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金刚3》海报
《加勒比海盗4》
2010年,算得上华语电影的“续集”之年:《叶问》出了续集,佛山武师从观众手里捞走了差不多3个亿;《非诚勿扰》出了续集,冯小刚两部电影加起来更是赚了足有8个亿。或许是尝到了甜头,2011年的华语电影市场开始续集横行,不光是美国的“舶来品”们纷纷打着“2”、“3”的旗号,甚至国产电影本身也出现了多部“续集”,以至于资深影迷们都开始开玩笑说:今年,你准备好“2”了吗?更有评论者开始哀叹:这么多续集和前传,每部电影拍得都成小型电视剧了,我们真的已经开始奢侈到进电影院看电视剧的地步了吗?
华语片场 香港人主导“2”的时代
一直以来,内地的电影市场鲜有电影续集出现。十几年前虽然《大决战》拍了足足六部,但该剧本身就是以系列形态存在,算不得数。而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电影续集泛滥,应该是始于2010年。在这一年里,不管是《叶问2》还是《非诚勿扰2》都有着相当令人震惊的成绩,也让很多人看到了商业大片续集的潜力。不过,正如第一部续集电影《叶问2》是香港导演奉献给大家的一样,2011年诸多华语续集电影,基本上也都由港台导演在操刀,只有一部4月份上映的《硬汉2》是内地导演丁晟的作品。
香港导演的这拨续集热潮,几乎涵盖了华语电影的大部分“品种”。几乎除了战争类影片,大部分已经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商业电影类型都有涉及。古装武侠、警匪、喜剧、科幻、爱情甚至魔幻题材都在其中。
在所有的续集当中,最受人关注的应该是徐克将在今年开拍的《狄仁杰2》,该剧虽然名为续集,实为前传,由于《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在2010年取得了接近3亿的成绩和良好的口碑,因此不论这一次徐老怪是否拍得糟糕,票房肯定不会很差。与之相似的则是《画皮2》,虽然陈嘉上在《画皮》之后就改去拍《画壁》了,但由于《画皮》形成的强大影响力,这部电影想要卖座并不困难。而尔冬升即将在3月开机的《窃听风云2》,虽然依然是主打吴彦祖、古天乐这样的偶像牌,但因为尔冬升一直以来的电影品质都相当有保障,因此这部续集想要破亿并不困难。至于陈国辉和夏永康这两位摄影师的第二部作品《全球热恋》,由于依然是明星云集,加上属于现代都市爱情题材,如果档期合适票房再创新高也不是难事。
在几部续集当中,压力比较大的应该是刘镇伟和周杰伦。虽然菩提老祖去年凭借《越光宝盒》成功跻身亿元导演俱乐部,但《机器侠》之前由于和《变形金刚》PK,并且明摆着在特效和造型方面都不如后者,因此导致该片的票房和口碑都不如预期。所以,今年他准备开拍的《机器侠2》,必须在各项指标上都有所突破,否则估计只有“无厘头”的死忠拥趸才会去看了。至于周杰伦,虽然今年打算推出《不能说的秘密2》,但由于周董在这两年的人气已经不如前几年响亮,所以想要获得比前一部更好的成绩,实在是有难度。
西洋影坛 27部续集都是大片
如果说华语电影的“续集”风潮在2011年基本都停留在前期制作阶段,好莱坞大片在今年基本上就是“续集大年”。而且,很多电影已经不限于“2”,除了《功夫熊猫2》是第二部外,《变形金刚3》、《国家宝藏3》、《蜘蛛侠4》、《加勒比海盗4》等影片都证明了一个道理:拍续集,光有2是不够的,还要有3、4、5……
在诸多的大片续集里,今年最值得期待的应该是《变形金刚3》。由于该片导演迈克尔·贝已经无数次表示,这将是《变形金刚》系列的最后一部,因为连续三部已经把他的才智消磨殆尽了,所以这次的《变形金刚》格外令人关注。而且,与上一集的背景出现中国不同,这次美国人居然把《变形金刚3》的剧情和冷战历史扯上关系。除了更凶猛的狂轰滥炸外,《变形金刚3》里面还会有新的变形金刚登场,这让不少变形金刚迷期待不已。
