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枪》开篇更像生活剧 观众评价分化明显(图)

2011/3/7 20:33:19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电视剧《借枪》借着导演姜伟和原著作者龙一的金字招牌,自从上周在北京卫视等四家卫视播出以来关注度颇高。剧情的慢速推进以及区别于《潜伏》的脑力风暴式较量,慢热的《借枪》让看重收视率的姜伟有着不小担心。

《借枪》剧照

《借枪》剧照

  电视剧《借枪》借着导演姜伟和原著作者龙一的金字招牌,自从上周在北京卫视等四家卫视播出以来关注度颇高。然而这部《潜伏》班底打造的全新谍战剧却没能引起众口一词的好评,尤其一些抱着希望看到第二个《潜伏》的观众恐怕被剧中“为钱发愁”的生活剧套路弄得有些心急。不过这些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反倒是姜伟导演着力布局的,一个地下党也得和老婆孩子过日子。

  《潜伏》在2009年把谍战剧的热度烧了起来,尤其是其中的“办公室政治”更成了茶余饭后的讨论热题。之后不少谍战剧都把矛盾放在情报部门内部成员之间,着重心理较量和勾心斗角。而《借枪》几乎是所有矛盾都在敌我之间,主人公行为始终被正义引领,阴暗窒息的色调没有《潜伏》强烈,偶尔还有嬉皮笑脸的插科打诨,剧情松紧不一。

  姜伟坦言,其实当初拍《潜伏》时,他脑子里根本没想过什么“办公室政治”,播出后被网友发掘出来,一想,还真有这么回事儿。

  《借枪》里的熊阔海不是一个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地下党形象,他和有组织强大后援的余则成不一样,经费不用自己操心,物质生活甚至还颇为丰厚。熊阔海得自己打工,养着老婆孩子一家子,兼顾着自己贴补地下工作,甚至到了背着老婆卖房换情报的地步,这不得不说也是《借枪》的一大新鲜之处。因此,不少观众打趣,《借枪》应该改叫“《借钱》”,熊阔海天天把“钱钱”挂嘴边,不过,这样的设计倒是增加了几分真实感。姜伟说,其实叫《借钱》也行,不过“借钱”只发生在前几集,到后面几乎就和借钱没关系了。

  编剧对熊阔海拮据生活状态的描写很充分,姜伟希望能让熊阔海这个地下工作者“落地”,沾点烟火气。这个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小家庭偶尔也有一些生活乐趣,耍嘴皮子出身的丈夫喜欢凭着一张巧嘴讨好媳妇、哄着闺女,这些轻松幽默的元素成为残酷战争背景下唯一的一点阳光和乐趣。虽然前半场在悬念和节奏上不像《潜伏》一样抓人,不过《借枪》潺潺细流的铺垫让不少观众也持着观望态度追看下去,希望在后半程得到惊喜。

  《借枪》在演员阵容上进行大换血,虽然不如《潜伏》主角配角个个鲜明出彩,但熊阔海身边的人也都性格迥异,妻子周书真温婉识大体,房东裴艳玲算计又正义,看起来风流倜傥的杨小菊充满喜感,巡捕头子安德森也是好坏参半。

  尽管也有观众认为罗海琼饰演的裴艳玲和李乃文饰演的杨小菊表演痕迹过重,语言举止太夸张,不过姜伟认为,他们正是准确诠释了人物本身的特质,“像杨小菊,可以演得很轻也可以很重,我告诉李乃文,宁可重一点,让观众看到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太轻就没感觉了。所以刻意塑造出来他那种气宇轩昂、堂堂正正的感觉。”

  导演采访

  “这部剧的快感可能来得晚了”

  对《借枪》收视率的忐忑,很大程度上来自这部剧不是“根正苗红”的谍战剧。一些观众对剧情进展太慢的抱怨,是姜伟早就预料到的,所以在开播前的采访中,他一再强调,别指望走进这间房,全是刀光剑影、心理较量,它有夫妻间的柴米油盐,没有打情骂俏,有生活的艰辛窘迫,没有《潜伏》般的办公室政治。《借枪》更像一块橡皮糖,嚼劲很足,尤其到后程,剧情跌宕悬念丛生,给人一种悲壮的感叹。

  姜伟认为,现在做电视剧,想有一点创新真是太难了。虽然两年前的《潜伏》让观众看到一种耳目一新的谍战剧类型,不过对《借枪》,姜伟实在信心不足。“龙一的原著,在创新方面贡献最大的就是把暗杀变成明杀,熊阔海的刺杀行动最后变成了一场经过事先宣传的明杀行动,这在谍战剧中从没有过。”姜伟说,在《潜伏》上,他认为龙一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一种“假夫妻”的人物关系,“这对文学作品来说已经很有价值了,想弄一个彻头彻尾的创新真是太难了,能有一点就很不容易了。”

