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戏不好拍
撰文、 编辑/李星池
据媒体报道,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已进入大场面战争戏的拍摄阶段,众明星都已到位,只待烟火升起。文章中特别提到了,该片的战争戏场面由曾打造过《兄弟连》《大平洋战争》 《拯救大兵瑞恩》的乔斯·威廉姆斯的好莱坞团队主理。顶级团队操刀战争戏,众明星纷纷表示相当亢奋,就差流鼻血了。
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可是,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却发现老外比我们更会“玩火”,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国内就拍不出一部像样的战争戏吗?带着以上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圈中人士,力争让读者看到战争戏拍摄背后的故事。
“中枪后老不死”
大导演都喜欢请国外的团队,这无可厚非,因为他们都有充足的资金。这好比住宾馆,如果钱足够多,在大脑运转良好的情况下,人人都想住豪华套间。一分钱一分货,国外的团队虽然要价高,但是做出来的东西确实令人心服口服没话说。其实在现实中,团队的国籍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活好”。为了影片的质量,导演会选择技术好的团队,而不是考虑团队来自哪个国家,如果技术好,火星的团队也照用不误。再者,国内的团队本来就数量少,而且不善于包装推广自己,所以通常情况下国外团队更入大导演们的法眼。
大部分观众都觉得战争戏是个烧钱的活,事实确实如此,那些一比一的飞机坦克模型,哪个不是用钱堆出来的?可是,事实并不完全如此,土豆映像节上一部叫做《最后的战士》的片子就号称只用了4天时间3000块钱,就拍出来能够一看的战争效果。该片导演靳浩解释这只是拍摄费用,道具和设备是之前就有的。即便如此,也改变了观众们对于战争场面都烧钱的片面印象。
几乎所有的采访对象都认为,国外团队之所以贵,除去汇率因素,全因为他们的专业——包括态度和技术,两者缺一不可。“好莱坞的枪战场面,设计得非常好,包括演员的位置、火堆旁的炸点等等。拍摄爆破玻璃时,子弹的力度会被设计成刚好能够打碎玻璃,绝对不会伤到人,这就是他们的专业。”某制片人说道,“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镜头、烟火、特效,国内都比不了。”另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导演老杨(化名)对此也很有感触,“比如中弹后的反应,国内的就比较夸张,被击中后挣扎好久才死,而国外则不同,一枪过去,打中的部位不同反应的差别会很大,国内的观念比较概念化。”
技术方面的差距不仅仅在中国才有,2007年12月***上一篇关于电影《集结号》的文章写道,“为了超越《太极旗飘扬》中的战争效果,(韩国)公司特意安排25名工作人员到美国学习了一年多的时间。”这说明拍摄战争戏场面最厉害的国家还是美国,与国家军事实力强弱有关。4年前冯小刚请韩国团队“曲线救国”,张艺谋看得更透彻,一狠心直接把美国团队拉到了中国。
没有军事指导的军事片
在靳浩看来,技术只是国内战争戏拍不好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是态度问题——“态度不是很敬业,大多数人拿钱做事的时候都存在态度问题,而一个认真的态度,是可以弥补技术的不足的。”此话不假,但这个问题说起来很容易扯到鲁迅所谈到的国民性上,这里暂且不谈。
其实,在这几年,技术早已与GDP齐飞,与曾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因为,毕竟是拍电影,技术上并不存在什么无法逾越的科技横沟,在全球化的今天,只要肯花钱,没有买不来的产品和技术。“这两年,尤其是《集结号》 以后,技术有很大突破。”靳浩说道。如果没钱买,还可以山寨。山寨是国人的强项,可国内“往往只是在技术和色调处理上模仿”,不得精髓,真以为搞个旧照片色调就是怀旧了,“就像照猫画虎一样,只能有其形。”观众当然不会买账。
观念也是制约国内战争戏拍摄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技术层面的问题淡化后,这甚至是最重要的因素。导演老杨也承认,“国内的硬件差别不会太大,主要还是电影观念落后于国外,战争场面的调度、演员的走位,这些才是更加重要的因素。现在如果国内拍一个战争片,可能沿用的还是前苏联传下来的那一套,八一厂的那个路子。现在国内最好的就是八一厂,但不管是人员的调度、音响的处理,还是动作反应设计,都还保持得比较传统。”制片人小虎(化名)也认为,“镜头、烟火、特效的配合,国内比不了。”没有与时俱进的作品,在市场面前,得到的结果只有一个——亏钱亏到吐。
