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许鞍华再也输不起了。想突破的商业片屡屡受挫,拿手的文艺片又叫好不叫座,惨淡的许鞍华就差被安上“票房毒药”的名号了。然而,正是因为她是香港电影中的“异类”,才会让每个香港电影人都愿意帮助这个最有坚持、最有风格的女导演。现在,很多人都期盼她能靠《桃姐》打一个漂亮翻身仗,然而,不知是否是从《桃姐》中领悟到了什么,许鞍华淡淡地说:“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害怕失败,因为反正都快不拍了”。言语中透出隐退之意。
最初接到桃姐的剧本,是源于和许鞍华合作过《女人40》的制片好友李恩霖,现实中的Roger。许鞍华说,刚看到剧本,已经是有了一段又一段事实,就如同一场一场戏一样,“看那个都想哭了,我就跟他说我会想办法拍”。心思细密的许鞍华很容易被这类情感的题材打动。
真实的桃姐是2007年去世的,其实之前许鞍华是接触过她的,只不过当时根本没有拍戏打算。谈到当时的印象,许鞍华笑着说,那是她打电话给Roger,是桃姐接的电话,她很大声地说Roger不在家,“好凶哦,感觉就像家里的主人一样”。她用这个细节说服记者,其实香港的佣人就是家庭的一分子,并非简单的主雇关系,因此Roger和桃姐的那份母子之情也就顺其自然了。
除了刘德华,《桃姐》得到了来自于冬的投资,这对许鞍华来说是个好的信号。许鞍华也毫不掩饰地告诉记者,希望《桃姐》能有好成绩,以后能多找点资金。对于很多人赞赏她在文艺风格上的坚持,许鞍华不以为然,“我没有坚持,我只是拍自己想拍的题材而已,但叫我拍一个商业大片我就可能不行”。许鞍华并不避讳她在商业片上的失败,然而她并没有因此断了念头,“文艺片也不是不能赚钱,商业片也能表达文艺的东西啊”。
即便是豪言壮语,许鞍华也能说得从容。她的情绪始终如同她的电影一样清淡,在拍摄《桃姐》的老人院,她看到了老年人参透人生的态度,转头一看,似乎自己也快步入老年,“我觉得以后再拍电影,可能要看身体和智力状况了。我现在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害怕失败,这样可能会让我更容易拍戏,很多东西就直接放开做”。许鞍华感慨,也许这就是老年给她的一个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