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琳娜
晚报讯(记者 李佳杰 摄影 周斌)《忐忑》的走红,对龚琳娜而言,不是一个意外,而是一个谋划已久的“预谋”。她用十年时间去探索中国民族唱法中丰富的发声技巧,同一个音阶,她能唱出喜悦也能唱出悲伤。
5月21日、22日,龚琳娜获上海世界音乐周之邀,将在中山公园举办两场专场露天演出,她说这次要一句一句教观众学会唱《忐忑》。
观众曾退避三舍
龚琳娜火了,但不为人知的是,她也曾经历过观众的偏见和不解,甚至还有人被她的表演吓得退避三舍。
三年前,龚琳娜在德国的一个小镇表演,她刚一开嗓,前排的观众就往后退,还有皱眉头捂耳朵的,“我想我的声音挺漂亮的啊,为什么他们不喜欢? ”下了舞台,当地的朋友直言不讳地对龚琳娜说她的声音太刺激了,接受不了这种冲击。龚琳娜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西方的美声唱法是诞生在宫廷、教堂里的,他们的声音是往头顶上走,追求的是余音绕梁;而中国的民族音乐是诞生在田间地头和集市堂会上的,声音必须洪亮有穿透力。 ”
“既然我的声音能给人带来这么强烈的心理感受,不正显现了音乐直击人心的魅力吗?我要的就是这种抓人心魄!”龚琳娜的逆向思维让她更痴迷于研究声音变化的技巧,她开始了对中国民族唱法系统的挖掘、整理和创作,“《忐忑》对于我而言,只是很不重要的一次尝试。 ”
新鲜过后见灵魂
《忐忑》被粉丝甚至是王菲这样的大牌明星奉为“神曲”,到底是人们的好奇心使然,还是自有它的妙不可言?对此,龚琳娜有着一种“舍我其谁”的自信,“我从做音乐的第一天起,就相信我的音乐终有一天会激活人心。 ”当然,龚琳娜也并不排除《忐忑》的走红有猎奇的成分,“但他们喜欢这首作品,至少说明他们在里面找到了一种情感的共鸣。”
在这个快餐年代,龚琳娜和《忐忑》是否也会终成浮云?她很淡然,“也许以后再也没有比它更火的作品,但不意味着我就从此不再做音乐了。”龚琳娜还拿自己和德国丈夫的爱情来打比喻,“我和老锣相爱至今8年,刚开始会因为新鲜感而产生一种很强烈的吸引,但两个人一旦生活在一起就是用灵魂来交流。”
现场教唱为传承
龚琳娜在生活中的随性和她的音乐一样,反常理却又让人亲近。昨日的发布会上,她更是爬到桌上坐下,招呼记者围着她聊天。她说以前生活在德国的小村庄里,每天都赤脚去草地散步,她称这个叫 “接地气”。这次主办方特地把演出地点选在了中山公园的大草坪上,让龚琳娜兴奋不已,像是回到了德国的家。
作为回报,龚琳娜在专场演出的前一天将在同一场地举办一场音乐工作坊活动,届时她将教现场观众如何运用鼻腔、头颅、胸腔共鸣,以及苗族、彝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唱腔。龚琳娜表示,想要唱好 《忐忑》,这些都是基本功,“我们说要拯救民族文化,这就是最好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