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央一热播 导演回应网友质疑

2011/2/16 12:05:32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广东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项目、由广东南方电视台立项、浙江长城影视传媒集团和广东南方电视台联合投资出品的建党90周年献礼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自1月26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以来,收视一路飘红,在全国29省网取得平均2.91%的收视率。

  广东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项目、由广东南方电视台立项、浙江长城影视传媒集团和广东南方电视台联合投资出品的建党90周年献礼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自1月26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以来,收视一路飘红,在全国29省网取得平均2.91%的收视率。根据央视索福瑞的统计数据“收看该剧的国内人数已经超过4.5亿人次,预计观看人数将突破6亿人次”。

  无论是风华正茂的钱学森,还是“娃娃博士”邓稼先,抑或是年近古稀的毛泽东,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科学家们身上所透露出的“两弹一星”精神,也让不少80后、90后年轻人备受鼓舞,“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虽然物质条件极度匮乏,但人们却有着一颗颗金子般的心!”但同时,也有网友质疑这部戏“剧情有硬伤”“演员不大气”……对于这种种质疑,记者昨日采访了本剧导演王晓明。

  ○剧情有硬伤?

  只看片段容易误解

  导演王晓明曾说,这部戏最大的看点在于“真实”,“它揭秘了很多当时的历史决策和当时所遇到的国际大环境的威胁。例如造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美国的舰队都到台湾海峡了,蒋介石和欧洲国家都派了特务,都不希望中国的原子弹制造成功。”为了保证这些揭秘的资料都是真实的历史,编剧翻阅了很多当时制造“两弹一星”元老的回忆录,经过反复修改才定稿。

  但日前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却委婉地表示:“我不知道编剧仔细查过资料没有,反正他的历史功课不及格。”为什么会有此番言论?钱永刚说,上世纪50年代末,党中央提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任务,当时的“两弹一星”指的是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卫星,而电视剧中则想当然地将其说成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钱永刚认为“这是非常缺乏历史知识的表现”。据他介绍,三年困难时期,许多大型项目或下马或暂停,但导弹和原子弹的研制仍在进行,当时的口径是“两弹为主,导弹第一,地对地导弹是重中之重”。

  对于钱永刚的质疑,王晓明解释说,现在剧集尚未播完,前面的剧情大部分集中在制作导弹和氢弹的过程,因此如果仅仅看这些片段,很容易产生误解,但后面10集的剧情集中在制作导弹上,因此只要完整地看完此剧便会对两弹一星的具体指代有明确的认识,在这一点上,编剧并没有犯历史性的错误。

  王晓明还补充,这部戏有别于其他反映科学家电视剧的地方在于不仅反映科学家们本身,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在剧中,对当时的中苏、中美关系,包括对当时大陆和台湾的关系,都做了相当多的阐述,让观众们能更好地从那个时代理解人物本身。”

  ○演员不大气?

  人物需要艺术创造

  钱学森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部剧的灵魂,因此饰演钱学森的陈建斌也吸引了观众们大部分的“火力”。据之前片方消息透露,投资方选择由陈建斌出演钱学森时,主要考虑到他曾在《我亲爱的祖国》中出演过以钱学森为原型的方学桐,并有过出色的表演。此次陈建斌可谓二度饰演“钱学森”。而陈建斌自己认为从外形上讲,自己与钱学森不怎么像,只有努力把自己的演技融入角色,从神似取得成功。

  11年后再度饰演这个角色,谈起电视剧,他无限感慨:“当你看到那些史实的时候,你真的会为他们所感动,觉得那个时代老一辈知识分子身上的细节是能涤荡我们的灵魂的。”虽然陈建斌如此投入,但在该剧播出几天后,观众似乎对陈建斌版的钱学森有一些微词,有网友认为陈建斌所饰演的钱学森显现出一股“平俗之气”,“陈建斌把书香钱家的‘海龟’钱学森演成了走西口的‘奋斗男’。”微博网友“校译述”这样说。更多网友则认为陈建斌把《乔家大院》中的痞气带到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让钱学森少了点“高雅”的味道。更有观众指出,“陈建斌为了表达深沉,把语气硬憋着,其实钱学森应该是一个特别机敏、语言能力十分自如、流畅的人。”不过,也有网友为陈建斌抱屈:“钱学森是人不是神,哪来那么多‘神性’?陈建斌演得还是很接地气的。”

  陈建斌的表演是否有些过火?王晓明不这么认为:“我们拍的不是传记片,所以需要一定的艺术创造”。如何拿捏艺术创造与真实之间的度?对此王晓明说,“这些艺术创造主要为了反映当年钱学森乃至那一代科学家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插曲有来头?

  与杨振宁不谋而合

  在《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贴吧中,记者意外发现,片尾曲《中国男儿》引起许多网友的讨论,这首气势磅礴的歌曲甚至被有些网友称为“最给力的主旋律歌曲”,还有些网友追溯其来历,发现原来这首歌大有来头,不仅是五四时期的“流行歌曲”,竟然还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有关系。

  在《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第一集中,新中国成立后,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9天的邓稼先就毅然决定回到新中国,临行前他向自己同窗好友杨振宁告别,两人在电话里同声高唱:“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这首歌令人热血澎湃。据说,邓稼先、王淦昌等一批当年从海外归来的学子都很熟悉并喜欢唱这首《中国男儿》。后来,杨振宁在一篇回忆邓稼先的文章中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建议背景音乐采用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歌:《中国男儿》。

  有网友据此认为,这首《中国男儿》是因为有了杨振宁的“钦点”而成为了片尾曲。而王晓明则说,之前自己并没有看过此篇回忆文章,选择《中国男儿》是源于自己看过多篇均有提及此曲的传记类文章,当时觉得完全切合此剧要表现的韵味才做此决定,“这完全是与杨老不谋而合”。

  这首《中国男儿》到底什么来头?一本1953年出版的《五四运动史》这样记载“悲壮高昂的《中国男儿》曾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为广大爱国青年所传唱。”可以说《中国男儿》在1919年就已是很流行的歌曲了。有资料显示,周恩来、蔡和森、蔡畅、聂荣臻、陈毅等当年在海外勤工俭学时也爱唱这首歌。1921年春天,这批中国学子要在法国参加一个公共集会,集会时要求各国学生都唱自己国家的国歌。因为当时中国处在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之下,所谓“国歌”是取自《尚书》的“卿云灿兮,纤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曲调拖沓,于是学子们便把这首《中国男儿》在集会上高唱起来,没想到大受欢迎。

  记者 吴敏 实习生 周素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