外。很多观众喜欢看美剧,也是如此,美剧也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比如有魔幻类的《邪恶力量》、《吸血鬼日记》、《英雄》,有校园类的《绯闻女孩》,情景喜剧类的《六人行》、《生活大爆炸》等等,多种类型可以同时存在。可以这样讲,只要有电视台,只要还有观众看电视剧,那么这几种常见类型的电视都会不断推陈出新。不能说谍战剧什么时候就销声匿迹了,我觉得只要没有政策上的限制,就不会有消失的那一天。 ”

  那么同一类型剧跟风,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刘江认为这就是市场导向原则:“还是说谍战题材,可能一部戏火了,大家的注意力就都上来了,观众天天看,媒体也天天关注。这就给电视剧的制作者和播出单位一个信号,大家也纷纷将资金、精力投入进来。再接二连三地有几个重磅作品推出,一时间这类剧就‘千树万树梨花开’了。而等大家都平静下来,各种类型剧又可以齐头并进了。 ”

  存在问题

  谍战资源过度浪费

  谍战剧经过了5年的发展,目前来说已经处在一个平静的阶段,无论是人物、故事还是桥段都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了。其实谍战题材本来就不新鲜,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黑三角》、《羊城暗哨》等等都是。只是到了电视剧《暗算》,它把观众的期待又提起来了,也带动了很多影视人员投入谍战题材领域。但刘江认为,带动是带动了,并没有发展好。“就谍战剧来说,从《暗算》到现在已经有好几年了,但能称得上经典的,还是只有《暗算》、《潜伏》、《黎明之前》这几部。要知道,国内拍了很多部谍战剧,观众都有审美疲劳了。 ”而拍得不好,不是因为没有好题材,而是资源没有利用好,没有把握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很多创作者对间谍这个职业也不够了解,缺少技术方面的专业支持,观众看了都不相信。

  既然谍战剧是“永不消逝的电波”,那么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什么样呢?刘江表示,除了保持原有的故事性和节奏性之外,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动作戏。“但是不能太在意这些血腥、暴力的动作戏,不能为了血腥而血腥,为了暴力而暴力,而要关注故事和场面背后的东西,不能光顾着吸引眼球。 ”

  相关阅读

  谍战常识

  谍战剧的时间背景大多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剧中出现的几大特务机构也大同小异。看谍战剧,必须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作为基础。

  机构1 日军特务机关

  日军最早在中国设立的特务机关是关东军于1916年在奉天(沈阳的旧称)设立的,1918年在哈尔滨也设立了特务机关,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地都组建有特务机关。这些特务机关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进行谍报和侵略活动。如设在宁波的“东机关”任务是搜集国共两党、英、美在浙、闽沿海地区活动的有关情报。设在上海的“儿玉机关”任务是通过经济手段掠夺战略物资,还有通过社团、杂志社、经济实体等为掩护的其他特务机关。此外,日本中央警察机关——内务省的警保局及下属的地方警察机关、隶属于日本陆军省的宪兵队都设有特别高等课(简称特高课),监管反间谍任务。

  机构2“76号”

  1939年8月,日本在上海成立了一个统管华中地区的特务机构“梅机关”,直属日本内阁和陆军部,另又在上海扶植了一个汉***特务机构“76号”,它就是后来犯下滔天罪行,让人闻之色变的汪伪特务魔窟。 76号全称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特务委员会特工总部”,因位于上海极司菲尔路76号(今万航渡路435号)而得名。 76号负责人丁默邨(《色,戒》中易先生原型)、李士群又是特务中的老手。 76号是一伙职业特务与帮会流氓相纠合的混合体,是日本推行侵华政策、汪伪政府实行卖国统治的得力助手和重要工具。

  机构3 中统、军统

  中统特务组织是国民党“CC系”头目陈立夫创建的,经历了调查科、调查处、特工总部、中央调查统计局、中央党员通讯局及内政部调查局几个阶段。军统全称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前身为蒋介石于1928年创建的“蓝衣社”。军统特务在抗日战争期间深入沦陷区,制造针对日军的恐怖活动,打击日寇和汉***,军统代表人物戴笠在对付共产党同时,也组织了针对汉***日寇的多起刺杀行动,6次刺杀汪精卫,最后令汪精卫丧命也是军统的暗中安排。

  机构4 中央特科

  1927年5月,中共中央就在军委成立了以情报工作为主的特科,由周恩来负责。 1927年11月,在他的提议下,“中国共产党中央特别行动科”(简称中央特科)在上海成立。中央特科的主要任务是保证中央领导和机关的安全、搜集掌握情报镇压叛徒、营救被捕同志、以及建立秘密电台等,下分四科。李克农、钱壮飞和胡底被称为中央特科的“前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