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礼涛是个表面温和,内心狂野的香港导演,大学专修电影的他是个集电影青年、摇滚青年和文艺青年于一体的狂热分子,办杂志、组乐队、拍短片这些活动他都积极参与过。邱礼涛拍片速度相当快,唯一不同的是他的题材相当Cult,而从他选择的十大佳片也能看出他是位文艺和Cult青年的综合体。
1.《小城之春》(中国)
导演:费穆
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我还是一个念电影的学生,初看这出拍于1948年至1949年间的电影时,实在眼前一亮;简洁的电影语言,刻画出复杂的情感挣扎。
2.《阿飞正传》(中国香港)
导演:王家卫
看似不完整的电影,但却唤起观影者的万般思绪。看不懂王家卫电影的人,人生中的情感世界,必然少一点苦楚。
3.《死在田园》(日本)
导演:寺山修司
超现实的映像,非一般的电影语言;很喜欢这电影,但不敢说完全看懂,只知道很多我完全看得明明白白的电影都是烂片。
4.《东京战争战后秘话》(日本)
导演:大岛渚
虽然不是大岛渚最为闻名的电影,但当中对青春的茫然和反叛,都是不少人经历过的。
5.《黄土地》(中国)
导演:陈凯歌(微博)
如果说《黄土地》给当代中国电影重新定义,也许反对的人不会太多。偶然重看《黄土地》,想起当年走到贺兰山找正在拍《边走边唱》的陈凯歌,十分怀念昔日的陈凯歌。
6.《教父》(美国)
导演:科波拉
喜欢《教父》的人很多,我只是人海里的一个小影迷。这电影我看过数十遍,小时候初在电影院观看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剧情之外,就是戏院内观众的鸦雀无声。《教父》是一出黑帮电影,但最值得欣赏的,是当中所论述的人文价值。
7.《蓝丝绒》(美国)
导演:大卫·林奇
迷离是大卫·林奇电影的其中一个特征。我是大卫·林奇的粉丝,喜爱他的每一部电影,初在电影院看《蓝丝绒》时,思绪动荡不已,完场时,立刻到售票处买票重看。
8.《伍德斯托克》(美国)
导演:迈克尔·沃德利
上世纪60年代,真的叫人向往。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录,1969年的一个音乐节,三日三夜,主题是和平、反战、平等和爱。必须一提的是,马丁·斯科塞斯是这部电影的其中一个副导演。
9.《情陷夜巴黎》(法国)
导演:安德列·泰西内
一出苦涩的电影。不清楚这是否朱丽叶·比诺什的成名作,但我却是从这部电影开始留意这个女演员,如果要愉悦地娱乐,不宜观看这部电影。
10.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的所有电影
法斯宾德,享年37岁。在有生之年中,法斯宾德完成了41部长片、两个系列的电视剧、三个短片、24个舞台剧、四个广播剧;也曾参与了36部电影的演出(包括他自己和其他人的作品)。他的作品中,不少都是自编、自导,自摄、自剪。必须一提的是,法斯宾德的电影,并不容易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