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 迩
在法国举行的第6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华语电影和电影人虽然没有入围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但依然是电影节上一支活跃的力量。或展映,或卖片,华语电影人充分利用戛纳这一国际化的平台“营销”自己——巨幅海报、红毯丽影、盛大酒会,“武侠日”、“龙门宴”等花样层出不穷,竟也成了电影节上的一个焦点。
应该说,华语电影人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虽然我们没有电影入围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华语电影只是来“打酱油”的,但华语电影人并没有气馁,反而弄出了挺大的“动静”。特别是TWC公司买断《武侠》除了亚洲、法国之外的版权,成为本届戛纳影展上的第一笔“超级大单”,让人惊喜。
然而,“打酱油”搞的“动静”再大,华语电影和电影人也免不了尴尬,毕竟参评获奖才是电影节的重要内容。中国2010年电影故事片产量达到526部,进入了世界前三甲,却无一部影片入围戛纳,怎么说华语电影人也是脸上无光。
尽管“金棕榈”没有“奥斯卡”耀眼,但戛纳国际电影节也是世界最大、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况且“今年是戛纳(电影节)这几年最强的一届”(本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杜琪峰转述贾樟柯的话),华语电影和电影人没有入围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绝不是“无关紧要”的,说“无关紧要”,恐怕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吧。
笔者以为,对于第6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和电影人反思比“打酱油”更重要。为什么世界电影产量第三大国,没有华语电影和电影人入围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是华语电影不适合戛纳,还是华语电影精品少呢?
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是“华语电影产量太高,人们看不过来了”。杜琪峰坦言,华语片当前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有发明”。每年看起来有五六百部电影,但很多都是重复、跟风的。不客气地说,华语电影特别是中国内地的电影盲目性太大,盲目跟风、盲目翻拍,投机取巧的多,精心打磨的少,不只是精品不多,甚至有一批电影“出生即死”,连与观众见面的机会都没有。
凡有侥幸糊弄的电影人,是搞不出精品电影的。电影是艺术,你负她,她肯定不会给你带来荣誉和效益。不管是什么电影节、电影奖,都钟情那些电影人付出极大努力和心血的影片。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各国的文化有差异,欣赏口味也不同,如果你没有对路的影片,没有提名影片也是很自然的。据报道,九成法国观众最喜欢文艺片,《花样年华》获得法国恺撒奖“最佳外语片”,主演梁朝伟夺得戛纳“最佳男主角奖”就是证明,而华语电影的文艺片是少而不精。
张艺谋新片《金陵十三钗》的制片人张伟平认为,华语片类型需要丰富,这话很有道理。华语电影人亟须学习和反思,唯有如此,才有精品电影出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