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三十未立先惑 盘点30年金像奖之最(附图)

2011/4/18 11:33:47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2009年鲍起静以《天水围的日与夜》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时已经60周岁。“最大赢家”是能够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这五个最重要奖项同时“收入囊中”的“大满贯”作品,即许鞍华的《女人四十》。

《志明与春娇》剧照,纯港式的制作与面孔,这两年成为金像奖的一股暗流。

《志明与春娇》剧照,纯港式的制作与面孔,这两年成为金像奖的一股暗流。

金像三十未立先惑 盘点30年金像奖之最(附图)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剧照,内地演员挑大梁画面,已经成了金像奖合拍片的常态。

  开办于1982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不知不觉走到了第三十个年头。俗话说,“三十而立”,步入而立之年的金像奖,身边更多的是盛极而衰的杂音。

  CEPA之后,内地市场对香港影人全面开放,香港影人集体北上,连带着这些年香港金像奖的候选名单上,也被合拍片占据。从2004年到2007年,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的桂冠,一直被内地女演员抓在手上。

  自陈嘉上出任主席之后,金像奖的评委会就流露出这样一个想法:香港本土电影不景气,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应该鼓励香港本地的电影人。这个主席备受诟病,前主席文隽炮轰其“小香港”,变成自己人关起门的游戏。

  金像奖之困,更是整个香港电影之困。本报记者 杨欣薇

  三十惑之

  合拍vs本土

  在合拍片浪潮的推动下,近十年的金像奖获奖名单中,“最佳影片”如《投名状》、《叶问》等大都是票房大卖的救市之作。合拍片浪潮与弊端几乎同时显露。

  香港影评人列孚曾严厉批评“大片”概念过于追金逐利,忽视了电影的艺术水平。电影投资方对于项目的选择也越来越保守,过多翻炒经典之作,使创作陷入了类型与题材的枯竭。

  2010年,纯港产电影在数量上不足50部,跌至近30年来的最低谷。以今年金像奖最佳电影提名的合拍片《叶问2》为例,该片成为2010年港片票房之首,收4331万港币,但这个数字相比该片在内地超过2亿的票房仍不足挂齿。

  内地庞大市场的诱惑力,无时无刻不侵蚀着港片的生命力。这个年头,投资商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能不能进内地。“不要说陈可辛他们,就连彭浩翔、叶念琛,原来都不会去深圳以外地方去拍的人,都来了。固守香港的导演,可以说已经没有了。”文隽说。在文隽等一大部分香港影人眼中,“大华语”电影才是香港电影人的出路,死守无谓。

  陈嘉上则不认同。他坚持多拍带有香港电影风格的戏,如果连香港金像奖这道最后的壁垒都不复存在,港片何以为继?

  三十惑之

  文艺vs商业

  对比近年来“艺术的归艺术,技术的归技术”的奥斯卡金像奖,香港金像奖的入围电影依然在商业片和文艺片中摇摆不定。

  前些年香港电影低潮期,电影产量跳水,合拍的商业大片挑起金像奖入围大名单,获奖的也多是这类商业电影。2008年陈可辛的《投名状》独揽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在内的8项大奖,成绩仅次于陈可辛自己凭《甜蜜蜜》创下的9项大奖纪录。近年来本土电影稍有起色,但像许鞍华这样的导演,因为资金问题只能拍一些文艺片时,金像奖却也倒向了文艺片,《天水围的日与夜》、《岁月神偷》在最近几届金像奖上风头甚至盖过《十月围城》和《赤壁》这样的大片。

  传统的观念认为,既然大片已经在市场上获得了极大的认可,何不把机会让给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文艺小片。有金像奖傍身,至少在下一部片会少些艰难,多一些话语权。

  从今年的提名名单来看,文艺片大战商业大片的戏码仍旧存在。《月满轩尼诗》是爱情小品,《打擂台》又是港产功夫片的回归,怀旧情怀占了大半,徐克的技术巨制《狄仁杰》在名单中与他们同场竞技,显得那么格格不入。“许鞍华、杜琪峰以及现在的彭浩翔,他们大部分电影不能进入大陆,票房跟他们无关,可是他们的电影在思考、捕捉香港的文化定位,如果没有他们,港片大概就没有生命力了。”陈嘉上说。

  三十惑之

  护犊vs护短

  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在2004-2007年期间,一度被内地女演员霸占了长达4年之久的金像奖影后位置,最近3年甚至基本不选择内地女演员入围了,哪怕被人诟病“护短”也在所不惜,哪怕被人诟病只能颁给“老年人”也无所畏惧——2009年的影后给了已经60岁的鲍起静,2010年的影后则落入50多岁的惠英红手中。

  自张柏芝之后,香港女演员的断档由来已久。按照文隽的说法:“我们现在的明星,过去都是从电视台拍无数剧集出身,即便是拍电影,也是在无数滥片制造的磨练机会中逐渐成长。现在的香港已经没有这样的空间给新人。”

  通过优才计划引进内地女演员,成为香港影人的另一选择。

  文隽回忆,“当初《满城尽带黄金甲》,我数来数去都不够6个岗位的工作人员是香港人,不能入围金像奖,最后他们告诉我,巩俐通过优才计划,拿的是香港身份证。”至于今年,凭借《月满轩尼诗》入围的汤唯,也已加入香港籍被算作港人。

  依靠内地市场输送愿意加入香港籍的女演员始终并非良策。今年的金像奖组成清一色的港女大作战,得不得奖都好,能入围,至少为这些女演员打开一扇增加知名度的天窗。

  》金像之最

  最郁闷演员:成龙

  成龙在香港金像奖上一共提名10次最佳男主角,但没有一次中。仅在第24届上获得了专业精神奖。

  最年轻影帝:梁家辉

  1984年梁家辉凭借《垂帘听政》获第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时,当时年方26岁。

  最老影帝、影后:乔宏、鲍起静

  1996年,凭借《女人四十》获得第十五届金像奖影帝时,乔宏已年近七十。

  2009年鲍起静以《天水围的日与夜》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时已经60周岁。

  获影帝、影后最多次演员:梁朝伟张曼玉

  梁朝伟获得5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

  张曼玉获得5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最害羞演员:徐克

  徐克导演在第七届金像奖凭借《最后胜利》里的演出获得了最佳男配角提名,这项提名至今仍使他感到非常纳闷。有传闻说徐克一听到别人谈论他当年的演技,便会脸红。

  最牛演员:许冠英

  “许氏兄弟”中长相最令人纳闷的许冠英是拒绝金像奖第一人,拒绝了最佳男配角提名,因为他觉得——他是主演。

  得奖最多的影片——《甜蜜蜜》

  1997年的第1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由陈可辛执导的《甜蜜蜜》一举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等9项大奖,这个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

  最大的赢家——《女人四十》

  “最大赢家”是能够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这五个最重要奖项同时“收入囊中”的“大满贯”作品,即许鞍华的《女人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