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N次方》
女物娱乐讯 相对于看了多年的家庭伦理剧,电视剧《家,N次方》以轻松诙谐但手法端重的风格不仅一经播出就在收视率上连续飞腾令人侧目,甚至被有些媒体评论为开启家庭伦理剧的新时代。它相交之前的苦情伦理剧,不仅在价值观有了巨大的飞跃,而且无论是在主体视角上、故事风格上、呈现手法上、创作的自信程度都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足以为这部剧打上时代性的烙印,就像其他媒体所说,这些不同让这部《家,N次方》不留神间成为行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坐标和新的起点
主体新视角
它改变了主体,这是一个视角的重大迁移,在这里家庭伦理剧的主角已经被所谓的80后占据。无论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它都牢牢的戳在了这里。相对于《渴望》、《半路夫妻》等家庭剧,视野的展现完全是从家长的视角展开,即便是到了《家有儿女》的时代,儿女也不过是家长眼皮子下调皮捣蛋的猪八戒、蓝精灵。但《家,N次方》则完全不同,它在视野上家长与孩子的主体位置是并驾齐驱的,甚至孩子成为了矛盾的制造者和化解者,成为剧中的主体。换言之,如果依照年龄上划分,《渴望》、《半路夫妻》等作品是讲述上一代或半个上一代的故事,而《家,N次方》则把主要的视角和矛盾都放在了年轻一代的身上,老一辈家长从矛盾中心完全蜕变成了救火队员。这个改变对剧情实际上有着深刻的影响,因为这一代人几乎是独生子女,从小培育的世界观都是围绕着自我展开的,这代人个性极尽张扬,在这样的世界观下,无论事业也好,还是幸福也罢,都先天的带有着一种强烈地不同于父辈的自我的认知。他们另一个特点是来去直接,情感表达不再像林黛玉一样委婉曲折,甚至是善意的虚伪,而是有着尖锐的直接性,用俗话说就是爱恨都给力。虽然这其中也不乏大量的迷茫和摸索。
而《家,N次方》因为引进了大量的青年人视角,因而引导着中老年观众能够从第三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儿孙辈,而这正是家庭伦理电视剧常忽视的重要作用,那就是隔代沟通的重要纽带。于是,《家,N次方》提供了这样一个上佳的机会,让上一代人在观赏悲喜剧的同时能够知道年轻人究竟是怎么想的,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如何才能引导并帮助他们成长;而青少年也能够通过这样一个诙谐可亲的悲喜剧了解到父辈对子女那种爱意无声的亲情流露,实际上了解最终才能化为认同,才能够更大程度上弥合两代人之间的摩擦。
通剧观看下来,《家,N次方》正是在“家”这层面上做足了尝试,我们知道,现代意义上的家首先家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系统,家里面有不同的人,自然就有不同的需求,这是天然属性。而之前那些伦理剧中乌托邦式的婚姻,《家,N次方》则从实质上改变了家的内核和外延。它更多地溶入了人性和民主的现代概念,家庭成员能够在一个彼此理解、关怀的气场里共生,平等和对话代替了原来父辈的颐指气使,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进步。相较之前的《金婚》和《半路夫妻》相对扁平的维持在夫妻层面,《家,N次方》对家的体现更为立体和多元。它N次方的表达触及到各个角落,从父母、夫妻、父子、母女,再到平辈的子女和子女的方方面面,让观众有机会了解到不同角度的同一个家。立体地呈现了家的概念,充满了探索和证明的意味。
故事风格的转变
如果说直观来讲,《家,N次方》和《渴望》、《金婚》等家庭伦理剧的区别,相信所有人都会有所察觉,《家》总是用轻松的方式化解矛盾,它的姿态是积极向上并且活力四射的。尽管《家,N次方》里所展现的这个家,用传统眼光看来有着极为不好的故事开局,但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着一个接近于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再配合一个整体积极的心态和轻松的基调,以至于它是显得如此不同,几乎完全告别了传统家庭伦理剧的老三套形式。即:告别三破,破碎家庭,破碎情感,破碎婚姻,一苦到底,苦到没边的家庭伦理剧的怪圈,而是用一种欢乐的基调寻找一种***以及真诚的态度。即不管你本身命运如何,都不影响你在当下作一个真诚、善良、负责的选择。其实《家,N次方》在在处理家庭问题时,都不断地在做选择,而每个人的选择之初都或多或少带上他原生态家庭的烙印,比如薛洋,他最初的选择是冷漠和拒绝,而楚牧最初的选择是看似顺从母意的配合,实则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抵触,表面上的配和其实骨子里是找事儿。这一切都在后来通过接触,了解了彼此的难处和性格后,才有了转机,也反证了刚才前文我们说到的,了解沟通是认同的第一步。于是他们发自内心的作到了真正的去与解和实质上的***。就像角色人物薛之荔所说的台词:对立是一切悲剧的开始,我们在寻找爱的过程中,需要真诚,我们要了解爱的本身,同时还要学会爱的方式,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智慧。
