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上:香港电影文化还在 得奖只是精神支柱

2011/9/5 9:51:37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近些年来,参赛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华语片代表,港片分量颇重,今年凭《桃姐》、《夺命金》入围的许鞍华、杜琪峰,更是香港本土电影的两面大旗。”  陈嘉上算是个香港本土电影工业一手培育起来的人物,与前辈导演李翰祥、胡金铨一样皆是以担任电影道具师起家。

陈嘉上

陈嘉上

  (微博)9月3日报道 近些年来,参赛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华语片代表,港片分量颇重,今年凭《桃姐》、《夺命金》入围的许鞍华、杜琪峰,更是香港本土电影的两面大旗。然而,陈嘉上(微博)认为,像 《桃姐》、《夺命金》般征战海外电影节,精神意义重大,但并不代表香港电影再次进入辉煌。事实上,香港电影从来都是“车有车路,马有马路”,逐利的去逐利,得名的去得名,不大互相掺和。

  来往海外电影节

  “世界电影没我想象中大”

  《画皮》让陈嘉上在内地电影市场尝到了甜头,他潜心再造的新片《画壁》将于9月29日上映,借用魔幻仙境情爱戏,表达现代人的情感。这个量级的电影,借势海外电影节展开宣传,是近年来电影公司越来越熟络的招数。《画壁》、《精武风云——陈真》都由光线影业出品。去年威尼斯电影节,光线影业就带着《精武风云——陈真》大队人马赴水城造势。今年与《画壁》同一档期的一些国产片,也抓住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这一难得机会,大张旗鼓地做展映。然而,陈嘉上丝毫没有为电影节赶档期的意思。他告诉记者,《画壁》是一个商业成分颇重的电影,欧洲三大电影节则比较看重艺术成分、人文成分,如果是商业片,去威尼斯电影节不会有机会,也没必要图个宣传硬去凑这个热闹,“《画壁》后期任务很重,与其赶时间,还不如认真把电影做好。”

  陈嘉上算是个香港本土电影工业一手培育起来的人物,与前辈导演李翰祥、胡金铨一样皆是以担任电影道具师起家。陈嘉上告诉记者,自己对海外电影节一直没多大兴趣,要去的话也基本是观摩市场,“第一次去好像是去釜山电影节,2000年吧,去观摩市场,在这个行业算是很晚的了。到了那边,第一个感觉就是‘世界电影没我想象中那么大嘛’,那么一群人在那儿,市场却没多大,买卖的人也不是很多。然后,我到处找香港电影的位置,发现香港电影在香港是很牛,但放到世界上就很渺小了。”陈嘉上表示,一般到了海外电影节,他看电影都不多,尤其是后期去的时候更是没空特意看片,干的最多的事情居然是开会,每天几乎忙于各种谈生意、市场观摩了,“电影节总还会有各种各样的酒会,但我前面去一下,然后马上逃跑,我不是很享受这个。”

  关于三大电影节

  “未必每个导演都想拿奖”

  在陈嘉上看来,海外电影节很多,也分为很多不一样的类型,但欧洲三大电影节算是一个类型,都属于艺术成分相对比较高那一类,“比较高端,会有最高级的评审。那是电影文化的殿堂,我非常尊重。“他更感兴趣的是‘带着市场的’电影节,戛纳电影节电影交易市场、意大利米兰放映和美国电影市场是比较有名的三大电影交易市场,这些年自己走米兰、美国相对多些。陈嘉上表示,并非所有香港电影导演都对海外电影节的奖项感兴趣,“这得看是哪种类型的导演,不一定说每个电影导演都向往海外电影节。对于王家卫、许鞍华、杜琪峰等来说,他们是香港很好的艺术导演,海外电影节对他们来说是很有意思的;像我这样的,会觉得那与我无关。我一直觉得,电影是个大工业,电影人要明晰自己的位置,你要做好看的商业电影,就不要想那么多奖项不奖项,没意义;你要做电影艺术的探索、突破,做文化深度,那就不要计较太多利。想名利双收,不好办,很容易都做不好。香港电影人基本上都看得很清晰:不管是走奖项,还是走市场,双方是没有矛盾的,合在一起才是整个电影工业。”

  然而,谈及海外电影节对整个香港电影发展的作用,陈嘉上还是用“非常重大”来作肯定,并且认为,海外电影节的奖项,对于香港电影的意义,永远都很大,“尽管香港电影商业味很重。前几年,香港电影低潮的时候,要不是王家卫、陈果等在海外电影节拿奖,我们可能就撑不下去了,精神支柱也没有了。得奖向世界证明,香港电影文化还是在,我们要继续努力下去。香港电影,永远都需要有同行来肯定你。”谈及近些年,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华语片,港片分量之重,令人有“港片复兴”的印象。陈嘉上认为,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主要是因为内地电影开始市场化,内地导演们在市场、艺术上还没找好定位;香港电影人拍合拍片,却依然未能得内地文化的精髓,”比如姜文的《让子弹飞》,就很了解内地文化。“而这次威尼斯电影节,《桃姐》、《夺命金》两部港片入围,并不能证明香港电影已经起死回生,只是巧合而已:“其实在威尼斯电影节,一向都有很多港片去参与的,可能这几年没有,这次一下有了两个,大家就会觉得很兴奋。当然,既然能去威尼斯,就说明是经得起考验的片子。就算不能得奖,或者不代表‘港片复兴’,但是至少可以证明香港电影的文化还在,还是让世界业内人士注意到香港电影的声音。”

  话说上海电影节

  “其实它也有自己的委屈”

  陈嘉上主持香港金像奖,堪称受命于危难之际。他表示,对于金像奖来说,永远都不会去寄望发展成一个国际性电影节,“金像奖很少去借鉴欧洲三大电影节的东西,借鉴比较多的倒是奥斯卡。金像奖一直在参考奥斯卡,因为大家都是工业的奖,而欧洲三大电影节是艺术评审,是高端艺术家、专家评委的投票。我始终认为,金像奖做好自己本地的鼓励就行了,它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地方奖,从来没想过做出国际化电影节;要说扩大化,香港有亚洲电影节,大家各自明晰定位。”

  至于国内惟一的国际性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微博),陈嘉上表示,上海电影节前几年一直在做一些改革,把很多东西都加进来,但他倒觉得,上海电影节暂时还没必要往“为国际化而国际化”的方向跑,其实可以更多一点关注中国电影,“大家都在议论说上海电影节的入围影片质量不高,拿不到够水准的好片子;但上海电影节是委屈的,实际上这并不能算是它的问题,这是受相关方面的进口片引进制度、审查制度制约的。内地每年只有那么20来部引进片的名额,国外电影真要拿来参赛,却很难在中国上映,人家就没有兴趣了。所以,这不是一个电影节的局限,上海电影节与其那么辛苦地从国际上拿片,还不如多照顾一些内地影片。”同时,陈嘉上指出,上海电影节向观众开放的电影展映部分,每年都很受欢迎,“这部分很珍贵,应该一步步来做得更好更完善,是可以形成自己独特魅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