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创新打造文博节目《博物馆奇妙夜》

2011/4/2 18:05:17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3月9日起,湖南卫视在每周三零点时段推出了一档剧情类文博节目。带着观众和历史相遇、和文物对话,用专家的视角、今天的眼光去探究、求索,去理解那些积淀着精密思想和复杂人性的历史文化,去发现沧海桑田、凝重跌宕的文明脉络和历史指向。

  女物娱乐讯 3月9日起,湖南卫视在每周三零点时段推出了一档剧情类文博节目。这档节目的开播,是我频道坚持节目内容创新、普及传统文化、致力于绿色传播的又一体现。节目现已播出三期,取得了较好的收视与传播效果。

  表现手法创新:用揭秘推理的形式,戏剧化呈现历史谜案

  《博物馆奇妙夜》已播出了“鉴别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班簋的真伪”、“解密光绪之死的***”、“揭秘身穿龙袍的京城第一干尸的真实身份”等三期节目。节目立足于传播文博知识,普及历史常识,以历史上的谜案作为切入点,打破传统演播室解说形式,用戏剧化的手法,用侦探揭秘推理的形式将历史谜案逐层递进、剥茧抽丝展现出来。《博物馆奇妙夜》引入了“四人历史侦探小组”的概念,每当有历史迷案出现,他们都会聚到一起进行“侦破”。“四人历史侦探小组”根据文物及相关文献,追踪现存的蛛丝马迹,走访事件发生地点,询问相关人物,拜访权威专家,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出假设,不断寻找支持或推翻假设的证据,最后终结历史流言、揭秘历史***,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一道情节紧密、人物形象饱满的文博大餐。

  叙事方式创新:多种节目元素运用,逐一否定疑点使节目引人入胜

  传统历史探秘类节目以纪录片或者“主持人+演播室”模式为主,一般是先出背景知识,再介绍发展历程,最后呈现结果。因其叙事结构相对较为单一、枯燥,往往容易降低观众特别年轻观众的收看热情。《博物馆奇妙夜》兼容了纪录片、电视剧、真人秀等元素,采用了全新的叙事模式:先给出文物本身的几个疑点,然后将每个疑点放大,先把一个疑点推翻,再去解析另外一个疑点。这种逐一否定疑点的叙事方式,脉络清晰、条理明确,有利于将主题清晰、准确地向观众呈现。节目视角也紧紧跟随“四人历史侦探小组”,他们的行动带动着整个揭秘过程的开始、发展、g.c与结束。而且,节目还穿插着这四个人的人物关系,“四人历史侦探小组”的角色化处理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富饱满,节目也更引人入胜。

  传播效果:吸引主流观众,普及传统文化

  从《博物馆奇妙夜》已播出的三期节目来看,CSM25平均收视份额8.8%,同时段排名全国第1。该节目以35至54岁观众为主,三期节目23岁以下观众所占比例呈上升之势,显示该节目对吸引主流观众,普及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该节目也得到了媒体的积极评价与网友的热烈讨论。《中国广播影视》杂志刊载了专题报道,介绍《博物馆奇妙夜》的创新和突破。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段勇说:“这是一档娱乐性和严肃性兼备的节目”,他还表示国家文物局将大力支持这档节目,让更多的青少年通过收看这档节目,去发现凝重跌宕的中华文明脉络和历史指向,了解中华文化遗产、热爱中华文化遗产,更主动地走进博物馆,使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得以不断传承和延续。著名导演刘江认为该节目一反常规对文物的刻板介绍,而是采用很新鲜的形式介绍,是对文物更生动的呈现。还有网民王小惠表示:“《博物馆奇妙夜》很好看,跟传统的文博片不一样,这种节目形态使自己对博物馆里的文物有了兴趣,以后要多去博物馆。”网民“最爱博物馆”也在微博上说:“最近看了湖南卫视的新节目,《博物馆奇妙夜》很精彩,这样的介绍方式很吸引人,湖南卫视又出了一档精品节目。”

  据该栏目制片人介绍,《博物馆奇妙夜》的节目将一直锁定夏陶周鼎、秦砖汉瓦、魏晋书画、唐诗宋词等这些瞬间千年的历史定格。带着观众和历史相遇、和文物对话,用专家的视角、今天的眼光去探究、求索,去理解那些积淀着精密思想和复杂人性的历史文化,去发现沧海桑田、凝重跌宕的文明脉络和历史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