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自己的创作过程、接受评委的犀利点评、每周无情地淘汰一位选手、争夺10万美金的终极大奖……真人秀的一切不仅仅发生在歌手、舞者、模特、厨师、服装设计师身上,也发生在艺术家身上,尽管艺术家似乎离充满噱头的真人秀节目很远。
美国真人秀节目《寻找下一个伟大艺术家(Work of Art: The Next Great Artist)》将于下个月12日开播第二季,该节目第一季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收视成绩。在节目中,艺术家被推到了炫目的电视舞台上,然而真人秀的方式真能寻找到有才华的艺术家吗,真能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让艺术走近普通观众吗,或者这只是一场打着艺术旗号的娱乐节目?
优胜者将获10万美元奖金
去年,美国布拉沃有线电视台推出了一档名叫《寻找下一个伟大艺术家》的真人秀节目,著名女星、《欲望都市》的主演莎拉·杰西卡·帕克是节目的执行制片人。节目中,14位参赛艺术家展开激烈竞争,他们的艺术创作过程完全暴露在镜头前,每周都有一名艺术家卷铺盖走人,坚持到最后的人将得到10万美元奖金以及在纽约布鲁克林美术馆举办个展的机会。
和任何一档有收视诉求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一样,《寻找下一个伟大艺术家》充满了戏剧性,悬念迭起,不乏电视包装的痕迹。在第一季的节目中,这些选手经历的挑战包括:设计公共空间艺术品;从堆积如山、乱七八糟的废弃电子产品中迅速挑出材料,做一件够前卫的雕塑作品;为经典科幻和奇幻类小说设计封面:如《吸血鬼伯爵》、《弗兰肯斯坦》(科学怪人)、《爱丽丝梦游仙境》、《时间机器》等———其中,选手约翰的设计作品被企鹅出版社选用了;选手们要以自己童年时对艺术的最初印象创作作品、要以两种对立相反的事物(如天堂和地狱、男人和女人)创作作品,甚至还包括根据选手一次试驾豪车的体验创作作品!
最终,来自宾夕法尼亚的艺术教师Abdi出人意料地获得了第一季的冠军,他在节目中创作了一系列不寻常的自画像,包括两个硕大的雕塑、油画和一些其他的画作。
2000位艺术爱好者参加海选
据了解,《寻找下一个伟大艺术家》吸引了很多艺术爱好者的关注。在制作第一季节目的时候,电视台的公告一出,纽约的艺术爱好者纷纷出动,超过2000人报名参加了海选,报名者的年龄从26岁到62岁不等,涉及方方面面的艺术门类。
新一季节目将于10月12日推出。和第一季一样,菲利普拍卖行的老板Simon de Pury将充当艺术家们的导师角色,评委包括著名艺术评论人Jerry Saltz、艺术经销商Bill Powers,和名模China Chow(周信芳孙女),比赛还会有其他客座评委出现。
制作方公布了参加第二季选秀的艺术家阵容,这14位年龄跨度为24—45岁的参赛者摩拳擦掌准备争夺最后的大奖。
在美国,不止一档电视节目把镜头对准艺术家,另一档以艺术家为表现主体的节目《艺术赛跑》更加噱头十足。在该节目中,两名艺术家要在40天时间里完成横跨美国的任务,而他们有的只是一美元和自己的艺术作品,他们自己的艺术作品要为路途上所有的花销买单。
中国艺评家观点
黄笃:这违背了艺术规律
中国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黄笃说:“把艺术搞成这样,有点玷污了艺术。但如果把它当作娱乐来看就无所谓了。”对选秀能不能寻找到伟大的艺术家,黄笃表示怀疑,在他看来这样的形式违背了艺术本身的一些规律:“艺术,尤其是视觉艺术,它是一个过程很复杂的东西,有自身的规律。它的创造过程,不是你即兴在那儿做就能做好,它需要思考。站在台上,马上就能想出一个伟大的作品出来,这个就是违背了艺术自身的规律。艺术不是即兴发挥,它还有思考、不断地修改完善。娱乐文化和严肃艺术有很大的区别,需要尊重一些规律,不能把这个东西没有原则地放大。”
即使单纯移植节目形式,黄笃认为也未必在中国行得通。
俞可:让艺术传播有效是根本
另一名著名艺评家、《当代美术家》主编俞可表示自己听说过《寻找下一个伟大艺术家》,他认为在传媒时代和受众之间建立起什么样的关系确实是艺术比较头痛的一个问题,“人们去发明一些方法面对艺术传播,影响社会,是可以的。方法的结果现在无法预测,在实践的过程中才会对它做出一个评判。”对于节目的娱乐性,俞可认为:“肯定会有娱乐存在,因为人们需要娱乐,我觉得这个倒没有关系。但是聪明的人可以转变它的功能,比如说我们有些优秀的艺术家能够变被动为主动,他会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一种可能性的时候,就会创造艺术。”俞可认为中国电视台可以借鉴艺术家选秀,但借鉴不是最终目的,让艺术传播行之有效才是根本。
电视台声音
艺术家未必能挽救选秀节目
昨日,成都商报(微博)记者就此联系到成都电视台第二频道(CDTV-2)的资深导演,今年快乐女声成都唱区的总导演顔蕾。她认为艺术家选秀能不能为国内电视台所借鉴或引进,可能不是眼下就能得出结论的:“毕竟我们还没有进行过项目论证。在中国,有一些成绩或者名气的艺术家愿不愿意报名参加这样的节目,愿不愿意站在镜头前接受评委的点评,评委由谁来担任,这些都是需要考量的。”
顔蕾认为在中国做真人秀节目是比较冒险的:“老外在镜头前非常放得开,缺点也好优势也好他们会在节目中展示出很真实的自我,实话实说,这样节目更容易形成矛盾与冲突。而中国人在镜头前的表现力不如外国人那么有感染力,而且往往乐于做好好先生,使一个竞争性节目流于平淡。”
在顔蕾看来,不仅中国的综艺选秀类节目遇到了瓶颈,国外如此多眼花缭乱的选秀类节目也证明他们在寻求一种突破:“选秀进入疲软期这是一个事物发展的必然阶段吧,就算是饕餮盛宴,一直给吃同样的,总有吃腻的时候,艺术家可能会是一个新的看点,但它未必能挽救整个选秀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