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萍姐姐”西单签售育儿书 支招如何培养孩子

2011/6/3 18:26:43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鞠萍姐姐”的儿子今年都18岁了。”  鞠萍的儿子今年18岁,她颇感自豪地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自己没走过弯路。鞠萍:我现在更多的时候是审片子《大风车》、《宝贝一家亲》,盯着看字幕,挑着一个错别字可高兴了,可让我给逮住了。

鞠萍 资料图

鞠萍 资料图

  “鞠萍姐姐”的儿子今年都18岁了。令她最得意的是儿子乐观、幽默、爱说的性格,令她最自豪的是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没走过弯路。日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她的高招竟然是全家“斗地主”,在游戏过程中观察孩子的反应,在游戏过程中跟孩子聊天谈心。另外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男孩女孩都好。最后她劝家长们别一见到孩子就老唠叨分分分的,其实培养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在80后、90后两代人的心里,“鞠萍姐姐”已经和“警察叔叔”一样定格成专有名词了。 生活在童趣的世界里,鞠萍开朗的性格也的确模糊了实际年龄,虽然儿子都已经长成18岁的壮小伙了,可她那副永远乐呵呵的样子倒还像个俏皮的小女孩。

  今年六一儿童节,鞠萍姐姐为小朋友准备的礼物是一套她主编的亲子科普丛书《妈妈,这是为什么呢》,书中收录了3至8岁小朋友最爱问家长的各种奇怪问题,比如,“我从哪来的”,“恐龙从哪来的”;“为什么果冻是软的”,“石头是硬的”;“如果吹出来的泡泡不会破会怎样”,“如果晚上太阳也出来会怎样”,“如果纸都变成钱了会怎样”——这些貌似简单却又不太容易说清楚的问题是从4所幼儿园和2所小学的1000多位小朋友那收集来的,书中不仅提供了专家的指导答案,还把小朋友的趣味回答也一一呈现。

  鞠萍姐姐建议家长,“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不一定要马上回答他,可以先问问孩子们在想什么,如果我们先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也许更能满足他的愿望和需求。这本书就是教家长这么做的。”

  在西单图书大厦签售时,鞠萍几乎每签完一本书,就欠起身和大、小读者合影留念,这样的场景在名人签售时是不多见的,既麻烦,又低效。其间,有个小朋友从侧面插队过来,鞠萍先不动声色地签了名,才好像突然发觉似的说,“哎呀,你好像忘了排队,下次要守秩序啊。”语气中,没有半点责备。在央视主持了26年的儿童节目,鞠萍和小朋友相处自有一套经验准则,在这其中,她认为最重要的是“尊重”,也是这个想法,促使她主编了这样一套儿童丛书。鞠萍说:“看完这书你会发现,小朋友自己的答案都特别好玩、有趣。所以我建议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而不是向他们灌输大人的道理。 也不妨让孩子偶尔当回家长的老师。总之,如果你能让孩子随意地把他们的想法都说出来,这就给了他们一个宽松的空间,小孩的兴趣,未来的性格都是在成长环境中渐渐养成的。”

  鞠萍的儿子今年18岁,她颇感自豪地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自己没走过弯路。“我可以很自信地说,没犯过错误,最得意的就是培养了孩子乐观、幽默的性格,我儿子爱说,有什么事都跟我说,没有逆反期。现在他是我的‘小蒋’秘书,好多电脑上的事,我看不懂都得跟他请教呢。”现在越来越多家长抱怨,孩子和家长隔阂越来越深,生活中出现问题,有的家长甚至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怎么能让孩子讲出心里话?鞠萍透露了她的高招,竟然是打扑克,或者全家参与的活动。“我们一家三口玩斗地主,这过程里你就能观察他的那些小表情,小兴奋点,再跟他聊聊最近社会上有什么新闻,有什么好玩的事。我劝家长们别一见到孩子就老唠叨分分分的,其实培养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我儿子他们班的好多活动都是他参与组织的,我特别鼓励,还鼓励他多交朋友,男孩女孩都好,现在独生子女最缺乏的就是人际交往能力,性格影响未来生活,你说谁不喜欢幽默、风趣,细心,懂事,会照顾人的。至于成绩嘛,中不溜就行了,不然多累呀。”鞠萍说。

  记者:您现在节目量少了,平时主要做些什么?

  鞠萍:我现在更多的时候是审片子《大风车》、《宝贝一家亲》,盯着看字幕,挑着一个错别字可高兴了,可让我给逮住了。

  记者:感觉上,校对是一项特别基础、琐碎的工作,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了?

  鞠萍:这是一种责任,我这么多年的经验积累都能派上用场。比如有时候,年轻编导解释个名词,都是从网上搜来的,用的也是成人用语,这不行呀,你要给小朋友讲,得语言特别通俗易懂,口语化,对吧。

  记者:您儿子今年高考,一般来说,这个阶段家长会比孩子更紧张。

  鞠萍:我还好。回到家我们就不学了,我陪他放松,他已经在学校里学了五天了,回家玩玩,我看挺好。

  记者:您一直是这种宽松式教育吗?现在连小学生都没有周末了,全得上兴趣班和补习班。

  鞠萍:我儿子没上过什么班。画画,钢琴什么的他都不喜欢,就爱骑车、运动、逛公园、看世界。他小时候我们最常去的是动物园。我主张因材施教,我小时候也喜欢跳舞,《红色娘子军》多好看呀,可结果舞蹈老师一面试,腿不够长,身体条件不成呀。后来发现嗓子还不错,改学唱歌,现在不是挺好的。

  记者:现在像您这么想得开的家长不多了,少报几个班,家长都压力巨大,怕孩子从小就输在起跑线上。

  鞠萍:是有这么一种说法,但我觉得这里边也有媒体的误导。前两天我看报纸,报道小升初,说一个孩子有什么音乐特长,“当即”被录取。这媒体用词也欠妥,别“当即”呀,好歹再看看他的成绩是不是?还有现在的娱乐节目,给小孩办个擂台赛,模仿秀,一问长大想干什么,没有科学家、解放军、教师了,全是想当明星。至少,我不推崇这种个人主义,追求名利, 没必要让孩子也非得赛出个冠亚军来,他们最好能够全面发展,会弹钢琴,那组织能力怎么样呀?是不是老师的小助手呀? 会不会团队合作呀?

  本报记者金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