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频闹内部纠纷 文隽:混沌期需要沟通

2011/6/23 7:21:25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肩上蝶》关于片长的争执最终以张之亮的坚持取胜,但文隽替该片的上映档期担忧。目前该事件的最新进展是6月21日,片方发表了官方声明,称“为尊重艺术、尊重导演,片方最终决定于7月8日公映张之亮导演坚持的120分钟版本。

《假装情侣》剧照。

  《肩上蝶》关于片长的争执最终以张之亮的坚持取胜,但文隽替该片的上映档期担忧。

《肩上蝶》海报

《假装情侣》剧照。

《B区32号》海报

《肩上蝶》海报

国产电影频闹内部纠纷 文隽:混沌期需要沟通

《B区32号》海报

  6月7日,《B区32号》的编剧张二在影片上映后于博客发表声明,称“该剧除张二的名字是本人之外,影片内容与本人没任何关系。”6月16日,《肩上蝶》导演张之亮突然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单方面退出影片的宣传工作,坚持影片以120分钟足本与观众见面,而非发行方重新剪辑的90分钟版。这之后没多久,《假装情侣》导演因与出品方在创作中产生分歧,刘奋斗戏没拍完就退出剧组,成为国产片首个“前期导演”。

  缘何导演、编剧明明都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电影的创作,到头来却纷纷力图撇清跟作品的关系?资深电影人文隽就此接受南都专访时直言,“中国电影市场目前是在混沌时期,谁都能去做应该别人做的事情。”随着电影市场的摸索前进,今后类似的纷争还将冒出,如何才能尽量避免呢?身兼导演及制片人的张一白提出经验之谈:尽可能地去沟通,不要一开始就站在对立面。

  案例A《假装情侣》

  刘奋斗成为首个“前期导演”

  6月18日,黄渤、江一燕主演的爱情喜剧《假装情侣》在上海电影节举行媒体见面会,导演刘奋斗不仅没有出席,还在宣传稿上变成了“前期导演”。

  制片方电广传媒影业董事长刘沙白坦承,“导演提出还要在云南以及北京补拍些镜头,我们觉得这些镜头并没有必要拍。而且看完他剪出的粗片后,发现和我们的意图不是很符合,最终协商无果,他就退出了。”负责发行的兰放此前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也透露,不认同导演坚持的110分钟版本想法,“导演强调结构上的东西,但我们认为,这部电影很简单,只是一部喜剧片,让观众笑出声就好了。”

  不过,在此之前导演刘奋斗一直都未发声。直到昨天,他才接受了南都记者的专访,首次向媒体开口谈他的这部“前期导演作品”。他强调指出,现在根本就还没有到大家所谓的“导演中心制”与“制片中心制”交锋的时候,“中国电影想走市场化的路线就必须分级,”只有分级了,其他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案例B《肩上蝶》

  张之亮退出宣传表抗议,片方终妥协

  《肩上蝶》陷入“话题漩涡”始于6月16日的上海电影节,导演张之亮因“影片剪辑归属权”问题与片方产生重大分歧并且单方面宣布退出所有宣传工作。一时间,电影界关于“影片剪辑归属权”的争论风起云涌。在导演看来,筹备了10年的作品,公映版(90分钟,由片方重新剪接)将比电影节放映版(由张之亮参与剪接)少30分钟,实在无法忍受,并坚持认为“每个电影应该有自己的长度,该用多少时间就用多少时间。”

  另一边,发行方也觉得委屈。盛世新影负责人高军表示,重新剪辑90分钟的新版是为了让影院多排场次,节奏也更为紧凑。据他透露,《肩上蝶》投资方是业外人士,他们为导演投了6000多万巨资,这就意味着如果不考虑国际市场,影片的票房要到1.8亿才有可能回本。考虑到影片上映的档期是7月8日———陈可辛的新作《武侠》上映后四天,而且那时候《建党伟业》还占据着影院的不少场次,发行方的调整看上去也显得有理有据。

  目前该事件的最新进展是6月21日,片方发表了官方声明,称“为尊重艺术、尊重导演,片方最终决定于7月8日公映张之亮导演坚持的120分钟版本。观众将在大银幕上看到原汁原味的张氏作品。余下各项宣传活动导演是否参与,仍在协商中。希望大家继续支持《肩上蝶》!”但此文一出,之前参与讨论的不少网友都大呼“上当”,认为片方有“炒作的嫌疑”,“该不会是炒作吧?!”

