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近年来,主旋律电影以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张思德》塑造一个平凡战士的奉献精神,细节丰满;《云水谣》起用陈坤、徐若萱、李冰冰、归亚蕾、梁洛施等明星,文艺范儿十足,细腻情感打动无数观众;冯小刚作为国内头号商业片导演,交出的主旋律答卷《集结号》用类型片的方式抒写主旋律,票房高达2.48亿,创下当时国产电影票房亚军纪录。《南京!南京!》重点观照战争中人性的坚持与变异,引发舆论热议;《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更是用前所未有的超豪华全明星阵容演绎历史人物,创主旋律商业运作与营销的新模式。
《飞天》是国内首部载人航天题材电影
虽题材和表达各有不同,但主旋律电影品质正逐渐提升是毋庸置疑的。除了要讲好故事外、摄影、音乐、大场面、特效一个都不能少,主旋律电影顺利进阶为主旋律大片,“技术含量”正不断提高。正在热映的电影《飞天》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制作,讲述了中国第一代航天员张天聪为了“飞天”梦想,屡败屡战,坚持在载人航天一线奋斗20多年的故事。是国内首部表现载人航天题材的电影,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片中运用大量的实景+特效,展现火箭飞天瞬间、载人飞船和空间站对接、飞船及空间站内部构造等画面。以往只能在好莱坞电影里看到的画面,首次实实在在的出现在国产电影中。
《紧急迫降》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脑特技制作影片
【壹】《横空出世》《紧急迫降》 国产电影电脑特效元年
《横空出世》(1999)讲述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历程,着重展现了奇迹的背后,从将军到士兵、从大科学家到普通科技工作者的不懈付出和无私奉献。为真实再现当年的事件,影片选取多处试验、制造过原子弹的场地进行实景拍摄,其中复原托举原子弹的爆塔有10层楼高,仅钢材就用了80吨。影片尾声部分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蘑菇云直接使用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真实影像,非常震撼。但很多人大概不知道,片中有一个很短暂的镜头使用的电脑特效——有一个场景是将军带领战士们为原子弹基地寻找水源,一行人在大漠里跋涉多日,几近绝望。直到翻过又一处沙丘,将军猛然站住,难以置信地问战士“是水吗?是不是水啊?”镜头摇过去,远方昏黄尽头出现一片湛蓝——水源找到了。这个镜头无法实地拍摄,只好通过后期加工合成,由当时刚筹建不久的华龙电影数字制作公司进行制作。当然,以如今的标准看,真实感有所欠缺,但以当时国内的特效技术水平,已属不易。
2000年,上影率先在制片厂系统内成立了电脑特技制作中心,当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脑特技制作影片《紧急迫降》。片头用特效合成的飞机穿梭在虚拟的蓝天白云中,飞机向上拉伸,片名“紧急迫降”出现,镜头向下摇,虚拟的蓝天白云和真实的蓝天白云衔接在一起。虽然现在看来不算新鲜,但相信在当时绝对是“霸气外露”。片中飞机遇到故障需要紧急迫降,工程师在机舱起落架处紧急维修,镜头从平视工程师摇到仰拍,然后拉出大全景仰拍整个机舱的腹部——虽然依旧能看出飞机是用特效合成的,但整个镜头一气呵成,真实可信,即使在现在的银幕上也不多见。全片共37个镜头数字特技镜头,长9分45秒,完全由国内的特效师研究制作,耗时三个月。
《超强台风》号称“中国首部灾难大片”
【贰】《云水谣》《超强台风》 大胆创新小心实践
和大多数靠特效来完成高难度惊险场面的电影不同,《云水谣》是一部强调剧情、风格比较文艺的现实主义电影,其中特效的使用相比其他惊险大片更为“隐蔽”,主要为剧情服务。影片最受盛赞的段落是开场不久的一个超过3分钟的有着复杂场面调度的长镜头——通过镜头的推拉摇移,展现了一幅生动的40年代台湾民俗画卷,街头的小商贩、传统闽南戏、台湾布袋戏、婚嫁的场面、国民党士兵……镜头仿佛插上了翅膀,上天入地、穿堂入室。而事实上,这么多庞杂的场面、复杂的镜头调度,用传统的摄影实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个镜头之所以能一气呵成完美呈现在银幕上全靠数字特效帮忙——这看似一个长镜头实施上由8个镜头组成,而且这些镜头是分阶段、分地点、在不同时间拍摄的。在前期拍摄的时候,就要做好严格的设计,在特定布景上使用蓝幕为后期制作留出空间,后期再通过三维特效进行模拟和合成,使8个镜头完美衔接成一个镜头,出来的效果也确实堪称“天衣无缝”。连摄影出身的顾长卫导演都忍不住问《云水谣》的导演尹力:“你们这个镜头是怎么拍的?”。片中的雪崩镜头是通过数字技术将从阿拉斯加购得的雪崩镜头与西藏的雪景进行合成,从而使效果更加真实。
《云水谣》的后期完全采用数字中间片技术完成,这也是中国第一部用数字技术进行全片制作的电影。
2008,冯小宁导演的《超强台风》上映,号称“中国首部灾难大片”影片50%以上镜头都是台风肆虐的场面,据冯小宁导演自己的描述,影片一共用到特技和特效镜头400到500个,占镜头总数的一半。其中长时间三维数字制作的3个,数字合成的有10多个,另外90%的是实景拍摄经过后期处理的。如果说《云水谣》的尝试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超强台风》号称媲美《后天》的特效场面着实让人跌破了眼镜。为了降低成本,影片大量使用模型进行拍摄,台风裹挟巨浪席卷小镇的画面中,受到冲击的车辆明显能看出来是玩具小车,跟大家在玩具店里常常能见到和买到的玩具车简直没什么区别;众人围殴鲨鱼一幕,全景中鲨鱼的模型看上去不到2米长,镜头摇到水底又瞬间变大了数倍,仿佛是从《大白鲨》里游出来一般……客观的说,影片的某些特效镜头可能确实代表了当时的工业水平,但在好莱坞大片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用数字建模的前提下,观众势必不可能容忍和真实比例相差数倍的玩具模型出现在影片中。至于媲美《后天》,只能说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吧。
