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枪》:谍战剧的另类突围
就在“一个余则成播完了,千万个余则成站起来”之时,电视剧《借枪》却没有走寻常路。同样是电视剧《潜伏》的原著作者龙一和导演姜伟的组合,《借枪》上演了一出“谍战生活剧”好戏:特工不再全都是人精,组织不再都是万能的……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个特殊职业人的平民形象。
在某网站的一项调查中,有59.9%的观众认为平民谍战剧能开创一种全新的模式。与此同时,各大卫视也为《借枪》打起了仗,新的播出形式让《借枪》未映先火。
至此,以《借枪》为代表的谍战剧有了新的突围方向。
《借枪》剧照
一大影响 打响“秒时代”第一枪
《借枪》上星后,被浙江、东方、天津、北京等四家卫视抢先。为了锁住收视率,前三家甚至采取了删广告抢播的手段来保证收视率。以浙江卫视为代表,他们在《新闻联播》后直接进入《借枪》剧情部分,连片头都几乎删光,仅此一项,浙江卫视的广告损失就有近2000万元。该台随后发出英雄帖,欢迎大家来“找茬”,只要发现在首播时段有其他卫视比浙江卫视播出早,并提供截屏图,电视台就奖励一万元——自此,《借枪》打响电视剧“秒时代”第一枪。
《借枪》剧照
两大争议 剧情:荒诞or真实?
网友hero:堂堂一个天津卫的情报组一把手,从借钱到借人再到借枪,可能这么窘迫吗?
龙一: 《借枪》中的熊阔海才是那个特殊年代广大地下工作者的真实写照,而《潜伏》中余则成的真实性只有5%!
当若干谍战剧将地下党的形象划在了有车有房、身份光鲜、衣食无忧,还可以一个接着一个地完成任务这个大框内时,《借枪》里张嘉译扮演的男主角熊阔海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地下工作者英武神勇的印象:借出去的枪害死了亲弟弟,弄出来的证件害死了弟妹,上级不懂情报工作瞎指挥,下线在盲目的砍头行动中牺牲……潜伏了7年从未开枪、听到枪声会吓一跳的特工,最后居然敢公开下战书。
当初《潜伏》最感人的就是真实,《借枪》一出,“倒枪派”认为窘困的地下党熊阔海太假了。究竟是《潜伏》的高、大、全真实,还是《借枪》的窘困绝望的小市民地下党更接近历史?两个小说的原作者龙一有话说,“《借枪》中的熊阔海才是那个特殊年代20多万广大地下工作者的真实写照,而《潜伏》中余则成的真实性只有5%!”把特殊年代一大群默默无闻奉献的小人物生存状态披露给观众也是龙一创作的初衷,“我希望能挖掘出被历史遗忘、遮蔽的却同样有着坚定革命信仰、为革命奉献生命的共产党人。”
《借枪》的编剧林黎胜告诉记者,熊阔海的困境是原小说中就有的,但编剧中放大了这种困境,“放大了他生活中、情感上、工作上的压力,反而更凸显他的信念,他一个人的坚持。”对于争议,他无奈地说:“事实上是,观众宁愿相信假的,不相信真的。因为他们看过太多假的了。”
《借枪》剧照
定位 谍战剧or生活剧?
编剧林黎胜:这是彻底的一部谍战戏,只不过是鸡毛蒜皮的谍战。
导演姜伟:《借枪》并不是一部方方正正的谍战剧,而是一个形态怪异的杂交品种。
显然,《借枪》的怪味乱炖,不是《潜伏2》,更不是《 蜗居2》。熊阔海为买情报四处筹钱的生活状态占据了全剧4/5的戏份,全剧没有运筹帷幄的地下党、没有迷雾重重的谍战、没有缜密的权谋、没有高水平的技术,甚至没有激烈的枪战……一切都在借钱、借人、借枪中缓缓道来,开播之时就备受争议,这是谍战剧的新面孔还是“臭婆娘的裹脚布”?
直到现在,姜伟依然无法为《借枪》定性:“《借枪》只是反映了一个特殊职业人的生活,他是个平民的形象,游走在底层社会的各色人等之间,以致在他身上呈现出来的圆滑、冲动的江湖色彩、对钱的斤斤计较等方方面面,更能表达一个小人物常有的心态。毕竟谍报人员也是人,他也有老婆孩子,也要面临柴米油盐等琐事。”对于这样一个另类的地下党,导演姜伟说:“如果他像一个传统地下党的话,我们就失败了。”
创新,是导演姜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反复强调的一个词,他最不想做的便是重复自己的作品,因此在《借枪》开播前反复提醒观众要把《潜伏》忘掉,“你别指望走进这间房,全是刀光剑影、心理较量。它有夫妻间的柴米油盐,没有打情骂俏;有生活的艰辛窘迫,没有《潜伏》般的办公室政治。《借枪》更像一块橡皮糖,嚼劲很足,尤其到后半部分,剧情跌宕悬念丛生,给人一种悲壮的感叹”。
大家对定位的争议,也让编剧林黎胜有点哭笑不得,“大家的认识很荒谬,地下党一定是无所不能的吗?我们只不过写这个人狼狈一点嘛,为什么不能叫谍战剧?”他坚决反对把《借枪》归为生活剧,“熊阔海所有行动都是为了他的情报,这已经符合谍战剧的标准了”。
《借枪》剧照
三大特色 对白、名字、角色很出彩
对白:贫嘴、相声一锅烩
天津人编、天津人演的《借枪》发生在宁肯饿肚子也要听段子的天津卫,戏里曲艺段子和传统文化分量很重。围绕熊阔海这个学艺未成的前相声演员,处处充满了曲艺的遗痕,话语间暗藏他韵,借古喻今、指桑骂槐是经常的事儿,很多段子不经意间就溜达出来了,一下子就把谍战偶像从神坛上拉了下来。随着劝业场、海光寺、登瀛楼等天津真实地名的出现,熊阔海的刺杀之旅,也就成了“熊尔特保卫天津热窝”了。
名字:隋唐英雄再结义
熊阔海跟女儿嫣嫣说:“爸爸是天下第四条好汉!”可他闺女取笑他说:人家是英雄的“雄”,您是狗熊的“熊”。说评书的熊老先生给大儿子取名“阔海”,给二儿子取名“罗成”,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雄阔海是《兴唐传》里响当当的英雄,而剧中熊阔海的老爹是说评书的艺人,岳父兼**是说相声的名家,“熊阔海”三字正见他曲艺世家的出身。
他和女房东裴艳玲为房租打岔逗贫时讲,“在《兴唐传》里,你们家老祖宗(指裴元庆)是第二条好汉,到了《说唐》里面,你们家老祖宗是第三条好汉”。如此一来,整个《借枪》倒像是隋唐英雄再结义。
角色:小人物大命运
熊阔海颠覆了大众眼里地下党高大全的印象,这个史上最落魄的情报组长,为党工作,党还不给经费,让人全家都饿肚子,每天被房东追着讨债,还得到处装傻充愣、坑蒙拐骗搞钱,只为去买一份还被上级怀疑的情报。黑色幽默之外让人倍感辛酸的是,好不容易搞定了钱的事,却在连暗杀鬼子的行动都部署好的时候,没有武器。向上级要枪,上级也只能来一句,“我去借”。“枪”代表了那个乱世当中国民浴血救国的勇气,而“钱”放大了那个时代小人物的逼仄与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