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合麦田不签艺人不出专辑 转向下游终端产品

2011/3/29 15:33:35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李宇春、张亚东、朴树、沙宝亮、黄征、后舍男生……这些当红歌手与音乐人都曾属于太合麦田;《青春无悔》、《纯真年代》、《我去2000年》、《皇后与梦想》、《万物生长》、《我是谁的谁》……这些优秀专辑都出自太合麦田。

宋柯开始重新布局太合麦田的发展

宋柯开始重新布局太合麦田的发展

  李宇春、张亚东、朴树、沙宝亮、黄征、后舍男生……这些当红歌手与音乐人都曾属于太合麦田;《青春无悔》、《纯真年代》、《我去2000年》、《皇后与梦想》、《万物生长》、《我是谁的谁》……这些优秀专辑都出自太合麦田。日前,太合麦田老总宋柯在东方风云榜论坛上却突然宣布:不签艺人,不出专辑。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在现今的音乐市场环境下,专辑卖不动,版权难维护,传统唱片公司只能依靠给歌手做经纪来赚钱。”昨日,宋柯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道,“传统唱片公司的营销模式早就没有商业价值了,数字音乐也担当不起唱片公司经济来源的重任。太麦已经拥有足够的歌手、歌曲资源,将不再签艺人,也不再出专辑,要通过打造终端产品来寻求新的盈利模式。”

  老唱片公司没有商业价值

  在数字音乐出现以前,传统唱片公司的营销模式是挖掘有潜力的歌手,找音乐人为其创作歌曲、制作专辑,再经由传统媒体的宣传,专辑上市销售,歌手得以成名。近10年来,数字音乐替代传统唱片,成为歌迷音乐消费的主要形式;网络免费下载成为原创唱片业的头号大敌,导致唱片销量逐年锐减。而近两年,发行唱片不再是歌手与唱片公司的赚钱方式,而仅仅是为了以后的商演有歌可唱。多数传统唱片公司都成为艺人的经纪公司,以此来换取收入。

  “老唱片公司的营销模式从10年前开始就越来越不行了,现在更加没有商业意义了,它的整个体系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了。中国的数字音乐MP3都是免费下载的,跟数字音乐相比,CD就算做得再好,你也比不上免费的吸引力大啊。大多数的唱片公司都变成了经纪公司,通过做经纪来赚钱。”太麦老总宋柯分析道,“中国数字音乐的优势不仅在于它是免费的,它也很方便,歌手录好歌,一上传就行了;歌迷要听歌,一下载就行了,这个平台非常宽广。数字音乐的免费与方便导致艺人和歌迷对唱片公司的依赖都在逐年降低。”

  数字音乐不能保证专辑赚钱

  2000年以来,网络普及全国,数字音乐成了大多数歌迷听歌的方式。彩铃发展迅猛,单首彩铃歌曲的下载量少则数十万次,多则数千万次,而单首在线音乐的试听量与下载量也多达数百万。但是,由于中国的网络环境不完善,数字音乐(主要是在线音乐)与唱片一样面临着盗版猖獗的问题,盗版下载在网络中随处可见。

  去年,宋柯曾经抱怨互联网惯坏了消费者,忿忿不平地发出“凭什么MP3就该免费”的质疑。而在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宋柯表示自己已经想清楚“凭什么”了。“数字音乐主要有两块,无线音乐和在线音乐。无线音乐就是彩铃,在线音乐就是MP3。无论是彩铃还是MP3,音质都非常差,连上世纪的卡带都不如,给不了消费者美妙的用户体验,人家凭什么要买单?”宋柯分析道,“CD在音乐市场上赚了20多年的钱,就是因为它音质好,包装精美,消费者愿意买单。”

  宋柯指出,由于中国的数字音乐产业还不成熟,产业链条不完整,唱片公司通过数字音乐赚钱也是行不通的。“制作一张专辑,成本平均要100多万,数字音乐环境太差,盗版者获得的收益比版权所有者还高,根本不能保证每张专辑都能赚钱。”

  音乐产业下游没有出口

  不做传统唱片,不做数字音乐,宋柯表示,太麦将通过打造终端产品来寻求新的盈利模式。“电影有3D,一部《阿凡达》就颠覆了电影史;电视有高清,甚至也出现了3D,让更多观众愿意在家看电视;游戏从单机发展到网游,用户体验逐年升级。跟这些娱乐产业相比,音乐产业的产品相当落伍。”宋柯无奈地说,“从黑胶唱片,到卡带,再到CD,最后到现在的MP3,音乐终端产品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科技在飞速发展,音乐产品却十分守旧,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宋柯表示,虽然不再签艺人,也不再出专辑,却并不意味着太麦从音乐内容公司向音乐终端产品公司转变。“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太麦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内容资源,拥有中国30%优秀唱片的版权,日后还将收购优秀唱片的版权,成为一个版权管理公司,一个音乐内容平台。没有艺人,也等于拥有所有的艺人。”宋柯告诉记者,“与此同时,我们会更加认真地做终端产品研发,开发有高附加值的产品,让消费者愿意为音乐内容买单,这是音乐产业的新形势,也是最迫切的问题。”

  为了强调太麦的转型并非意味着产品比内容重要,宋柯举例说:“在数字音乐产业链上,苹果公司从唱片公司处获得版权,再在网上卖,这个龙头老大也只拿3成的利润,说明它对音乐内容的重视。无论是来自传统唱片,还是来自网络,所有歌曲都是凝结了创作者才华的创意产品。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光有前端的创意和内容,却缺少将内容变成好产品的能力,等于大家都挤在上游,但是在下游没有出口。”

  记者 祁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