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卫东,现任中国铁路文工团副总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
《新闻联播》将换片头曲 作者孟卫东畅谈往事当年创作不计报酬 面对改版心态平和
一曲联播价10元一声离别也散淡
1988年3月,《新闻联播》片头曲诞生并使用至今。这短短的16秒,已陪伴观众走过了整整23年。明年,这支被誉为“你每天都会听到的曲子”将正式被撤换。
尽管无数观众表达出种种不舍,但这支曲子的作者到底是谁,知道的人并不多。
日前,《(微博)(微博)》记者专访了《新闻联播》片头曲的作者——孟卫东,这位作曲家还创作过《同一首歌》、《今夜无眠》等无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作品。
56岁的老孟一听人提起这些成绩,总是笑着摆摆手。他说,这些不过是机遇造就的结果,他就像京剧《空城计》里诸葛亮口中唱的那个“卧龙岗散淡的人”,不图超越经典,只求随遇而安。
创作闭门创作一人写了十几段
初见孟卫东,他鼻梁上架着一副很有艺术气质的圆框眼镜,不过脚上却踩着一双懒汉鞋。刚落座,音乐人甲丁刚好给他打来了电话,对话中,孟卫东时常蹦出来的“爷”、“爷们儿”的调侃,让人感到他骨子里的幽默感和地道的北京味儿。
一支曲子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不知,并且让数亿人天天听,按说作者对创作过程应该终身难忘。不过心宽体胖的老孟甚至连创作这首曲子的具体时间都记不太清了,只记得一间小屋、一支笔、几张谱纸、一架钢琴、一包香烟,没几天,他就把这事搞定了。
《》(以下简称FW):当年《新闻联播》是怎么找到你的?
孟卫东(以下简称孟):具体记不住了,应该是1988年吧,最早和我联系的人是包布和(现任央视新闻制作部主任)。你看《新闻联播》最后的字幕里应该还有他的名字,那会儿他还是音乐编辑。他当时找了两个人写,其中一个是我。不过并不是俩人一起写一个,而是分头创作了若干段音乐。
FW:你当时还比较年轻吧,怎么央视这么大的事会找到你?
孟:因为之前我在音乐学院还没毕业时,就在给央视写一些曲子的配器(术语,即编曲),一来二去的,就熟了。
FW:央视对创作这个曲子有什么特殊要求吗?
孟:要求就两条:第一,时间是16秒钟,绝对不能超;第二,还说了两句话——国家形象、大台风范。虽说当时总共也没几个电视台,但既然人家这么要求,咱就执行。
FW:当时一共写了多少段?
孟:光我一个人就写了十几段,另一位前辈估计也写了不少,合起来得有二三十段。我这十来段各不相同,有比如今这个更欢快的,也有稍微舒缓点儿的,还有特民族的。但时间久了,具体什么样我自己都记不太清楚了。
FW:听说创作过程很辛苦,曾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憋灵感?
孟:关在小屋里写是肯定的——因为那会儿压根没大屋,至于黑不黑就两说了(笑)。
其实那是我妻子分的房,一间不到16平米的屋子,除了床、桌子、钢琴,也就剩1平米多吃饭的地方了。我就是在那写的,总共写了几天的时间。
FW:最后是怎么选上你这个作品的?
孟:创作好了,老包(指包布和)就把我的谱子都“收缴”了。后来找中央乐团,也就是现在的国家交响乐团录出来了,再拿去给上级领导听。最终的结果是由领导商讨之后决定的,具体的过程咱就不知道了。
作品
名曲众多央视节目成“个人精选”
孟卫东创作了很多赫赫有名的歌曲。从宋祖英首次登上央视春晚演唱的《小背篓》,到1990年为北京亚运会创作的《同一首歌》,再到日前热播的电视剧《风车》中的音乐,都出自他之手。
不过,知道孟卫东创作了《新闻联播》片头曲的人其实并不多。就这样,老孟继续默默写歌,几乎包揽了当年央视一半节目的片头曲创作。
FW:《新闻联播》片头曲有什么独到之处吗?
孟:之前上海一个作曲家,把这支十几秒的曲子当成谱例给学生讲课。他说别看麻雀小,五脏俱全。16秒也分ABC三段,有引子、主部,还有结尾。
当然这都是理论,是人家替我分析的,理论永远都在实践的后头。我当时也没想这些,就是按照写曲子的路数写的。
FW:剩下的曲子都废了?
