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火了,便抻长故事拍成电视剧;电视剧受欢迎,就趁热打铁翻拍成电影。这种被影视圈称作影视剧套拍的做法眼下正成为风尚——电影版《武林外传》、《将爱情进行到底》的热乎劲刚过,电视剧《奋斗》的电影版就将于4月2日上映。据说,即将要生下“电影蛋”的还有曾经火极一时的电视剧《潜伏》、《士兵突击》,而电影《画皮》、《唐山大地震》、《建国大业》也在筹拍电视剧版。
彼此借“东风”
影视剧套拍本不是新鲜事,但像这般一窝蜂地拍还很少见。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在电视剧《风声传奇》开机前,曾一语道破玄机:“这样的翻拍是互相借力。”如果原来是电影,那么电视剧可以将创作者在篇幅短小的电影中无法表达的创作意图体现出来;如果原来是热门电视剧,则可凭借其高人气带动电影票房,为电影投资者的巨额资金增加一层保险。因此,早在买下《风声》改编权时,华谊兄弟就开始同时筹备拍摄电影和电视剧了。
北京世纪文景公司不久前透露,作家六六创作的小说《蜗居》已被一家影视公司买下电影改编权,价格超过百万元。消息一出,引得不少业内人士惊呼。一名有着30多年从业经历的电影制作人告诉记者,在影视圈,二三十万元的电影改编权价格已经非常高了,很少有人敢开出100万元的“天价”。这不能不拜先前电视剧的热播所赐。不可忽视的是,影视剧套拍还有“怀旧”这张王牌。电影版《将爱情进行到底》便是一个案例。该片导演张一白直言,若非有“怀旧”这张底牌,现在要找李亚鹏、徐静蕾这几大牌一起拍个戏可就不容易了,不仅投资方省掉了打通名演员关节的费用,还能吸引不少观众走进影院重温旧梦。
难求好剧本
事实上,在国外,电影和电视剧相互翻拍早有先例。以美国为例,上世纪60年代,美国电视剧产业超越电影业,好莱坞许多大型电影制片厂纷纷转型拍电视剧,甚至用上了拍电影的胶片和摄影棚。而为了平衡两个市场,美国影视行业就共享题材达成协议,如果电视剧发掘了好的题材,需以友情版权价格转让给电影业拍电影,美国的影视剧套拍由此成了一种常态。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这种套拍还介入了漫画、游戏、话剧等多种艺术样式。
“套拍风行可以说是影视良性互动的体现或者影视产业化的需要,但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影视界的无奈现实——好剧本难求。”电影学者葛颖坦言,根据不久前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电影产量526部、电视剧产量1.4万集,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然而,我国剧本生产远远跟不上影视产业规模的扩张。“这是一个存在很久的难题。”葛颖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还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部工作时就开始闹“剧本荒”了。不同的是,那个时候缺的是好剧本,而现在连勉强过关的剧本都缺。“眼下的套拍热便是应对剧本匮乏的一个办法,毕竟,重复总比无米下锅要好些。”
套拍有讲究
那么,是不是所有题材都适合影视剧套拍呢?葛颖分析说,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电影和电视两种艺术样式的受众群是不一样的,因此翻拍对象的选择值得玩味。同样是热门电视剧,为什么将《武林外传》和《将爱情进行到底》拍成电影,而不选择《铁齿铜牙纪晓岚》或者《大宅门》进行翻拍呢?因为前者的观众群和当今中国的主流电影观众(“70后”、“80后”)比较一致。早几年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红遍全国时,也拍了一部名为《美丽的家》的电影版,但票房成绩平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原版电视剧的观众很少进电影院。
在葛颖看来,影视剧套拍,很考验主创的“内功”。就体量来说,电视剧一般在30集左右,整个剧可以相对琐碎、细腻;但电影只有两个小时,在这样的一个篇幅里浓缩故事,情节的删节是很重要的。此外,电视剧的剧情可以通过台词来推动,对场景没有特别大的要求,但电影则比较强调场景的精致化,这些都是翻拍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在采访中,不少导演坦言,影视剧套拍不能硬来,不是每部作品都适合翻拍的。然而,现实情况却被戏谑为:“一条鱼被蒸过了,再用水煮,最后拿去红烧……”如此这般,即便一条再美味的鱼,长期反复下锅,恐怕也会败坏观众的胃口。
本报记者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