期待值排行第二的应该是《加勒比海盗4》。这部电影如今的最大卖点是3D-IMAX版本。而“杰克船长”的片酬也是一大噱头。之前全球片酬最高的人是威尔·史密斯,不过约翰尼·德普签约《加勒比海盗4》剧组,迅速将史密斯踩在了脚下,再加上这次佩尼洛普·克鲁兹的加盟,绝对令人期待,似乎唯一可以与其相比的,只有哈利·波特系列的大结局之作了。
除了上述三部电影《蜘蛛侠4》、《国家宝藏3》和《碟中谍4》也都有着很高的关注度。作为在中国最早进行全球同步放映的电影,《蜘蛛侠》系列基本上可以算是中国目前知名度最高的漫画改编大片了,而这次的最大卖点在于,除了“蜘蛛侠”自身的能力之外,《神奇四侠》的客串亮相也成了片中一大亮点。至于《国家宝藏3》和《碟中谍4》,虽然没有特别的噱头,但尼古拉斯·凯奇和汤姆·克鲁斯两位的名头,就足以吸引大批粉丝进入影院了。
除了上述几部续集电影外,好莱坞在今年还将推出一系列的知名度略低、但是品质同样有保障的续集电影,也很值得观众期待。它们包括《赛车总动员2》、《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的崛起》、《速度与激情5》、《地心历险记2:神秘岛》、《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鼠来宝3》、《全民超人汉考克2》、《谍影重重4》、《暮色4:破晓(上)》。唯一的遗憾是,这些电影并不一定能在明年引进到国内。
记者观察
放心赚钱,别期待经典
功夫片热、古装片红、恶搞片火,中国电影在诸多看似无理的热闹现象背后,这一次终于走上了一个正常逻辑:大家都开始拍续集了。续集这种东西,其实真说不上好还是不好。如果你只是把电影当作一个娱乐消费品,这无疑是个好事;但如果你还认为这是一门艺术,那这就是一个悲剧。
从纯商业角度考量,英国卡斯商学院发表的报告显示,从投资回报上看,投资拍续集比另起炉灶制作新影片更加安全。对制片方来说,不仅在作品未出炉之时就借助原创的影响力先行“造势”,节约了大量营销、宣传成本,还在商业上为资金回笼增加了保险系数。续集赚钱容易,有上一集结下的观众缘,人物关系都是现成的。在此基础上编故事,只要别太失水准,票房和投资相比略有盈余并不难,比让观众接受一个全新架构的故事要容易得多。而国内电影之所以以往很少续集,根据著名电影人高军的总结,是因为第一部的制作者已经把观众的热情和期待都耗尽了,而现在中国导演也已经懂得给电影的未来‘留白’,懂得运用电影技巧和元素来培育观众,这是一个很可喜的现象。
但是,如果将电影依然当成艺术品来看,你会很悲哀地发现,并不是所有电影都能像《教父》系列那样,每一部都堪称经典,甚至大多数续集都是被骂得一塌糊涂。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尹鸿教授总结,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在于续集的“创作心态”。他认为,由于中国电影的底子太薄,国产电影的生存环境面临电视剧、盗版影像的惨烈竞争,所以拍续集很可能引发电影原创能力不足,光图多快好省、抢快钱,结果必然是粗制滥造,电影文化品质受到影响,观众不买账。
而且,中国电影以往的“短视”也正在于这种“原创能力”。目前很多导演,所拍的电影大多来源于小说的改编,导演遇到好的小说就能拍出好的作品。遇不到好的小说,自己找一帮人编剧,就拍出古怪的电影。介于导演和作家之间的专业编剧几乎没有,导致很多导演不得不跨界做编剧。不是每个导演都有编剧的才华,第一集碰到一部好小说已是运气不错。再谈续集的话,剧本在哪里呢?
专题撰文:记者 郑照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