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作为评委参加威尼斯电影节的贾樟柯(微博)日前在媒体面前发表了这样一个观点:今后,华语电影将有可能在威尼斯失宠。
贾樟柯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作为对中国充满好感一再给华语电影机会的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将离开,另一个是目前中国电影的创作力不够,与世界脱节。
作为一名从海外获奖而为人所知的导演,贾樟柯的这一判断应该是有道理的。但笔者的问题是:威尼斯电影节不再宠爱华语或者再缩小一点说是以内地为代表的中国电影,有什么关系吗?
这么说,并不是想否认贾导对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的担忧,相反,我也很同意他对目前内地电影市场的判断,虚假繁荣下,动辄以亿计的票房,掩盖了思想和创作的苍白。但市场发展的方向是以受宠威尼斯为代表的那一派电影吗?
威尼斯电影节的宗旨很明确,就是严肃的艺术性。那么这种严肃的艺术性是否可以作为中国电影追求的方向?
这好像又回到了一个根本的问题,电影是什么?电影是一种表达方式吗?电影是一种工具吗?电影是一种产品吗?
好像在不同的逻辑层面上,这几种说法都成立。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是,拍电影,是要花钱的,而且花得还不少,即使是目前最低最低成本的小制作,也常常要几十万人民币,这种成本也就造成了一个我们常常能看到的矛盾,就是投资人与导演的矛盾。
与作家只需要笔和稿纸不同,电影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实在是太贵了,与歌唱家舞蹈家相对简单的舞台(田间地头也是舞台)相比,电影作为一种工具实在是太麻烦了。反而是,在作为一种产品的属性上,电影虽然制作繁复、质量稳定性极差,但却因这种高投入高风险,成为世界上卖得比较贵的商品之一。
既然是商品,可以归为商业范畴,就可以理解,作为商业的趋利性,中国电影市场这个突然膨胀起来的怪胎,在饥不择食的情况下,为什么都一股脑地选择武侠和以小品为基础的搞笑片(喜剧片这个有着清晰概念的名字似乎还安不到那些国产烂片的头上,虽然很多人自称如此)。
当然,如果继续往深了争论这个问题,可以扯的东西太多了,比如什么是电影的艺术性?是技术上的表达重要,还是思想上的表达重要?接下来,还有唯美和自然的分野,意识形态与宗教精神的分歧,说不完了。
笔者的态度是,商业的问题,就由商业来解决。解决中国电影的问题,尤其说是解决中国电影市场的问题,当然只能用市场的方式。中国电影市场现在存在的问题,从体制到市场环境,从行业标准的建立,到竞争机制的完善,从人才队伍的培养,到道德自律的建设,可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绝不是简简单单一个艺术性就能解决的。
作为一种大众消费的精神商品,如果过分强调电影“严肃的艺术性”、尤其是强调所谓独立电影的抗争精神,无疑是在否定电影传统政治意义的同时,给它又从另一个方向加上了枷锁。
郁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