孟:没有,都没糟践。因为后来央视知道我给《新闻联播》写了,就都找到我,把那些曲子拿去当其他节目的片头曲了。
那会儿央视频道不多,节目也没现在多,所以打开电视,很多节目的片头曲都是我写的。像当时的《经济新闻》、《卫生与健康》、《体育新闻》、《观察与思考》等等。
FW:打开电视简直就是自己的“作品精选”,你肯定很有成就感,很得意吧?
孟:成就感有,但也不至于多得意。其实这事也没太多人知道,只有我自己清楚哪些是我写的。在电视上也从没见过专门给节目片头作曲者出字幕的,自己也不能满世界说去,就搁心里吧。
身价不堪回首一支曲子才挣10块
如今孟卫东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歌剧上面,从早些时候的《雷雨》、《家》,到刚刚登上国家大剧院(微博)舞台的歌剧《红河谷》,都是他的代表作。
如今,孟卫东作为著名作曲家,他创作一曲的价格约为25万。想当年,他给央视创作《新闻联播》片头曲,才挣了10块钱。现在看来,恍如隔世,孟卫东自己都有些不可思议。
FW:创作《新闻联播》片头曲,给了你多少稿费?
孟:当时还不叫稿费呢,叫劳务。没给太多吧,具体多少真是记不清了,也就百十来块钱。
FW:在那个年代也不算少吧?
孟:咱可写了十多首呢!算下来,合着一首也就十块钱。其实当时我写歌已经不是这个价码了,但毕竟央视找咱,又都是熟人,差不多得了。
FW:这么说你当时也算“有钱人”了吧?
孟:有人说老孟你应该属于先富起来的人吧?其实真不算是,最早我给别人写配器才五块钱一首。现在想这些都觉着不可思议了,少得太可怜了。其实那会儿别人写,起步也都不止这个数,更别和演员比了。
FW:演员表演是什么价码?
孟:30年前我也走过一次穴,当时我拉手风琴,给人家伴奏,演了一场,就给了我25块钱。当时德德玛才拿50块钱!你比比看,我写一首歌才多少?
FW:现在请你创作一首歌,多少钱?
孟:这得分写什么,给谁写。有些时候写歌是人情,不好推辞。包括制作算一起的话,一般的就25万。
心态自比孔明 “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几年前因为患上肿瘤,孟卫东做过一次手术。康复后,他对很多事情都看得更加淡然,该工作就工作,该享受生活就享受。最近,他正打算买个鱼缸养鱼玩,家具城成了他最爱去的地方,连采访都约在了这里。
在孟卫东看来,自己如今取得的这些成绩,并非是削尖脑袋“钻”来的。用京剧《空城计》里诸葛亮唱的那句“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的说法来形容自己,才是他觉得最贴切、也最得意的方式。
FW:看你在逛家具城,感觉挺清闲的,最近不忙吗?
孟:说实话这两天正准备住院呢。大前年查出来我身上长了个瘤子,做手术给去了,前些日子我做了个体检,又给查出来了。不过这次医院说是良性的,没大事。
FW:《新闻联播》片头曲明年肯定要换,但网上有个调查,说80%的网友不同意换,认为片头曲是《新闻联播》的标志。
孟:这个我听说了,我看网上还说,我对这支曲子多么不舍得,还有很多感慨什么的。这话至少不是我现在说的,可能是很多年前说的。我现在快60的人了,不至于再说出这种话了。当然你要不换,我也乐得着,换也就换了,我都理解。
FW:那你真就不会不舍得?
孟:我以前也跟人说过,其实我就是诸葛亮——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唱)……《空城计》里不有这么一段么,我就是一个散淡的人。
其实这些所谓的荣誉、地位,都不是我削尖了脑袋钻来的,都是人家找上门来的。包括《新闻联播》的片头曲,不是我找人家,是人家找来了,我也就乐意写了。机遇占了很大成分。
FW:新版《新闻联播》片头曲有没有再找你参与创作?
孟:其实十多年前,《新闻联播》就想改版,当时跟我商量要再编一支曲子。但最终只是内容、制作方式变了,片头曲没变。不过当时找我时,我就把他们回(绝)了,不能再写了,因为我觉得写不出能有这么大动静的东西了。
本版文/记者 赵振宗
孟卫东简介:
1955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现任中国铁路文工团副总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
国家一级作曲,创作歌曲400余首,其中《同一首歌》、《今夜无眠》、《中国进行曲》等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