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财神
他15岁进大学,博览群书,疯狂观影,热衷音乐,谁知这些“旁门左道”今日竟成了他赖以生存的资本,一部《武林外传》火了八年,催生了无数流行语。
于是,他鼓励年轻人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干正事儿上,“下棋、上网、画画、看电影、听歌……都可以是正事儿,说不定未来什么时候,它们都会成为你成功的契机。”
每个人的少年时代
都不会很高兴
网络上盛传1991年宁财神以少年大学生身份考入大学。“确实是15岁,但不是少年大学生。”他说,“我上学早,初中只读了两年,所以年纪小。”
毕业于上海54中学的宁财神回忆起自己5年的中学时光,说得最多的就是“默默无闻”几个字。“可能我现在回学校去,老师们都不会有印象,想不起还有我这么个学生。”
因为年龄小的缘故,宁财神说自己和同学们的关系“不好不坏”,学习成绩也一直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课,各科成绩也比较平均,可能物理稍微弱一些,每次大概都在六七十分的样子。”
有趣的是,被誉为“具有‘新新人类’无厘头式的幽默以及调侃,掌握最新的潮流时尚语,所言所写都能成为当代年轻人‘口头禅’”的宁财神,中学时的作文成绩始终徘徊在及格线上下。“写作需要顿悟,那时候根本没有入门。老师经常要求我们写议论文,议论文要有观点,我哪有什么观点呀?”
宁财神告诉记者,因为学过国画,中学时代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考美院,或者学一些与设计相关的专业。“不过我天生有些色弱,于是,唯一的理想就被摧毁了。”高三备考,宁财神有小半年时间都在做题中度过。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背英语单词,骑车上学的路上还在背。到了学校是没完没了地做题,晚上回家继续,直到夜里11点睡觉,“每天都要靠喝大量咖啡来提神。”
忍着,这是宁财神最想对现在的中学生说的话:“每个人的少年时代都不会过得很高兴,除非你能逃离。所以,只能忍着。”
电影、音乐和小说
填满精神世界
宁财神把自己中学时代的“低调”归结为叛逆,这种叛逆更多体现在心理上,而非行动上——他无视权威,表现出对大多数规则的不以为然,上课不爱听讲,喜欢偷偷躲在角落里看小说,功课主要依靠自学,就算被老师批评也很少顶嘴。那会儿,他的生存逻辑是“尽量不引起别人注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
电影、音乐和小说,宁财神的精神世界被这三样东西填得满满的。放学骑车回家的路上,有几个地方是宁财神经常要去报到的:电影海报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电影海报和道具;三个租录像带的路边摊;街边卖流行歌曲磁带的音像店。“电影主要是看港片,还有一些大制作的外国电影;音乐听得最多的是摇滚。”
像每个十几岁的孩子一样,宁财神也有精神偶像。“应该是王朔和金庸。”在他眼里,金庸小说中那股豪侠之气,关于对与不对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他的价值观。至于王朔,“他的文字,以及在文字中展示的另一种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让我着迷。”
此外,他也喜欢看余华、王小波、苏童、李碧华等作家的作品。“都是自己凭直觉选的。”宁财神说,有时候他会翻翻父亲书柜里那些大部头的世界名著,“但好像不太能看得下去。”
把更多精力用在干正事儿上
按照人们通常的标准,中学时代的宁财神算不上“优秀”,相比于他今天的成绩,当时的他甚至显得有些过于随意和普通了。但当记者问他,“如果中学时代重来一次,想做什么改变”时,他斩钉截铁回答:“不会改变什么,我的中学时代没有任何遗憾,也没有任何阴影。”
宁财神说,上中学时,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不间断地每天看3部电影。“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积累对现在的影响太大了,最直接的帮助就是,让我形成了对电影类型的敏感。”他说,“那些都是很扎实的基本功,虽然当时这么做纯粹是因为兴趣,是无意识的。”
当年无意识的积累在日后结下了丰硕的果实。大学毕业后,在金融投资领域遭受了一系列打击之后,宁财神转行写作,并很快成为中国第一代网络写手的领军人物。随后,他又在朋友的鼓励下开始创作剧本,而由他编剧的电视剧《武林外传》成为央视八套历史上最受欢迎的电视剧之一。
现在看来,宁财神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类型的敏感,对文字的驾驭,对节奏的把握,以及对人物性格的揣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学时代的大量观影经历。
“机会总是光顾有准备的人”,但有些时候,所谓的“准备”并非在你的计划内——或许你仅仅是出于兴趣,不经意间做了一件事,并且坚持下来,日后某一天,它就会成为你人生发展的基石。
正是有了这样的切身体验,宁财神鼓励现在的年轻人,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干正事儿上,而不是白白浪费时间。“下棋、上网、画画、看电影、听歌……这些都可以是正事儿,因为说不定未来什么时候,它们都会成为你成功的契机。”
对话
“武林”很难有续集
电影版《武林外传》让宁财神又火了一把。宁财神以“武林”成名,用他的话说,“不能栽在电影版上”,所以他为剧本疯狂加料,疯狂回炉。
记者(以下简称记):电影《武林外传》剧本修改工程浩大,当初的电视剧剧本也这么费劲吗?
