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加表演考试
学生参加表演考试
学生参加表演考试
艺考,是近期的一大社会热点,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纯表演类院校招考进入白热化的同时,部分传统大学表演类学院的招生也吸引了不少关注目光,同济大学电影学院就是其中之一。记者昨日走访同济发现,和北影、中戏等知名表演类院校人山人海的报考情形相比,这里的招考现场显得更为安静和有序,三千余名考生分日、分时、分批前来参加考试,既不见拥挤等候在草坪的情景,也不闻备考时急切交流的喧哗,同济强调文化素质的招生要求让前来应试的考生表现得更为内秀。
提高分数线
意外收获优异“潜星”
虽说和北影、中戏、中传、上戏等表演艺术最高学府相比,创建十年的同济大学电影学院不能算历史悠久,但师资力量集中、小班精英教学模式依然吸引了不少怀揣艺术理想的少男少女。据悉,同济大学电影学院在成都、沈阳、北京以及上海四个考点计划招生70人,但实际报名的却有三千余名。最惹人瞩目的表演专业报考人数是2500人,而表演专业实际招生人数仅为26人,录取率是百里挑一。
同济大学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钟勤告诉记者,与往年相比,同济大学电影学院今年的招生人数更为精简,这一方面是与学校乃至全国的本科生招生政策相关,另一方面也昭示着同济大学电影学院对日趋“求精”的生源质量以及教学质量的追求。而这种追求不但体现在学校对教程、师资上的精益求精,也体现在对生源的精挑细选上。
据悉,和其他表演类院校相比,同济大学电影学院更为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而学院对报考学生的文化要求也有逐年提高的趋势。据悉,同济大学电影学院不但要求报考学生的高考成绩高出当地艺术类本科的10%,另外针对来自如山东、河南、湖北等高考大省的学生,同济大学电影学院要求其高考分数高出当地艺术类本科线100分。
本以为高于同类艺校的分数线会吓跑一些年轻的考生,没想到这样的“高门槛”反而吸引了一些原本无意考艺校的文化课成绩优秀的学生前来报考。记者采访发现,尽管“当明星”是许多孩子的梦想,但“读书差的才报艺校”的偏执观念依然在传统家长的脑海中占据一定影响。钟勤副院长坦言:“长年来对艺校生在文化成绩方面的放宽,造成社会舆论的偏见,觉得没本事去拼高考的才去考艺校。可其实真正要想在艺术方面有所成就的人,肚子里没点墨水怎么走得长远?我们提高考生的文化分数线本意是想在考艺校的学生中找些文化素质高的,却不料意外收获了一些对艺术有理想却止步于社会偏见的极具潜力的孩子。”
注重“内心戏”
更喜未经雕琢的璞玉
“形象未必第一流,但要内秀。和模仿能力相比,我们更想招一些能有‘内心戏’的孩子。”钟勤副院长认为,学生的形象再好,要是文化和内心素质跟不上,表演就有很大的障碍和局限。往常的艺校面试形式是,考官设定场景,学生继而做出相应的反应,考察更多的是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表演潜质。但这种程式化的考核方式只能测出学生的表演和模仿力,根本反映不出一个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当然挑战和自己反差很大的角色是表演的高境界,但我们不希望孩子尚未入校门就带有过多的程式化表演痕迹,不少考生长期接受应考培训,刻意表演的痕迹很重,对角色缺乏创造力,内心表达特别空洞,这是很要命的。”在钟勤副院长看来,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内心情感丰富的孩子才是真正未经雕琢的璞玉,才更容易被塑造成材。
为在茫茫考生中更容易找到这些璞玉,学院开辟了一些独特新颖的考试项目,以考核学生的文化素质以及反应沟通创新的能力。在初试和复试中,考官比较注重外表、形体、声音等外部素质的考核;而在最后的三试中,考生将以20人为一组,进行历时5个小时的全方位考查。除了基本的声态形展示外,考生被要求通过集体谈话、做游戏、演即兴小品等互动方式来展现真实的自我,供考官做细致而全面的评判。
值得一提的是,在复试中,学院还特设了一个“独白”的环节以作内心测试,要求考生讲述诸如“最难忘的事”等生活中发生过的事件,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钟院长表示,电影学院的学生入学后,将与同济大学其他院系和专业的同学一同参加学校所设的英语、政治等公共课程,学表演的同时,不放松文化素质的提升。
为防止好苗子成漏网之鱼,同济大学电影学院自2003年8月成立以来就紧密联系上影集团,为学生们提供优厚的师资力量和实习条件,崔杰、张晓林等著名演员几乎年年参与招生考评工作,张晓林更作为外聘教师长期在学院兼职授课。
【现场花絮】
多校赶考,家长喊累
本报记者在同济大学电影学院表演系候考区采访了几位报考的学生和陪考的家长,发现报考的学生生源地十分广泛,以北方省份居多,来自安徽的亦有不少。这些学生普遍都报考了十余所艺校,沪上的包括上戏、同济电影学院、复旦视觉、东华及上师大。另外还有北电、中戏、南艺、浙传等也都十分热门。这些学生和家长大多于3日抵沪,参加完上戏的面试之后,来到同济电影学院,考毕又将急急赶往东华等校面试。
很多学生都表示自己从小就喜欢表演,也在成长过程中接触过一些相关的学习。但真正产生走表演这条路想法,大多是在进入高中之后。因而在之后,这类学生也普遍进行了短至一个月,长达五六个月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训练。在这期间,他们专攻表演专业相关的练习,而暂时将高考放在了一边,打算在表演考试结束之后,重拾高考复习。
陪考家长连连感叹:“孩子太累了,我们只能提供经济和精神支持,其他都得靠他(她)自己。”很多家长表示,尽管自己一开始比较抵触孩子报考艺校,但因为孩子的兴趣和决心,最终都决定尊重并支持孩子的选择,并为孩子的培训甩下了巨额费用。但有趣的是,家长纷纷希望孩子表演专业毕业后能够留校做表演课程的老师,或者是在外面办表演培训班。家长们反而不希望孩子走上演员之路,认为“这条路太辛苦,太难走,太需要机遇了”。
家长们的观念无可厚非,但反观表演教育的现状,同时具有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表演人才才是艺校真正需要的教学人才。表演专业的本科生,甚至是硕士生、博士生,若是没有实践经验,在表演教育界显然是寸步难行的。
○新报记者|朱渊|实习生|肖飞|文
○新报记者|齐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