  案例C《B区32号》

  口碑惨淡,编剧发声明称与影片无关

  惊悚片《B区32号》6月3日上映之后口碑惨淡。豆瓣上2.4分,时光网上也只有3分,不少观众直言自己“被欺骗”、“被残害”。四天后,编剧张二把一纸“郑重声明”发布在了他的个人博客上,称“该剧除‘张二’的名字是本人之外,影片内容与本人没任何关系。苍天在上,善恶有报,因果不昧,半点不虚。”旋即引来业内外一片哗然。

  南都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了编剧张二,据他透露,这部戏由导演吕建民与另一位制片人合作,“当他们做出令人任何编剧都难以容忍的事情后,另外那位制片人把事情起因推到吕建民身上。不过,因为“另一位制片人”已经向他道歉,张二不想再进一步透露纠纷内幕,“我不想借此炒作,也不想在别人痛苦中上位。”记者尝试联系制片方了解详情,在截稿前并未获得回应。

  导演发声

  刘奋斗:我们之间不是分歧,是矛盾

  第一点,我不承认也不认为我是这部电影的导演。“前期导演”是我们曾经合作的工作,我必须承认这个事实,我的确参与了前面大部分的前期拍摄工作。但举一个例子,我要做宫保鸡丁。我把菜买好了、切好了,突然到了台上你跟我说,不管是理念之争还是权力之争,我没有去炒这道菜。你把宫保鸡丁端上来,你说是谁谁炒的。我没有参与后面的工作嘛。

  第二点是关于刘先生在上海电影节说过:制片方和导演是艺术理念方面的问题产生分歧,我是不认可这个说法的。我和他们之间的不是分歧,是矛盾。这个剧本,我是给了投资方了,同时在广电总局有备案。预算是你认可的,拍摄也是你认可的,那么在我没有超支,没有超时的情况下,片方就说,“你的这个戏看起来太长了,我们有一段戏可以不拍。”这个是我不能接受的。你凭什么来干涉我?反过来我问你,我在拍戏,突然跟你说,“我要增加500万。”你高兴吗?你肯定不高兴啊。这是个契约,你们没有尊重契约。这才是真正的我和他们矛盾的爆发点,不是理念的问题,也不是艺术的问题。

  第三点是网上说电广传媒收回导演的剪辑权。我觉得这个说法在目前中国的情况下非常可笑,也很可悲。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任何一个电影公司和导演都没有电影的最终剪辑权,只有电影局有。制片方和导演在争那个实际上他们都没权力的东西。

  如果制片方真的觉得剪辑权如此重要,为什么不去电影局把它要回来呢。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中国电影想走市场化的路线就必须分级,才轮得到讨论是走导演中心制,还是监制中心制。现在连权力都没给你就开始争,这不是一帮二X吗?

  第四点关于艺术和市场。首先,没有任何一个导演的身份证上写着艺术两个字,你只能代表你自己,你不能代表艺术。反过来,没有任何一个发行人的身份证上有写着“商业”。谁也代表不了市场,谁也代表不了艺术。这是一常识问题。你是个做市场的人,但是不能因为你做市场你就代表市场。在这一点上,我看到报上的一句话,高军先生说,“你不剪短,我可以不发。”我特别赞同这句话,因为反过来,我也真的希望我自己和将来所有的导演在面对市场的时候,作品可以硬气到你动刀剪辑我就不给你发。这是个对等的,对不对?我不喜欢撒娇和乞求。因为我这是个艺术片,你不发我就不尊重艺术,这不是傻X吗?我拍电影是为了得到赞美,不是为了得到同情。

