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7年、耗资5500万欧元,由法国大师级导演雅克-贝汉、雅克-克鲁索联合执导的纪录片电影《海洋》近日在内地上映。这部画面壮阔、情感动人的纪录片巨制,国内首周票房仅为250万元。虽然凭借着过硬的口碑,《海洋》在国内影院排片场次缓慢上升,但想取得较高票房已不太可能,纪录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仍举步维艰。 《海洋》网上口碑超强
《海洋》8月12日全国公映,影片以一位长者给孩子讲故事的方式,从动物的视角出发,用真实生动的镜头,记录了海洋生命的伟大。该片也是雅克-贝汉继夺得金熊奖的纪录片《迁徙的鸟》之后又一部震撼性的作品,曾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上映,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在国内,该片在《变形金刚3》《哈利波特7(下)》《蓝精灵》三部进口分账大片的夹击下,首周票房仅为250万元。
影院遇冷,该片在网络却受到观看过的观众的热捧。“这部影片的美几乎无法用语言形容。这是海洋的协奏曲,是生命的交响乐,是自然之中的歌唱,是天地之外的细语,是宇宙间最动听的声音。”观众成先生看完《海洋》后激动地评价道。有的观众则表示《海洋》中流露出的环保理念尤为可贵,如片末那只被割下鱼鳍后抛入海底的鲨鱼让人格外心痛,“真是一部洗刷心灵的佳作!是我今年看过的最震撼的电影。”观众陈小青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两大专业电影网站时光网和豆瓣网上,《海洋》的评分更是高达9.1和9.2(总分为10分)。
良好的口碑最终也带动了观影人群的增加。以南京新街口国际影城为例,《海洋》上映当天仅有上午两场的排片。到了本周,《海洋》排片上升至6场,晚上黄金时段也能看到该片身影。“《海洋》上映后前两天情况很不好,从本周开始就有观众陆陆续续过来咨询这部电影,甚至有单位包场,现在黄金时段《海洋》上座率很高,我们就考虑多排些。”该影城经理告诉记者。
纪录片市场冷清由来已久
《海洋》场次增加,但并不表明国内纪录片市场已经苏醒。南京一位影院经理告诉记者,尤其随着《窃听风云2》《女巫季节》等商业电影近期陆续公映,《海洋》场次肯定又要受到压缩,最终能获得的票房并不太高,“可能还是只有几百万元。”
事实上,纪录片在国内遇冷并非个例。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数据,2010年中国出品16部纪录片电影,进入院线放映的有13部,无一通过票房收回成本,13部纪录片总票房不过1000万元。其中《复兴之路》以超过200万元、《海上传奇》以60万元、《外滩逸事》以50万元的票房名列前三甲。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人都表示纪录片不好看。“到影院去看纪录片?算了吧,我怕我会睡着。”观众赵文晓的观点很具代表性。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纪录片一般有冗长乏味、缺少故事性等特征。一直以来,纪录片电影被定位于“小众”,影院不愿接,观众不愿看。
“目前国内观众对纪录片的艺术形态接受得不够,国内电影院没有细分市场,没有专门的纪录片院线,想与更通俗、更刺激的‘爆米花电影’在影院里竞争票房,纪录片处于下风是肯定的。”影评人关雅荻认为:“纪录片属于慢热型的,更适合在影院内进行长线放映,哪怕平均一天只有一二场的排片,这样才能满足部分观众的欣赏需求,并获得不错的票房。”
本报记者 罗薇薇
>>>>>>>链接
雅克-贝汉:从威尼斯影帝到纪录片大师
很多人知道法国人雅克-贝汉是纪录片导演,却不知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演员。1966年,他主演《男人的一半》获得威尼斯影帝,一举成为欧洲女性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此后,雅克-贝汉开始担任制片人,他参与的政治题材影片《Z》《胜利欢歌》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上世纪90年代,雅克-贝汉转向纪录片制片。1995年,他推出了使用显微技巧拍摄的纪录片《微观世界》,该片拍摄长达20年。1999年,雅克-贝汉又担任了以尼泊尔高原商队为主角的纪录片《喜马拉雅》的制片人。在2001年推出的《迁徙的鸟》这部纪录片中,雅克-贝汉担任了撰稿、制片人和导演。他率领400人的工作团队,横跨五大洲,选择了40多个国家中的100多个自然景地,动用了十几名世界上最优秀的飞行员和一个科学考察队,与迁徙的鸟一起飞过海洋和山峰,拍摄了400多公里长的胶片。该片最终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也宣告了一位纪录片大师的诞生。2009年,雅克-贝汉将镜头对准蔚蓝深邃的海洋,拍摄出了纪录片《海洋》。
担任制片后,雅克-贝汉并没退出演员行列。2004年,在《放牛班的春天》中,他扮演了成年的音乐家皮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