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第四十期:没错,我们才是演技派(2)

2011/6/22 17:53:23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李乃文:他是一个特别真实的人,而且不只是表面的真实,而是对生活态度的真实,因为他敢去面对,敢去接受所有的挑战,而且不理会后果,所以我觉得他这个人是一种来自灵魂的真实。

电影《重来》即将于6月24日公映

电影《重来》即将于6月24日公映

《钢的琴》7月中旬登陆大银幕

《钢的琴》7月中旬登陆大银幕

  电影创作:历尽波折口碑上佳 中小成本影片的辛酸与荣誉

  随着《观音山》等片在市场上取得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中低成本的影片亦显有“崛起”迹象,毕竟观众在经历商业大片在阵容、视觉等方面的“狂轰滥炸”后,反而更愿意去接受一些主题现实、风格沉稳、演技出色且能给予冷静思考的相对“偏门”类型。近期,《重来》与《钢的琴》将陆续在6月底、7月中登陆大银幕,而届时观众对小成本影片的接纳与理解亦将步入另一个“雅俗共赏”的阶段。

  纵观《重来》与《钢的琴》,实质也有不少共通之处,除导演本身自编自导、选取演员的眼光与立场相近之外,这两部也分别曾在拍摄成本等方面遭遇波折,而两部作品虽则规模不大,却皆能在海外放映后取得上佳口碑,本身在艺术上的价值已是备受认可,由此可见,中小成本影片的复苏与兴起,已是市场的另一番势头所趋。

  《重来》与《钢的琴》从创作到演绎的过程中,究竟有哪些故事发生?且待导演王超与张猛一一揭晓:

电影《重来》的导演王超

电影《重来》的导演王超

  王超叙《重来》:能演好片中角色的不是大明星

  【创作篇】

  片名:原想叫《可以重来》

  我过去的影片比如《江城夏日》、《安阳婴儿》、《日日夜夜》这些片名都是四个字的,但这次《重来》第一次变成了两个字,在我历来创作过程中比较新鲜。严格来说,我并不是一个善于给自己影片起名字的人,所以最初这部片想叫《可以重来》,但当时本想投资的于冬对我说:“《可以重来》这个名字太像电视剧了,改一改吧。”最后我也还是决定叫《重来》,因为“重来”这两个字的意味吸引了我,总之只要点出主题和重点就好。

  风格:从“他们”变成“我们”

  我拍《重来》,比起过去几部作品的确称得上是一次改变,比如前面三部影片我的摄影机其实是“外向”的,对着的都是“他们”,而这次《重来》对人物形象的定位则明显突出一线城市的主流职业人群,而我作为一个职业导演,也似乎存在于这样一种人群当中,所以最明显的改变就是摄影机镜头发生转向,开始面对“我们”,所以无论叙事方式、镜头语言等方面都会造成变化,也就是当我面对“他们”时可以做到客观,但若面对的是“我们”就无法做到尽量客观了,必须要进入内心。

  剧情:从出轨思考现实

  虽然影片的剧情跟“出轨”有关,但我本身在意的并非“出轨”或“不出轨”这种现象,而是一个如何面对变化的故事,毕竟拿我们本身来说,一方面在婚姻之前的情感关系其实是很多重的,甚至婚姻之后也会有其他的情感关系,这本身就是真实的社会现象;另一方面,我在《重来》里要表现的,是当我们遭遇这种变化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历史改变不了、现状迎面扑来,我们最需要承接的就是未来,所以《重来》更多是在思考:如果出轨了,在这之后该怎么办?

  主题:中产阶级色彩浓

  《重来》实质是一部“揭盖子”的影片,主要是将一种不可能的事情和一种不能忍的心态换成相反的角度探讨,比如既然“重来”在现实中有99﹒99%是不可能的,那剩下0﹒01%的可能性是怎样的,我们就可以拿出来表现一下,就像近期的“王功权私奔”事件,等于是揭开一种存在而不敢让人去考虑的真实情形,这也是来自一种中产阶级的现实主义色彩。

  【演员篇】

  阵容:撤资却因祸得福

  在筹备《重来》的时候,我考虑过两个方案,一是走明星路线,也曾经找过张静初和李冰冰,而她们非但愿意演,李冰冰还谈到了签约阶段,而男主角我甚至想到了韩在锡跟李冰冰搭档,但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原来的投资方在签约那天晚上撤资,结果直接就降低了影片的拍摄规模,也没办法再请大明星演出。

  但这样我反而觉得让自己解脱了,因为心里明白:真正能演好片中角色的,始终不是所谓的“大明星”。至于最后找到颜丙燕和李乃文,其实也是一次机缘,因为剧本发出去后他俩都很喜欢,而且我在跟颜丙燕合作前其实并未看过她的作品,只是看过她的几次访谈,但已经觉得她是一个很恳切的人,也是一个很愿意打开自己心房的人,当时等于是被她这个人给感动了;李乃文我曾看过他跟孟京辉合作的话剧,觉得他和颜丙燕都是真正的实力派,因为他们真正想做的,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真正的表演艺术家,而不同于其他很多演员,一旦成名,或主动迎合或被公司包装,往往都会朝着“明星”的方向发展,这正是我眼中颜丙燕和李乃文最与众不同之处。