《惊天动地》创当时国产电影特效镜头数之最
【叁】《惊涛骇浪》《惊天动地》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两部电影均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惊涛骇浪》以1998年夏天的抗洪救灾为大背景,展现了三个家庭在洪峰来临时的不同选择和命运。拍摄时共动用部队兵力18万人/日。最大场面动用部队4000人,民工3000人,汽车百余辆和多架次飞机等。片中运用了大量特技,将洪水决口、直升机救人等场面细致的表现出来,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场面更加动人心魄。
《惊天动地》的背景是“5.12”汶川大地震,着重刻画了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场景。为了更好的再现灾区的真实景象,八一厂分三个摄制组,先后在四川绵竹、汉旺、宝兴、都江堰、北川和什邡等重灾区的二十几个场景以及北京、河北等地进行拍摄。电影大部分场景都是剧组在废墟上直接搭建起来的。一些参演的群众演员本身就是受灾群众,参拍部队就是当时参加抗震救灾的英雄部队。大量广角和长镜头以及空中航拍,将地震灾区的全貌、军队装备的严整、抢险作战时子弟兵雷厉风行的风采,都展现得颇有气势。《惊天动地》全片长度102分钟,共1440个镜头,其中有521个特效镜头,创当时国产电影特效镜头之最。影片开头部分将近5分钟的地震的场景中,既有纯电脑合成的特效,也有用模型拍摄后进行数字处理,既有全景又有细节,由地震产生的裂缝在建筑物墙壁上蔓延开来、穿着校服的学生在正在倒塌的教学楼走道上奔跑、客车被泥石流吞没……从效果上看不输《唐山大地震》,较真实地还原了地震的场景。
《飞天》里最昂贵的道具是“宇航员出舱服”
【肆】国产电影圆《飞天》梦 迈入太空一小步
《飞天》是国内首部表现航天题材的电影,如果说以前的电影中用电脑特效模拟飞机的飞行状态、灾难的场景这些相对来讲观众比较熟悉,银幕上也有很多展现的场面,航天电影中所需要表现的火箭发射场景、空间站的内外部构造、航天员的训练场景则具有更多的神秘色彩。尤其是既要符合中国航天事业的实际,又因涉及国家机密需要一定程度的保密,空间站的展示还要加入一定的想象,技术难度自然不在话下。
关键词1:特效
全片运用620多个特技镜头,刷新了2009年《惊天动地》的纪录。片中用特效模拟火箭发射时的喷火、升天等,有细节也有全貌。谈到片中的特效场面,导演之一沈东曾在一次接受访问时曾表示:“资金上还是不够充足,精打细算,说到最终的效果,我觉得太空抢险那段比较出乎我的意料,比较精彩,但有些镜头我只能说还可以吧;现在的观众是和好莱坞大片同步成长的,我们和好莱坞的差距也是全方位的,技术层面就不说了,观念上就差了一大截。这次拍《飞天》,我们还是参考了好莱坞的《阿波罗13》,学习人家怎么去表现那些失重状态的戏份,这个必须要抱着谦虚的态度。”客观的说,本片的特效可谓圆满完成任务,整体保持了一定的水准,部分场景能“以假乱真”——基本看不出特效的痕迹。“太空抢险”一段确实有惊喜,当看到宇航员穿着宇航服走出飞船进入浩瀚的太空中,在机械臂的辅助下对另一艘飞船进行抢修——中国观众可能从没设想过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国产电影里出现这样的场景,就好像可能从没设想过在航天题材电影里、在空间站里看到完完全全中国人的面孔。当这一刻真的发生,你脑中可能马上浮现曾经看过的外国电影中的类似场景,甚至是《Wall-E》从事飞船维修工作的小机器人……无论如何,即使不完美,也足够令人兴奋。而片中通过特效完成的航天员在训练中练习失重状态下进食和喝水的场面,也很有意思。
关键词2:实景
对八一厂而言,《飞天》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在航天训练中心实景拍摄;第一次用三角翼低空拍摄;八一厂第一次出国拍摄——前往俄罗斯拍摄宇航员训练场景等。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第一次把发射架打开供电影拍摄使用,发射架一打开,国外的卫星都侦查到了,以为中国又要发射卫星了。为了更加逼真地展示航天员训练和太空飞行等场景,剧组还专门向聂海胜、费俊龙、刘伯明等航天英雄和首批航天员中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们请教片中的细节。
关键词3:模型、道具
《飞天》突破性地展示了未来中国空间站内外景。由于没有现成的实物可参照,制作人员以珠海航空展上公布的中国太空站模型为蓝本,参考了外国太空站模型、图片设计了片中的中国空间站的造型和内部结构。《飞天》里最昂贵的道具“宇航员出舱服”造价高达20万,采用真正的航空材料,仿造“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刚当时出舱时穿着的航天服制作,制作公司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套以假乱真的道具。航天员在太空中穿上航天服需要3个小时,而片中的这“高仿”航天服穿一次也要半小时。而影片主演张天聪的扮演者刘之冰身上的那套装备则不完全是高仿,脚上的靴子和真正上天的航天员穿的完全一样,是地地道道的真货。(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