  龙一的小说中,对熊阔海的妻子只是一带而过,窘困的生活也没有得到具体展现。姜伟和曾为《天下无贼》担任编剧的林黎胜商量,抓住龙一小说中“暗杀变明杀”这个核就可以,再把原著中本就有的天津风味加进去,其他可以放开手脚改编。“我跟他说,你看一遍小说,就合上,把能记住的用进去,忘记的就扔开。”姜伟认为林黎胜对这部剧的贡献很大,“人们往往认为改编作品更容易,其实改编和原创的难度是同等的,甚至有时候改编更难,因为面对很多束缚,一些小说作者不明白剧作的东西,只是根据市场判断,怎么好卖怎么写。但放到电视剧里必须能让人相信。”

  面对观众对于节奏感不强,前面剧情稍拖沓的质疑,姜伟也承认,这部剧的快感可能来得晚了,“这个戏我没把它当成堂堂正正的谍战戏,它更像抗战时期的生活剧。因为谍战剧应该是激烈的,快节奏的,但这部剧柴米油盐出现的太多了。”不过姜伟认为这也正是它相比其他谍战剧的新鲜之处,“现在谍战剧太多了,有个新鲜点的是个好事儿,大家都说谍战戏太重复,跟风严重,《借枪》正好能摆脱开这种声音,我们也是想做一个无拘无束的戏,别用某种类型来框架自己。”

  其实姜伟本意上是不想用“谍战”来宣传的,他也明白,电视台的宣传攻略必定会捆绑“谍战”和《潜伏》,这是收视率的两个王牌标签,“电视台是趋利的,它的广告压力很大,一段时间内流行什么,它就卖什么,因为这是最保险的。”在姜伟看来,其实谍战剧也不能完全说是创新,“谍战剧在以前是没有的,因为涉案剧被限,制片公司没有别的路可走,就想到一种新的模式。”姜伟说,现在的电视剧其实就两大类,一类是生活伦理剧,一类就是情节剧,原来情节剧主要是涉案剧,被限以后出来了谍战剧、反特剧,把对情节和快节奏的追求放到这两个框架里了。

  剧情的慢速推进以及区别于《潜伏》的脑力风暴式较量,慢热的《借枪》让看重收视率的姜伟有着不小担心。不过,他认为,现在对收视率造成影响的收视人群主要是中老年观众,“年轻人看着不过瘾早去买盘了,所以收视率跟年轻观众没什么关系,中老年观众把看电视当成打发时间,未必要求节奏多快,真像《24小时》那样的美剧的速度,他们也受不了。”姜伟说,节奏这个词儿,其实都是年轻人挂在嘴边,老年观众不会谈这个词,“当初放《潜伏》时,我去一个朋友家,送他妈妈一套《潜伏》的盘,结果人家拿到后就放书架上了,都没打开,还是每天到点儿就坐电视前,所以说节奏慢,老年人没那么排斥。” J208

  链接

  小说《借枪》

  这是一部补偿《潜伏》读者没看过瘾的长篇小说,是一个令人无法喘息的故事,龙一惯有严谨精妙的布局,层出不穷的悬念,出人意料的结局在这部长篇中得以更充分的发挥。

  小说故事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天津。内心原本厌恶暴力的共产党员熊阔海接受任务,去刺杀日军华北司令部特高课课长小泉敬二,他经过精心的观察和处心积虑的安排,力求万无一失,但由于多国情报系统的交叉,一切细节都被日本人知道得一清二楚。但是,在各种奇妙因素的作用下,这场戏仍然按时上演了。此时,熊阔海的妻女身陷绝境,而他已被全面监视……紧张、惊险、刺激,环环相扣、步步惊心。故事发展一步一个套,这个套刚以哭笑不得的方式解开,下一个套又出现了……

  作家龙一

  龙一,原名李鹏 ,河北人,生于饥荒之年。198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86年进天津市作协,1998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天津市作协文学院专业作家。

  早年多从事中国古代生活史与近代城市史研究。1997年开始小说创作。有长篇小说《迷人草》、《暗探》、《代号》、《暗火》、《借枪》和小说集《潜伏》、《刺客》、《藤花香》等。2009年因其短篇小说《潜伏》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而一夜成名。

  姜伟解惑

  这部戏不算是地地道道的谍战剧,如果要用谍战剧的眼光去看《借枪》,观众是会感觉有点不对称的。我本来没有用什么谍战剧的概念去定位,还是讲故事,该是怎样就是怎样。

  因为上部戏是《潜伏》,观众自然会做比较,把《借枪》当成谍战剧来看,我也没办法,而我的苦恼其实也在于此,其实《借枪》归入不到谍战类也归入不到生活类,但是又都沾边。

  龙一解惑

  看过《借枪》的整片,这部剧远远超过我的预期,是真正别具一格的优秀电视剧。导演和编剧对剧中人物的再创造,比我期望的还要精彩和深刻。事实上,在中国革命史中,熊阔海这种下层身份的地下工作者可能是人数最多的。我相信,观众看过《借枪》之后,很可能也会为熊阔海找出“历史原型”。

  其实大家对于谍战剧为什么会觉得要紧张、节奏要快,其实都是源自于美剧。但是我想谍战剧做到现在,就应该要做中国化的电视剧。如果观众要想追求节奏快,那就没必要来看《借枪》,因为肯定不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