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是如何炼成的 秦海璐不收片酬反倒贴

2011/6/18 9:05:25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其实张猛在《耳朵大有福》之后已经小有名气,那部范伟主演,讲述一个普通下岗工人生活的电影在业内获得了不少肯定。”  为了“改名”,秦海璐还站出来支持张猛,最后片方决定还是用《钢的琴》,“如果改了片名,就伤害了那些原来就准备看这个电影的目标观众。

《钢的琴》

《钢的琴》

秦海璐为支持《钢的琴》不仅不收片酬,还倒贴后期制作费

秦海璐为支持《钢的琴》不仅不收片酬,还倒贴后期制作费

  拿下日本电影节影帝大奖,并在上海电影节举行两场放映之后,小成本电影《钢的琴》已经开始在一定范围内累积良好的口碑。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下岗工人用工厂废弃的钢铁为女儿铸造了一架“钢的琴”的故事,虽然以东北衰败的老工厂为背景,但是影片的手法并不沉闷,反而是热烈诙谐,让观众在笑声中体会到主创们的人文关怀。

  很多媒体和影评人看过本片之后都建议片方尽快把这部电影推入院线,但是在如今商业大片横行的市场环境下,这部没有大明星加盟而且没有大场面只有普通人生活的电影却让发行方信心不足。先是闹出了“改名”的风波,导致主演秦海璐公开宣称,如果改名,以后就不配合影片宣传。

  虽然最后确定不改名,但好不容易定下6月28日的档期,却又因为面临《建党伟业》和《武侠》的“前后夹击”,发行方欲再改上映日期。但进入暑期档之后,几乎每个月都至少有两三部大片上档,到哪里去找一个“空闲”的档期呢?这一切让《钢的琴》的导演张猛越发无奈,因为这部投资只有600万人民币的电影在拍摄过程中就面临了种种窘境,最“危险”的时候剧组只剩下47块钱。好不容易在东京电影节拿下大奖,却又不得不面对虽然红火异常却无法让小片有容身之地的电影市场。艰难练就的《钢的琴》究竟何时能和观众见面?

  筹备

  导演张猛曾是最佳新人

  在2009年6月的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上,凭借着处女作《耳朵大有福》,张猛获得“最佳新导演奖”。当时在接受南都专访的时候,他顺手扔给记者一份厚厚的电影创投书。封面上画着一架钢琴,旁边写着电影名———《钢的琴》。“参加传媒奖的前一天,我刚参加完上海电影节的创投会(电影导演、编剧和投资者见面沟通的交流展会)。”张猛回忆道。在当时的创投会上,《钢的琴》备受肯定,获得了最佳剧本、最具潜力奖等奖项,与张猛同场比拼的还包括韩杰的《树》(即《H ello!树先生》,是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的参赛片之一)。

  其实张猛在《耳朵大有福》之后已经小有名气,那部范伟主演,讲述一个普通下岗工人生活的电影在业内获得了不少肯定。《钢的琴》延续了类似的创作思路,以东北衰败的老工业基地为背景,用一个黑色幽默的故事来讲述社会现实的无奈。

  “最早的灵感来源于1999年,当年我大学毕业回老家,在铁岭评剧团里发现了一架破旧不堪的钢琴,虽然还能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但表面的漆已经龟裂,琴键毫无弹性可言。”后来,张猛的父亲告诉他,“困难时期,演样板戏没有伴奏,大队就自造了一架钢琴。”这架“钢琴”激发了张猛的创作灵感,他开始创作《钢的琴》的剧本,用一段父女亲情做线索,串联起他生活中积累的一些故事和社会现实。“现在的沈阳已经不再是重工业基地了,曾经代表辉煌的铁西区,在衰败之后又繁荣起来了,可不是因为工业振兴,而是因为被开发成了楼盘。这个城市里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在一点点地减少。”为他最熟悉的工人阶级说点什么,是张猛在《钢的琴》中想要展现的。