  再有一点就是关于电影长度的问题。那些所谓懂市场的人,从来就是说90分钟的电影最好卖。我就简单地问你两句:电影全是90分钟也太无聊了吧,***还有大小不同呢!电影为什么都要一个长度?这恰恰是违反市场规律的。为什么你们就不能按照你们的经验去要审《阿凡达》呢?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态度。当然,还要从作品本身去找问题,我这次拍得没那么牛逼,所以才有这么多人说三道四。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下一次我拍一部真正牛X的让你们看,就全闭嘴了。

  现象探讨

  “目前是混沌时期,谁都能去做应该别人做的事情”

  事到如今再讨论谁是谁非已不重要,今后如何避免类似纠纷才是应该讨论的命题。南都记者特意联线了来自香港和内地两地的资深电影人文隽和张一白,导演、制片、投资方等角色两位都曾担任过。对于剪辑权应该归谁,分歧出现了该如何解决,根据多年的经验,他们有自己的应对之法。

  剪辑权归谁?

  文隽:谁有话语权归谁

  对于剪辑权产生的纠纷,文隽首先认为,“有些事情,外人也很难去说这个是错还是对。”至于剪辑权该归谁,他的态度简单明确,“每一部片都有所谓‘最大话语权’。一个导演如果大到连老板都要听你的,像杜琪峰、尔冬升,他们就拥有剪辑权。”但一些新导演就很难对自己的作品掌握话语权,“因为你还没到大家都信任的份上。如果我是监制,我也会把剪辑权、话语权(握在自己手上)。当然也要合理,不会毁掉人家的原创或者作品。”

  张一白对此深表认同,“导演中心制也好,制片中心制也好,大家都可以举出很多例子,但这些都不重要。如果导演做大做强了,他就有话语权。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他们,你觉得剪辑权在谁手里呢?”当然,对于一些很有“艺术理想”的投资方,他也希望对方能“在判断的时候得考虑到艺术。”

  分歧出现如何解决?

  张一白:不要一开始就站在对立面

  导演、投资方和制片方都当过一轮后,张一白认为每个人从本身的立场出发,做出的行为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最重要的是分歧出现之后要“尽可能地去沟通,不要一开始就站在对立面。”在他看来,现在的争论有陷入“权力之争”的趋势,但这恰恰是最不应该发生的,“如果当成权力之争,就没法聊了。其实大家可以站在观众的角度上探讨这个问题,如果坚持对立的话,太情绪化了,聊不动了。”他坦言自己也经历着类似的困境,但“随着资历、经验够了,多去沟通,问题就比较好解决。”他还指出,“你剪得好的话,投资方也不是傻X,他也要挣钱的嘛!”

  文隽也提到了沟通的重要性,以《肩上蝶》为例,发行方高军和导演张之亮在彼此的领域中都是颇有经验的人,“我就不相信,90分钟不能剪到100多分钟吗?110分钟以内也可以啊。这个事情应该协商解决,没必要扬到外面,对于这个片来说是个负面新闻。作为张之亮的朋友,我希望他们能尽量协商。现在推到7月8日上映,在《武侠》附近,这部片危险了,还不如像去年《刀见笑》那样先抽出来。好片一定可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如何避免类似纠纷?

  文隽:这些案例不会是最后一个

  “中国电影市场目前是混沌时期,没有明确的分工,谁都能去做应该别人做的事情。老板想要创作,导演去做宣传,发行来搞剪辑,在好莱坞,这个都是有一套明确的分工的,但现在我们都没有,所以才有这么混沌的情况。”文隽直言,这些由剪辑权引发的纠纷也好,创作上的分歧也好,“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未来还会陆续出现。”

  专题统筹:南都记者方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