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一唱60余载 82岁郭兰英拒绝用话筒

2011/6/21 15:33:38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一首经典的音乐,总是记录和反映着一个时代;一个精彩的时代,又为音乐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和能量。”今年82岁的她,在一些公益演出登台表演《南泥湾》时,依然拒绝使用话筒,中气十足,那副金嗓子好得令人难以置信。

《南泥湾》一唱60余载 82岁郭兰英拒绝用话筒

  一首经典的音乐,总是记录和反映着一个时代;一个精彩的时代,又为音乐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和能量。

  本报从今日起,将推出《相遇红色旋律》系列报道,追溯一首首红色经典的诞生故事,这些故事往往沉淀着鲜为人知的细节,勾勒着艺术家们澎湃的创作激情,蕴藏着能够跨越时间、空间、身份的疆界直达人心的巨大力量。我们还走近几位新生代歌手,听他们分享自己的红歌记忆和感动。

  红色经典代代传唱,与时俱进,是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传承、共同情感的抒发、主流价值体系的表达、人性光辉和人文情怀的弘扬。在社会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其更重要的时代意义在于——这是一分对中华文化和信仰的审美思考,促使人们去回顾历史、把握现在、直面未来。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 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 好地呀方……”一曲《南泥湾》从1943年传唱至今。被人们传唱了60多年的歌曲《南泥湾》,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

  取材自三五九旅垦荒故事

  南泥湾是陕西境内的一条狭窄溪谷,位于延安城东南90里处。现在提到它,人们自然想到的是良田百顷,山岭葱绿,清波涟涟。但上个世纪40年代初,这里却是一片荒山野岭,被老百姓称之为“烂泥湾”,当年最初的歌谣是:“南泥湾呀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滩。”

  当时,在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部队、机关、学校都投入到了开荒种田、纺纱织布的大生产运动中。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垦荒南泥湾,让南泥湾“不再是旧模样”,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为大生产运动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

  1943年,延安军民要到南泥湾去慰劳三五九旅官兵。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在准备文艺节目时,就想到应该排练一个和三五九旅有关联的节目。一番苦思冥想,构思出一个名为《挑花篮》的秧歌舞,由8位女演员挑着8对花篮,伴着插曲在台上表演。

  鲁艺戏剧系的贺敬之接到为该插曲创作歌词的任务后,充分酝酿、一气呵成写出了歌词,由音乐系的马可采用陕北民歌的调式,为它谱了曲,取名《南泥湾》。全曲可分为对比性的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最后采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结束全曲。

  歌曲《南泥湾》就这样诞生了。《南泥湾》,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开展大生产运动的见证,唱不尽的是红色情怀,歌不尽的是红色精神。

  郭兰英倾尽积蓄广东办学

  1964年,《南泥湾》被编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作为34首插曲之一,手捧花篮、动情演唱的郭兰英一唱成名,她的艺术人生也由此起步。郭兰英是新中国民族新歌剧、民歌演唱的奠基人。1963年举办郭兰英独唱音乐会,开创民族声乐个唱的先例。她的演唱兼蓄神、情、形、声、腔、字六艺之美。

  1982年,郭兰英正式“封嗓”,离开舞台,1986年,郭兰英倾尽大半生积蓄,在广东创办郭兰英艺术学校,开始了她新的事业——民族声乐艺术的教育和传承。去年,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郭兰英艺术分院成立。现在谢绝商业演出多年的郭兰英,却频频为各种公益演出放歌,郭老说:“只要是为群众演唱,只要我唱得动,绝对不会推辞。”今年82岁的她,在一些公益演出登台表演《南泥湾》时,依然拒绝使用话筒,中气十足,那副金嗓子好得令人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