宁财神(以下简称宁):这部电影主要的受众群是70后和80后,这些人跟我有同样的知识结构,很多笑话可以“不解释”。电视剧版我很少修改,最多改些台词和细节。电影结构更讲究,细节之间的关联更具体,更有逻辑,笑点要求也高,前后改了十几稿。我基本是在满足尚敬导演的要求。其实我不怕改剧本,导演说有问题,我会思考,根据他的意见不断去改。不过最后已经改得分不清哪稿是哪稿了,已经给改晕了!
记:电影版和电视版一样,出现了很多充满灵感的无厘头,这些灵感是怎么来的?有没有一些更有意思的内容被剪掉了?
宁:灵感这东西,我也说不清,还是和个人经历和思考方式不同有关吧,它就那样出现了。我剧本写的长度大概是110分钟,现在电影90多分钟,一些不太合乎节奏的内容被删掉了,原来有点心疼,但一切以戏的流畅和故事为主。
记:电影票房口碑都不错,和之前预测一致?
宁:票房是比较惊喜,口碑和我之前预想的差不多,因为没上映的时候内部看片会的反响很好,就不怎么担心了。
记:电影版或者是电视版还会有续集吗?
宁:我觉得很难。如果你细心看能发现,最后同福客栈保卫战的时候,李大嘴和无双都消失了。他们俩是因为档期问题没法来。拍电影版的时候,档期是导演最头疼的问题,根本凑不齐人。从我还有观众的角度讲还是希望拍续集,演员大都凭借电视版成名,把他们凑在一起太难了。
红与不红充满偶然
对于编剧这个工作,宁财神很满意;对于什么才是好编剧,他很坚定,好与不好,哪有绝对的标准?
记:从网络跳到电视圈,如今再到电影圈,你接连写了《爱出色》《大笑江湖》和电影版《武林外传》剧本,现在只写电影剧本吗?
宁:其实当初写《武林外传》就是证明自己有写剧本的能力。同时,它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让我能养活自己,有更大的空间做我爱做的事情。其实我还有文学梦,但大概没能力写小说了,剧本写多了,小说的语感被完全破坏,以后只能靠写剧本为生了。确实,在不缺钱的情况下,我今后不会再写电视剧剧本,太累了。
记:国内很多编剧一直在提提高待遇的问题,你怎么看?如何去界定一个“好编剧”?
宁:编剧维权……我觉得还好吧。至少我们的收入比你们记者还有很多人要高,编剧的价值是市场决定的。对于“好”与“坏”的标准,其实编剧是被动的,有的时候好本子也能让平庸的导演拍坏了,而一些很牛的导演就能给剧本锦上添花。除了自己写,运气也很重要。
记:听说你写剧本的价格也很高,已经超过十万一集了。
宁:现在已经不写电视剧本,要是写可能比这个还多。但我肯定不是最贵的,我只是出镜率比较高。
记:你是从网络走出来的编剧,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也坚持网络创作,你会给他们什么样的建议?
宁:其实红与不红充满偶然,有天赋有能力但没运气也不一定能出名。我对他们唯一的建议就是,不说废话,多写,写了不一定会红,但不写就一定不会红。
记:你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宁:我在北京的时间基本上是吃饭社交,主要谈工作的事情;在上海家里的时间主要是创作,我需要一个特别安静的环境,一般要“闭关”很久才能完成一部作品。当然也不是完全封闭,手机还是开着,但不会经常联络人。晚上写剧本的时候我要喝很多咖啡,抽大量的烟,让自己保持写作状态,虽然我知道这对身体不好,但没办法,只能过了这一阵再慢慢调节。
微博使大家都成了碎嘴子
宁财神的微博有将近50万粉丝,他为自己贴的标签是“碎嘴子”“八卦天团副团长”“纠结帝”,没事儿就在微博上发言,从微博上感受到了粉丝的力量,也从口无遮拦中得到教训。
记:很多网友认为你是个“爱管闲事”的人,你也自称“八卦”,发表过一些过激言论。怕不怕得罪人?
宁:八卦就是娱乐精神,每天活得那么累,给自己找点乐儿是必要的。其实我很少对国产电影发表负面意见,确实怕得罪人,但是,如果实在太烂,同时我又喝了酒,那就难保不说点难听的话了,这种事概率很低。其实微博很有意思,它使大家都变成了碎嘴子,但经历了一些事,我现在也挺谨言慎行的,有的话不能直接往外冒。
记:微博改变了我们哪些习惯,它的影响力在哪?
宁:这几个月很多新闻都是从微博传出的。它是一个迅速传播信息的载体,也是公众人士对外澄清一些误解和***的平台。微博还能传播公益的信息,比如我有一次转发,帮贵州的小朋友捐到了300双鞋。慢慢地这会形成一种积极的风气。
记:很早你在天涯上成名时,就不怎么看大家的回帖,这是为什么?现在还是这样吗?
宁:不看回帖是一种习惯,因为我从一开始写作就不断被夸、被骂,很容易影响心情,后来干脆啥都不看了,“鸵鸟心态”能保持心态平和以及清醒。我有几个能对我作品做出客观评价的朋友,我特别相信他们,这就够了。
记:每天的微博频率是多少?
宁:不忙的时候,每天十几条,忙起来,几天也不发一条,也不怎么看。
记:接下来的计划是什么?
宁:我会在上海创作剧本,下半年我想自己执导一部电影,看得多了觉得自己也可以尝试,还是古装喜剧的题材。
综合《中国青年报》《每日新报》
方奕晗 王轶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