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揭晓。被誉为“香港精神代言片”的《打擂台》成为大赢家,共拿到“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电影原创音乐”四个奖项;徐克19年后再次获得“最佳导演”,而谢霆锋和刘嘉玲则分别拿到从影生涯首个金像影帝、影后。 由于近年内地香港电影产业融合的趋势愈发明显,本届金像奖从提名名单到主席答疑的内容,均体现出一股“回归”的味道,而昨晚的颁奖结果,更是这种趋势的终极延续——绝大多数奖项均被反映香港精神影片及香港本土影人拿走。“而立”金像,用奖项诠释了“金像奖是香港电影的颁奖”。
获奖最多:
《狄仁杰》英雄“气短”
本届金像奖获奖最多的影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昨晚共赢得“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造型设计”“最佳音响效果”“最佳视觉效果”六项大奖。其中徐克继1992年的《黄飞鸿》,19年后再次拿到最佳导演。在转型拍摄《深海寻人》《女人不坏》等影片未受广泛认同的情况下,徐克重归他最擅长的悬疑武侠题材,终于再次得到金像奖的认同。不过影片在剧本和剪辑等重要奖项环节上的失势,更最终错失“最佳影片”大奖,也验证了《狄仁杰》口碑并不如《投名状》《叶问》《十月围城》等金像奖赢家的原因——这部影片并不算出色,只是在去年乏善可陈的港片群体中,相对最有“大片相”而已。
影帝、影后:
霆锋、嘉玲一哭一笑
“哈哈哈哈哈哈哈!”这是刘嘉玲拿到首个金像影后,上台后的连串笑声,没有女星获得影后惯常的泣不成声。性格开朗的刘嘉玲,以难以抑制的兴奋,表达了她在五次入围均铩羽而归,而此番一举封后时喜悦的心情。《狄仁杰》中刘嘉玲戏份其实不多,甚至由此因入围饱受质疑,但是凭借在片中独道的表演,此次她终于获得了成功。手捧奖杯的她表示,自己每次提名都很开心,但每次都拿不到奖,“这次终于美梦成真!”
得知影帝到手的一刹那,谢霆锋呆了半晌,之后起身,拥吻身旁的妻子——一直紧张着终于释怀的张柏芝。手捧奖杯的谢霆锋上台,没有刘嘉玲的洒脱,紧咬着嘴唇不让眼泪流下来。他讲述起自己出道多年一路打拼的不易,更不忘感谢爱妻,此时台下的张柏芝哭得像个孩子,和她处女作《喜剧之王》中那个经典的哭相如出一辙。
最佳影片:
《打擂台》“代言”香港精神
本届金像奖的最大赢家无疑是拿到“最佳影片”等四个奖项的港片《打擂台》。拿到最佳男、女配角的泰迪罗宾和劭音音两位“老将”,在内地影迷中基本没有知名度,《打擂台》在内地的票房更是一败涂地,但是就本届金像奖的“回归”风向来看,把“最佳”授予本片却是实至名归。用出品人、大明星刘德华的话说:“香港影人一辈子都在打擂。”功夫题材、老牌艺人的努力,浓浓的香港情怀,均让《打擂台》这部并不商业的影片,足以载入香港电影的史册。
金像奖获奖名单(部分)
最佳影片:《打擂台》
最佳导演:徐克(《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最佳男主角:谢霆锋(《线人》)
最佳女主角:刘嘉玲(《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最佳男配角:泰迪·罗宾(《打擂台》)
最佳女配角:邵音音(《打擂台》)
最佳新演员:陈奂仁(《李小龙》)
沈阳籍影人首次入围金像
“新人”井柏然虽败犹荣
从沈阳走出去的影、视、歌三栖明星井柏然,此次凭借《全城热恋》首次入围金像奖“最佳新演员”奖项,这也是沈阳籍影人首次入围金像奖提名。昨晚在红毯上,井柏然和其他几位候选人陈奂仁、彭冠期共同亮相,见到熟识的沈城记者,井宝更惊喜地挥手致意。本届颁奖首个揭晓的就是“最佳新演员”奖,在《李小龙》中表演出色的陈奂仁拿到了这一奖项,井宝虽败犹荣。
雨中红地毯
明星夫妻档
夺眼球
金像奖的标志——著名的星光大道位于维多利亚港北岸,放眼望去,南岸港岛的景色尽显无余。本届金像奖的红毯仪式定于昨晚5点半进行,而从3点半开始,香港便下起了时大时小的阵雨,到了红毯仪式,盛装亮相的众星更是奏响“雨中协奏曲”。女艺人的裙装五彩飞扬,杨千 的碎花裙、汤唯的红色长裙、周迅的白色低胸裙……西装革履的男星同样十分打眼。
本届金像奖红毯最大的亮点就是夫妻档:首次入围影帝的谢霆锋携手身穿黑色薄纱长裙的妻子张柏芝出场,成为全场最受瞩目的组合;身穿黑白配西装的张家辉,携手身着绿色长裙的老婆关咏荷亮相;一身黑衣打扮的杨千 和丈夫丁子高手拖手出现,杨千 一身夸张时尚打扮十分触目;最大牌的发哥自然也和发嫂结伴现身,有趣的是,当时雨已停了一会儿,但却在那一刻突然瓢泼下来,现场司仪都不禁感叹道:“贵人出门招风雨!”
看到一对对夫妻档恩爱亮相,本该携手老公梁朝伟出席的本届影后大热门刘嘉玲,却形单影只走上红毯。她透露,伟仔在赶拍《一代宗师》来不及赶到颁奖现场,但给了她很多鼓励。因下雨路面湿滑,许鞍华导演走上红毯就滑倒在地,不禁失声尖叫,现场媒体的闪光灯齐齐对准了她,记者身边一位女记者笑道:“就感觉得有摔(倒)的!”
三十而“立”
孔子在《论语》中讲“三十而立”,意即人到了30岁,就应该懂得承担责任,确定人生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这四个字,用在今年恰逢30届的金像奖上,再合适不过。每年的各大电影节颁奖,一大群记者在媒体中心预测奖项成为一种乐趣。但是在昨晚,这个乐趣却丧失了它的魅力,原因很简单:本届金像奖的“风向”太明确了,一切围绕港片“回归”——入围的影片绝大多数都拥有着能够反映港片传统特质的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内地影人这次确实也只能“作陪”。这其实和电影本身无关、和演员表演无关,这是港片到了“而立”的关键年头,必须重新审视和总结自我,以实际行动重寻凝聚力,再创辉煌的重要一步。因此我看到,几位入围但没拿到奖的内地影人,脸上依然流露出轻松,全无遗憾和较劲。在昨晚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主角只会属于港片和香港电影人——就像一场婚礼,伴娘绝不能抢了新娘的风头。
金像“而立”了,香港电影能否就此“立”住?那是以后的事——至少这个晚上,港人的自我致敬让我非常感动。30年了,港片伴随了多少人成长的足迹!这群人真的值得尊敬,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