观念的落后体现在很多方面。上个月,靳浩参与了一部主旋律电影的拍摄,“去了以后,我发现,做技术的部门之间没有协调,都是按以往的经验办事,没有所谓的负责全局技术控制的人。”最令靳浩费解的是,“一部军事片,居然连一个军事指导都没有。”这说明很多创作者对战争片还是处于一个无意识的状态,根本没有把战争片当成一种需要特殊技巧的片种来看待。如果有一个导演,拍摄《珍珠港》和《甜蜜蜜》用相同的方法,我们还敢奢求什么,但求不要被雷到就好。
“玩火”需小心
为了追求真实的效果,国内这几年的战争戏都开始用上了真家伙,可大量爆破戏的仓促上马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稀缺导致了拍摄事故时有发生。台湾偶像天团S.H.E成员Selina就在拍摄爆炸戏时因为炸药提前爆炸导致全身大面积烧伤,Selina至今还在恢复中。2008年,《我的团长我的团》在云南拍摄时,因为炸药意外爆炸,造成烟火技师一死二伤的惨痛局面。2009年,演员王挺在拍摄电视剧《高粱红了》时被意外爆炸烧伤。另外,不知道还有多少演员都在媒体面前“声泪俱下”地讲述过自己刀头舐血的拍片经历。
战争戏的“火”真的这么危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制片人小虎就认为,“危险非常大,国外这种事也有,李小龙的儿子李国豪就是被一枪打死的。”导演老杨则认为,“只要大家都能够以专业精神来做的话,其实是没有危险的,发生事故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跟工作人员的状态有关系,比如连续长时间地拍摄,工作人员容易有疏忽。”
国外团队的专业同样体现在时间的控制上。克里斯蒂安·贝尔在拍摄《金陵十三钗》时,就在合同中规定“每天8小时工作制”,看似苛刻的条款透露出国外影视从业人员事无巨细的专业。反观国内,爆破戏技术人员的匮乏导致“连轴转”的情况很难避免。目前国内并没有战争戏专业人员的培训体系,靳浩本人就是学美术的,《最后的战士》中,炸点、化妆以及后期,都是靳浩经过几年时间自己研究出来的。缺少统一、科学的标准,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是靠自己的一腔热情闷头摸索,出来的东西自然良莠不齐,不靠谱的产品太容易出现了。
只不过在导演老杨看来,科班出身并非那么重要,“跟师傅学更有益,具体的操作书本上是学不到的,国外也没有类似的专业,没有烟火课、枪械课。电影的实践性非常强,科班的优势在于观念,但科班不一定能做到职业。”老杨反复强调“专业”和“职业”的不同,在他看来,国外的团队更加职业化,清晰的行业准则亦是国外团队能够做出更漂亮的战争戏的原因。
无力的战争场面
近几年,国内的战争场面拍得是越来越大。多年前的《指环王》系列电影就以大场面著称,可人家好歹用了大量后期特效。国内则不然,反正人多,群众演员也多,一个盒饭就能招揽到一个“尸体甲”,那么,大场面,不做白不做。前几年,观众往往还被色彩华丽的宏大场面吸引,可当银幕上到处充斥着无聊的“万人舞”时,观众的审美疲劳也随之到来。
战争戏的好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好看的战争戏必须承载着影片的叙事功能。“国内和国外的战争片的区别在于,国内的战争片以模仿战争场面和效果为主,而国外的注重内在和人性化的东西。尤其是好莱坞的片子,他们起步比较早,技术已经很成熟,所以不断地在内涵和艺术方面下工夫;国内起步晚,现阶段主要以表象化的场面和技术为主,这样的模仿让观众感觉很空洞。”靳浩说道,“影响一部战争片好坏的因素很多——表演、剧本和技术,如果单单是技术进步,表演和剧本被削弱,片子的整体感觉反而会下降。”
国内影片拼命追求真实布景并没有错,“可摄制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才是最终效果好坏的关键,并不在于道具多少。”正因为对此认识不深,国内观众才会看到那么多烧钱却不讨好的战争“大片”。当然,不是所有的投资都投在大场面上,也有给演员精神损失费的,比如最近的“大片”《战国》。
“不仅是战争戏,所有的戏都要承载叙事功能,不承载叙事功能的戏不是好戏,就像中国的很多大片,观众看到了场面,却没有看到场面背后的东西。”导演老杨也深以为此,“就像一个衣着华丽却没有内涵的人。”
揭秘战争特技
中弹效果
中弹效果:如果是前期特技,需要专业控制器和血包来完成,在需要的时候由控制师启动开关引爆血包下面的炸药,将血喷射出衣服。
如果是后期特效,需要演员在没有中弹的情况下表演出中弹的动作,后期处理中再将一些3D的血液以及其他效果覆盖其上,最后经过色调和画质的处理来达到逼真效果。
烟雾
烟雾:煤油燃烧轮胎所产生的黑烟,白色的烟饼,以及一些黑色的专业放烟筒,均可制造烟雾效果。在现场还可以随机应变,燃烧一些废置的木材、布料或者垃圾等等,主要根据不同的需要制作不同的效果来配合影片。
枪械射击
枪械射击:国内大多数道具枪直接用真枪改装,将枪管的线膛封住,然后使用没有弹头的空包弹,射击时没有后座力和威力,枪口火焰的效果却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