此外,相比于之前那些死去活来,放大悲苦的家庭伦理剧,《家,N次方》是用一种很开朗的态度去处理那种可能并不开朗的遭遇。其实人生中总是会碰到悲欢离合,你有时不能选择自己的处境,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态度。这格言正表达了本剧的思想。与其说是剧中人的取舍,不如说是背后制作团队的选择。它启用的编剧本身就是一个80后,以直白开朗的态度描述一个直白开朗的故事,这就决定了整部戏的主基调。其实只要关注各大门户网站的调查就会发现,中国的观众从来不缺幽默感和乐观心态,相对于看了30年的悲情伦理剧,他们更加喜欢轻松、真正理解幽默、展现幽默的作品(当然不是那种境界低下、手段拙劣的搞笑剧)。只是我们的某些制作公司长期以山寨为生、甘于平庸所以不敢去开发、去尝试,直到那种让人死去活来的家庭剧已经对情感认知到了走火入魔境地都不自知,观众都吐了,制作者还在用力的、一厢情愿的主观煽情。孰不知这种看似痛哭流涕的共鸣只是一种潜层次生理上的应和,而不是真正意义上心灵的找寻和共识。
呈现手法上的进化
因为主体的改变令《家,N次方》在气质上和以前的家庭剧有了巨大的改变,不仅是处理手法上更加轻松诙谐,更重要的是剧中人更像人了。因为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次选择、每一个行为都有了人一样,合理的动机和逻辑。也就是说整剧变得因果正常而不是因果倒置。我们可以回想往常的那些苦情电视剧,有时候你看多了甚至会出现幻觉,怎么那些剧中人都那么拧巴!好像为了某个结果而必须做某种选择,一言以蔽之就是有一种不把自己和观众折磨死誓不罢休的愚蠢。其实纵观中国影视行业,不仅是电视剧,即便是时下的那一部部“鬼斧神工”的大电影也都有着同样的问题,没想到如今反而是电视剧中先有了人味,不得不说是中国影视接人气的一个体现。
此外,除了惯常的主线剧情,《家,N次方》更加逼真的再现了生活中的场景,比如终于出现了那些平时好莱坞电影才会出现的小细节和引人捧腹的景深表达,它更突出了剧中不同性格的个人色彩,更注重真实的生活末节,生活乐趣,还有那些个人化的小感受,小的纠结和矛盾,以及不同人之间对待同一件事的看法。要知道,在上几代家庭剧中,无论是一代人、两代人实际上观念都是很扁平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看法追求统一性和脸谱化,而在这个时代,人的思维多变立体,因此可以说整剧因为多远而显得更加真实、接地气。
创作的自信
最自信的创作就是互动的创作,制作者相信作品能够和观众打成良性的互动,这种体现不仅在风格上,更在开放式结局上。《家,N次方》是节选性叙事,它选取了家庭生活的某一阶段,它的结尾是一个留白,一个真正开放式的结局。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创作者在创作时的自信。它相信自己的戏能够給观众带来共鸣、悲喜之外更多的东西,这个东西就叫做联想和互动。当人物有自然的命运时,每一个观众的情绪被真正调动起来,于是他们自然会心仪的人物一个属于自我的最终归属。这一改往日苦情剧中虚伪的,甚至是超出正常需要的大团圆的结局。我们假设如果赵宝刚所饰演的薛茂祥和宋丹丹饰演的文楠能幸运地走到金婚,这个故事可以是一次的完美,但即便他们没有走到最后,而彼此又走入了四婚,这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因为你用心过、开心过这还不够吗?如今,真经已经取到了,你还在乎九九八十一难么?
20年前,我们追求一个统一的婚姻观就是执子之手,与子携老,但是今天,我们清醒是发现更重要的是尊从自己内心的意愿。幸福的重点是自己的良心和感受。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有这么一群人,有这么一件事,那就是我们生活过,存在过,开心过的证据。就像结尾薛之荔和楚牧的感情,虽然全剧结尾时仍然以留白的方式处理,但相信每一位观众心理都有一个答案,甚至说我们已经不需要答案,一切选择水到渠成。因为我们已经清晰地意识到,正如那句热诗所讲: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于是你看,情感是存在的,爱就在那里。(段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