  剧本备受肯定却无法换来投资

  但是当2009年11月,张猛写完《钢的琴》的剧本后,他遇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找不到投资。“一直到2010年4月,投资方没一家谈拢的。虽然在上海电影节的时候感到挺受鼓舞的,但现实毕竟不一样。而且我后来想明白了,找人出钱拍电影哪那么容易……说白了,还是因为我没有树立起一个自身品牌,光有一个《耳朵大有福》是不够的,投资信任的建立应该在第二部、第三部作品,这种信任应该是在一点一点累计起来的,也不能完全怪人家。”

  缺钱

  600万预算只筹到100万

  张猛在参加2009年上海电影节创投会时,为《钢的琴》初定的预算是80万美元,也就是600万人民币左右。到2010年4月,张猛只筹到了100万,其中包括创投会上获得的奖励30多万,以及韩国制片人崔光石为他拉来的50万人民币的后期制作资金。

  虽然钱不够,但张猛还是决定开机,“创投会的奖励和韩国的资金,有个领取时间规定,如果不在当年6月份之前启动项目,可能就没了。也就是说如果不开机,之前拿着故事大纲到处去演讲去白活(东北方言,类似‘侃大山’)就白瞎(东北方言,类似‘浪费’)了。之后的事情之后再说吧,先动起来再说。”

  2010年4月7日,《钢的琴》在辽宁省鞍山市红旗拖拉机厂开机。

  最穷时只剩47块钱

  剧组不过运行了20来天,就迎来了第一波“金融危机”,“说不定哪天早上醒来就突然没钱了,但就连这个念头我都不敢去想,每天强作镇定继续拍。”启动资金100万,张猛基本用在了购买胶片和租用摄影机上,还有预付演员的片酬“最穷的时候,剧组只剩下47块了。”

  临近五一劳动节,张猛就放了剧组一个星期的假,他拉上制片人开始四处借钱。在这过程中,张猛吃了不少闭门羹,也遇到不少“趁火打劫”的投资方,“当时有公司对我们说,‘我再给你投170万的话,那这片子就完全属于我们’,这种卖身一样的要求我肯定不答应”。

  后来,张猛终于找到了大连鸿缘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答应投入200万,“他们专程走了一趟拍摄现场,看到我们的‘惨象’,对我说,‘你们是真的困难!’”公司老板当场承诺5月4日就可以打款。

  秦海璐不拿片酬还倒贴

  5月4日,200万如约而至,《钢的琴》得以继续拍摄,经过了50天的拍摄,电影于5月底杀青,但资金再次出现断层,无法支付演员和其他人的尾款。张猛虽然一直瞒着剧组成员,但秦海璐还好隐约感觉到了剧组的窘境。杀青当天,秦海璐就表示自己的片酬不要了,“不过当时我们也只是预付了她一成的片酬”,秦海璐还把已经收下的预付片酬“还给”张猛让他把尾款结清,之后继续倒贴,让《钢的琴》完成后期制作。

  辛苦

  胶片省到不能再省

  经费不足,张猛拍片就拍得精打细算。“胶片方面是最拮据的,不敢大手大脚地去试片。一个镜头要拍成什么样,一定要事先想清楚。那些有钱的导演可以对演员说,‘我们先走一遍,拿胶片打个底稿’对我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或者说在现场灵光一闪要改剧本,也绝对不行,因为那样就会牵连到其他场景,不可能重来。没钱,就一定要把所有的事情做在前面,然后才去拍。”

  穷则变,变则通。虽然捉襟见肘,但张猛在《钢的琴》中也玩出了不少花样。试片时很多人对秦海璐和王千源在烟雾中表演的场景印象深刻,张猛制造出了一种舞台剧中的追光效果,让这个场景增添了几分梦幻感觉。但这个“神来之笔”其实是无奈之举。“这是逼出来的。在我原来的剧本里,这场戏,两个人应该是站在两个大烟囱的下面演奏,有一点超现实的意味。但去哪里找位置正好的两个大烟囱呢,有钱的剧组可以自己搭,我们没钱,就在地上挖了两个深坑,人在里面不停地放烟,拍出来就成了‘烟囱’,也就有了舞台上的追光一样。”

  “大手笔”打造“钢的琴”

  电影中的另一个主角——“钢的琴”是这部小成本电影最大的道具投资,剧组花了两万块买了一炉钢水,请师傅专门锻造,是货真价实的“钢的琴”,“其实打一架钢琴不需要一整炉水,只需要四五千块钱钢水的样子,但钢铁厂一化就必须是一炉,其余的你不用也必须倒掉。”说起浪费的钢水,张猛还觉得可惜。

