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特型演员,不少人眼前脑海会浮现出一长串名字:古月、王铁成、卢奇、王伍福、唐国强、刘劲……他们曾经将人们难忘的领袖人物传神再现,他们在荧屏上接续了几代人对国家对历史的认知。
而随着《建党伟业》、《开天辟地》等电影电视剧的播出上映,在明星大量取代特型演员出演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时候,也有很多人开始关注起特型演员这个群体。他们塑造的影视形象令人难忘,背后的故事更令人好奇。
第一批特型演员需政审
中国最早出现特型演员是在1979年,当时八一电影制片厂为了筹拍大量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就在全国挑选了一大批长相酷似新中国领袖的人,以“特型演员”的名义,整编在八一厂下属的演员剧团,其中就有大家熟悉的古月、卢奇等人。
要当特型演员,需要严格审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常常由八一厂承担摄制,第一代特型演员大多都是由八一厂选定的。选定过程十分严格,国家有关部门有严格要求,不但需要政审,更需要得到领袖家人的认可。同时广电总局也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小组,除了审批相关的影视剧项目之外,还将对剧中演员的定妆照进行审批。
一辈子只揣摩一个角色
因为所塑造角色的特殊,特型演员这个群体也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他们在银幕上使领袖复活,在生活中也备受关注,有人甚至把他们的角色与本人等同起来。同时,对他们的期望和苛责也比一般明星高出许多。
因为多年来只饰演同一个特殊角色,戏路已经被固定,很难有机会接其他的戏。一些特型演员离开了特定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也只能充当可有可无的配角。
“特型演员”的争议不断
在观众心中和影视圈里,“特型演员”已经成为一个固有名词,但很多特型演员都不愿意被称为特型演员。除了不愿意戏路受限之外,更讨厌“特型”这个说法。扮演刘少奇的特型演员郭法曾说,“特型演员这个词本身就是极其不准确的,顾名思义,特型就是长相奇特的。你演领袖怎么能说特型呢? ”
他们的反对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因为特型演员的团队发生了分化。一种是以王铁成、卢奇、张克瑶为代表的专业演员出身的特型演员,他们公认演技突出、形神兼备;另一种是古月、赵登峰、柴云清等非专业人士,单纯因为相貌相似而被找来当特型演员,其中有一些人的演技让众多导演颇为头疼。
另外,民间也有一些长相同伟人相似、又会模仿的人,打着特型演员的旗号出来走穴敛财,曾经有“‘特型演员’假扮伟人同游客照相收钱”事件被媒体曝光,这也引来外界的强烈质疑。就连古月退休后,也经常以特型演员的身份到处走穴,并惹来很多负面新闻。这也是王铁成、郭法曾、卢奇、刘劲等演员强烈要求同“特型”群体划清界限的重要原因。
特型演员的逐渐没落
上世纪80年代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特型演员的黄金时期,但90年代之后,电影市场受到西方大片和国内商业片的强烈冲击,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逐年减少。
同时,随着化妆技术不断进步,很多非特型演员也开始抢占阵地扮演伟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唐国强,尤其是随着《开国领袖毛泽东》和《长征》中,唐国强版的毛泽东说起了普通话,这也标志着,观众对历史伟人扮演者的接受度进一步放宽,一时间,全国扮演毛泽东的演员多达十几个。特型角色有限,影视剧数量有限,这也让特型演员生存空间剧烈压缩。
相关链接最早的特型演员
第一个毛泽东扮演者:于是之,1978年,在影片《大河奔流》中饰演毛泽东。
第一个周恩来扮演者:王铁成,1978年,在影片《大河奔流》中饰演周恩来。
第一个邓小平扮演者:曹灿,1978年影片《拔哥的故事》续集中饰演邓小平。
扮演次数最多的特型演员
古月:80多次,曾凭借 《开国大典》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两次问鼎“百花奖”最佳男演员。
王伍福:50多次扮演朱德,被誉为 “全国第一朱德特型”,代表作有《长征》、《延安颂》等。
刘劲:近40次扮演周恩来,从青年到老年的周总理形象,都得心应手。本组稿件由记者王琳娜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