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纳总裁于冬:海外电影节是最佳宣传平台

2011/9/6 10:33:32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于冬随着《桃姐》参赛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为其角逐“金狮”护航。于:第一次去柏林电影节是为了李玉(微博)导演的《苹果》,第一次到威尼斯则是2007年为姜文导演的《太阳照常升起》。

  于冬随着《桃姐》参赛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为其角逐“金狮”护航。于冬认为,参加海外电影节,得奖不重要,宣传才重要。

  [今日嘉宾]于冬 博纳影业总裁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成功运作《说出你的秘密》赚得第一桶金,多次创下国内电影发行的新纪录,成为国内最成功的民营电影公司管理者之一。过去10年,博纳发行、出品超过150部电影,累计票房超过15亿元,曾连续几年占市场份额 20%。2010年12月,博纳国际影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在美上市的中国影视第一股。

  往来海外电影节

  “中国电影占位越来越大”

  晨报记者(以下简称记):第一次去海外电影节是什么情形?

  于冬(以下简称于):第一次,是2005年带着《头文字D》去戛纳电影节,进行海外发行卖片。当时我们根本不了解海外市场,感觉竞争比我们想像中激烈得多,好多公司都在斗智斗勇地抢发行权。那时候开始在意海外市场、在意国外媒体对中文电影作品的反应,我们每天去和中国记者一样收集那里的场刊,没事就找电影看,发现原来外面有各种各样的真正的恐怖片、***电影等。我在电影节上参加的第一个首映,是徐克做评委的那年,王家卫《2046》首映,我坐徐克的车进场。下车之前,他说,你要知道下了车,所有的摄像机都在对着你,你所有的细节,所有人看得清清楚楚。

  记:现在在海外电影节会做些什么活动?

  于:看片,参加各种酒会,了解中文片在海外卖片的情况。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每年的酒会,从参加别人的,到主办自己的,其实是一个蛮好玩的过程。《龙虎门》在戛纳的酒会应当是我在海外电影节做的第一个;一直到今年戛纳《龙门飞甲》的龙门宴,我们包下了一个海滩,在电影节上也是相当壮观了,当然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社交活动来带动我们公司品牌和电影的知名度,因为《龙门飞甲》也是目前为止我们投资最大的电影。还有就是电影人的交往,我记得《苹果》在柏林电影节获奖那天,是中国的大年三十,佟大为(微博)自己下厨炒了个土豆丝,相当不错。

  记:这些年中国电影参加海外电影节,有些什么变化?

  于:我注意比较多的还是交易市场。以前能很明显感觉到日本电影、韩国电影都是很有规模的一大片,中国电影就躲在一个角落里;现在中国电影占的位置越来越大,每个公司都有展厅,各家都还有自己的派对,觉得中国电影实力确实是越来越强了。外界说中国电影在海外电影节拿奖越来越少,我一点不觉得少,《青红》、《二十四城》等都拿奖了啊。中国电影去海外电影节的片子是越来越多了,有些是奔着奖去的,王小帅、贾樟柯(微博)都有艺术坚持和尝试;有些摆明了就奔个宣传、口碑,像《狄仁杰》去年去威尼斯,更重要的是电影节对徐克的肯定。

  比较三大电影节

  “砸下重金就是要让全世界知道”

  记:怎么看欧洲三大电影节?

  于:第一次去柏林电影节是为了李玉(微博)导演的《苹果》,第一次到威尼斯则是2007年为姜文导演的《太阳照常升起》。戛纳电影节从2005年开始,几乎年年去,因为它是比较大的电影市场之一。当然,还有一个大的交易市场就是美国电影市场,也几乎年年都去。这两个市场,是上一年度全球电影的展示,包括完成片、预告片。今年的戛纳电影节,大家都在说中国电影没有入围主竞赛单元的事,媒体说“中国军团打酱油”。其实,我倒觉得这是两回事,欧洲三大电影节都不一样,戛纳就是最大电影市场之一,去就是做生意的。柏林电影节的电影市场不算很大,偏政治化,偏另类;威尼斯电影节应该是有着最悠久历史的电影节,没有电影市场,更学术一点,而中国电影在那的拿奖机会好像是最多的。对我来说,除了戛纳电影节、美国交易市场,其它电影节上如果有公司的电影参赛或展映才会去。

  记:这次《桃姐》参赛,得奖预期多大?对你来说,海外电影节最大意义在哪?

  于:有时候电影节更像是电影人的聚会,大家都是赶集去的。别太在乎奖项,能到那个平台就是一个肯定,得奖偶然因素太多,国际评委的喜好,那一年的政治气候等,都会影响评判结果。发行也不重要,不是好影片都适合拿来发行的。最重要的,我觉得是宣传作用,这个作用非常大。我注意到,每年媒体对电影的报道,在戛纳、威尼斯等电影节期间都会很集中。你看,今年来威尼斯的,华语片几乎各个单元都有,有来展映的,有来比赛的,风风光光,全世界报道电影的主流媒体也几乎都来了。比如,这次《桃姐》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关注度一下就上来了,现在已经有20多个影展来邀请。再比如说,今年戛纳的《龙门飞甲》之夜,酒店做一个活动、会刊上露个封面,都是要花很大价钱的,我们砸下重金就是让全世界知道中国有这么一部片子,效果很好。电影节上的片子往往也是两种,一种艺术性很强,市场比较差,是来拿奖的,拿了奖对宣传、发行有帮助;一种就是商业片来推广的,《加勒比海盗》这种好莱坞片都选择电影节来做首映。所以,海外电影节是面向全世界的一个宣传平台。

  话说国内电影节

  “‘双黄蛋’应该多下一些”

  记:你觉得,好的电影节、电影奖项应该是怎样的?

  于:它应该让电影人有很强的参与感,能体现对电影人的肯定的价值。比如香港金像奖,评奖过程很公正,充分体现香港电影人的团结,电影人的参与度特别高,而不是说有奖拿才会来。现在的华表奖也在加强这种参与感,但它很特殊,两年一评奖,很多电影大家都忘了,现在中国电影一两年就上千部,这种评奖面显得就很不够了。老说什么“双黄蛋”,我觉得“双黄蛋”应该多下一些,“影帝”、“影后”也弄它十个,电影公司、演员等都能得到肯定。你要说,得个奖、拿个奖杯有多重要,倒也不见得,谁还会记得上一届金鸡奖得主是谁?说实话,很多奖杯,我们拿都没去拿,在乎的是那个受肯定、留纪念的感觉。

  记:对上海电影节有何建议?

  于:上海电影节遵循国际电影节规律,专业度也不错,每年都在进步。你看,整个亚洲也就上海电影节比较有影响力,每年电影节主席的规格都远远超过东京电影节,来的明星也够大牌。当然,你要说去和欧洲三大电影节比,那是没有必要。毕竟欧洲三大电影节有那么多年的历史放着,上海电影节应该有好的心态,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