  钢琴的制造过程也不难。剧组先是做了个骨架,然后再用各种钢板进行焊接,钢琴的槽里面,则放进去稻草、棉絮、沙子等等。这款真钢打造的钢琴结实得很,但由于不像普通木质钢琴那样有共鸣,因此弹奏出的声音有点奇怪。拍完片,张猛把这个大道具送给了崔永元的电影博物馆,崔永元现在正想方设法把它从东北运到北京。

  上映

  获大奖却无助发行

  2010年10月,《钢的琴》终于完成所有制作工作,准备进入院线。其实张猛并不是那种“不通事故”的文艺导演,他十分看重宣传。2010年6月,也就是刚杀青后不久,张猛就和秦海璐王千源走上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红毯,希望可以借电影节的好时机广泛宣传。之后,张猛和制片人就开始和发行公司接洽,希望能早日走进院线和观众见面。

  但是发行公司对这部电影的“钱途”并不看好,所以提出的条件都很苛刻,“有人提出要把电影频道版权、DVD版权作为抵押,如果院线票房回收达不到一定数额,他们就从那两项收入里直接扣发行费用。但如果真的这样的话,我就觉得我真的是白玩一场。”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东京电影节结束。

  男主角王千源在东京电影节收获影帝大奖,“而且是全票通过”,部分看过片的人也对这部电影赞誉有加,这让发行商和媒体开始注意这部电影。曾经出品了《非常完美》的完美世界替张猛支付了所有欠资后,买断了影片的发行权。但原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的张猛,却又开始面临新一波难题。

  改名改档期究竟何时能上映?

  第一个就是档期问题,发行日期一改再改,只因为发行方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档期。预定6月份上映,但是到底是哪一天,从月初到月末,就改了三次,目前暂定6月28日,但是因为《武侠》在后,很可能再次更改。

  第二个就是改名,5月5日,张猛在微博上记录道,“这《钢的琴》环游世界一周,奖也没少拿,大家的肯定也很鼓舞,这马上就上映的档儿了片方却要改名。”这也引发了网络的一番热议。片方认为《钢的琴》太过文艺,希望改一个“商业一点”的片名,还搞了一个向网友征名的活动,网友因此还列出了《郭德钢的琴》、《姐弹的不是钢琴,是寂寞》、《加勒比钢琴》等恶搞名字来回应这个活动。

  张猛回忆道,其实片方一直想改名为《疯狂钢琴》。“他们还说当时做了一个调查,1500人的一个调查,然后75%的人认为《疯狂钢琴》会比《钢的琴》要好。”张猛知道,这其实是想和宁浩的“疯狂系列”扯关系,但是他坚决不同意:“‘疯狂’已经是人家宁浩的了,你再叫‘疯狂’,就山寨。电影名要抓住片子本身的特点,让电影的特质出来。”

  为了“改名”,秦海璐还站出来支持张猛,最后片方决定还是用《钢的琴》,“如果改了片名,就伤害了那些原来就准备看这个电影的目标观众。对于那些走进影院随机选电影看的观众,是叫《钢琴》、《钢的琴》,还是《疯狂钢琴》,并不能影响他们的选择。”

  《钢的琴》之后

  经过了这么多“纠结”,张猛学到了不少。“我还记得之前和电影局领导谈话,他说希望我们这些新导演可以像姜文那样,不单单对影片有一个市场的把握,对后期的发行也该有自己的想法。导演不应该只是打造一个商品,你也得知道这个商品怎么样去进入到市场,让更多人知道。”

  有了《耳朵大有福》、《钢的琴》两部电影,张猛也就多了很多机会,曾经扶植李安等导演的安乐公司已经开始和他谈合作,“下一部电影必定是要商业化一点。我认为的‘商业电影’,是从一开始就针对市场、针对观众、针对整个院线,然后去做一个特别有规划的事情。我们依然还会做有故事的,有艺术性的电影。”不过张猛还是希望拍工厂拍大工业转型的故事,“那是一个社会变革时期,我相信会有很多故事可以继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