  合作:演戏打开演员心

  颜丙燕和李乃文合作《重来》也是一次很有意思的经历,因为在此之前圈内已有很多人在撮合他俩,他们自己也知道,所以《重来》里再演夫妻,这种戏剧关系就变得很微妙。而且李乃文在接拍这部戏的时候已失恋两三年,但他自己一直过不了这个坎,结果是带着逾越不去的“伤痕”来演出的,无形中似乎就与男主角“合二为一”了,所以在我来说是从未有过的创作过程。

  拍片期间,我都是晚上给演员说戏,但其实我一直觉得没什么戏可说,反而喜欢跟他们掏心窝子,彼此直言自己遭遇过的感情挫折和心理问题,也藉此一步步打开李乃文的心,所以当时觉得李乃文并不是在演我的戏,而是我在记录李乃文的“心路历程”,结果拍完之后,他的心坎就跨过去了,直到现在状态也很好,还能用更宽容的态度去对待他的前女友,所以《重来》也算是对李乃文的一次“疗伤”吧。

  表现:他们俩都很专业

  《重来》其实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北京的职业演员群体,而且我认为他们相当专业,尤其颜丙燕和李乃文,在大家都撮合他们恋爱结婚的情形下,彼此还能避免尴尬,像接吻戏、激情戏都很认真地配合,演完后再落落大方地相处沟通,这就是对待艺术的职业道德。我还记得当时拍一场两人接吻的场面,李乃文临场却有点羞怯,结果颜丙燕就一点点地教他放松,又不断迁就他,最后两人都顺利完成了这场戏。

《钢的琴》导演张猛

《钢的琴》导演张猛

  张猛谈《钢的琴》:不一样的中国电影

  【创作篇】

  类型:不一样的中国片

  其实在我看来,《钢的琴》并不算是一部“艺术片”,之所以给观众这样的感觉,可能因为秦海璐身上带有一种“文艺”标签,而王千源本身也不是很出名的演员,所以两个人放在一起自然会让人觉得没有明星,最终对影片形成了“文艺”的印象。但真要我评价的话,我更愿意说它是一部“不一样的中国电影”,因为这是我继《耳朵大有福》后的第二部作品,所以还是希望能有些突破,所以整部片的形式感也变得更强了,比如那种超现实的气氛和音乐的处理。

  音乐:“社会主义”风格曲

  我在《钢的琴》里用了很多国家的音乐,但都是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创作的音乐,而最初我们曾经请了一位韩国作曲家,希望他能写出一些不同的感觉,但音乐出来以后发现太“资本主义”味道了,觉得不太好听,当然最后也还是用了几首他的作品。

  后来我们又找了一支俄罗斯的乐队,因为我们很喜欢他们的音乐,结果乐队成员就说:你们要用可以,但得先让我们看看片子,让我们知道你们将音乐都用在什么地方。然后我们就把需要用上音乐的部分传给他们了,他们看了以后也觉得声画搭配得很出色,最后决定不收我们的版权费。

  人物:来源自现实生活

  我本身就是沈阳人,而且从小生活在钢铁厂附近,所以对这阶层的生活比较熟悉,而且电影里所处的那个年代是现实中很多工人失业前后,我对那段记忆也比较怀念,因为还记得当时失业工人所面对的家庭困境等等,所以最终变成《钢的琴》在人物阶层上的创作灵感。

  另外还有一个灵感就是钢琴,其实以前我在铁岭的时候,父亲在样板戏培训班有架钢琴,我很喜欢,但当时不知道是他们一手一脚造出来的,所以后来知道后觉得很了不起,结果就在创作《钢的琴》的时候把这个回忆用进去了。

  剧组:没钱但是“不差钱”

  《钢的琴》剧组在拍摄期间的确很穷,最穷的时候只有47块钱,外面媒体也都说得很艰辛,但我自己反而觉得还行,加上当时我和制片方都很坚持,最后至少都挺过来了。而且虽然没什么钱,我也一直没正面跟演员去讨论这些事,也就是一些艰难的事就故意不告诉他们,只要求他们在镜头前表现我想要的就行,所以除了秦海璐,其他人都是后期才知道情况的。

  秦海璐是拍摄中期贴片酬进来的,至于她为什么会发现,我觉得还是因为她有一种直觉吧,但无论如何,我们从头到尾都没有因为钱的问题而耽误工作,也就是做到一种没钱却“不差钱”的氛围。还有一点,就是秦海璐也是个东北女孩,为人很直爽,跟我说“导演没钱你就直说,我还有一些私房钱可以拿来帮你,至少可以让你挺到杀青”,我说我有了,直到做后期的时候剧组又没什么钱了,海璐也才再拿钱出来。

  【演员篇】

  选角:坚持力挺王千源

  王千源曾在很多电视剧中饰演小人物,而那些作品我都看过,何况我们在中戏的时候也是同学,加上他跟我都是东北(沈阳)人,所以在学校的时候,我就觉得他在形象上带有一种特别酸的、甚至连女人也会对他心生怜悯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