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不幸离世 电影《硅谷传奇》12年后再走红

2011/10/8 9:33:50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苹果掌门人”乔布斯不幸离世令很多电影人梦想通过影像讲述他的传奇。而12年前曾经上映《硅谷传奇》的美国透纳电视网也称:在美国当地时间星期四晚八点重播该片,以纪念乔布斯。记者发现,已有数千条评论涌向《硅谷传奇》,“重看了当年的创业励志片,讲述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的《硅谷传奇》。

《硅谷传奇》海报

《硅谷传奇》海报

  “苹果掌门人”乔布斯不幸离世令很多电影人梦想通过影像讲述他的传奇。其实12年前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一部叫《硅谷传奇》的电影,因乔布斯的离世,12年后再度引起中国影迷热捧。而12年前曾经上映《硅谷传奇》的美国透纳电视网也称:在美国当地时间星期四晚八点重播该片,以纪念乔布斯。

  《硅谷传奇》重播 中国网友微博热传

  因为iPhone手机,乔布斯的中国粉丝比明星大腕还多,昨日在微博上,“桃桃林林小淘淘”说:“由于乔布斯的去世,这部关于史蒂夫乔布斯以及比尔盖茨的电影也跟着红了。”“星云的漫生活”说:“今天看了两部电影,《硅谷传奇》和《社交网络》,推荐给孩子。”《硅谷传奇》12年后再度走红。

  记者发现,已有数千条评论涌向《硅谷传奇》,“重看了当年的创业励志片,讲述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的《硅谷传奇》。疲倦的生活,需要乔布斯的人生案例助力。”“拼命玩三郎”说:“推荐电影《硅谷传奇》,讲述苹果和微软崛起的故事,那时候没有iPhone,没有iPad,乔布斯还很健康……看到最后一个镜头,我流泪了:乔布斯,感谢您的坚持与执着,感谢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记者昨日获知,该片于1999年在美国透纳电视网播出,而今,美国当地时间星期四重播该片,以纪念英年早逝的乔布斯。因记者尚未接到有中国电视台购买《硅谷传奇》的消息,所以中国网友只有在网络重温《硅谷传奇》。

  《硅谷传奇》告诉影迷 乔布斯的成功步步惊心

  一个成功的人生也大都有不凡的经历,乔布斯是极具讲故事天分的人,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硅谷传奇》中,他的成功也是步步惊心。

  有多少人知道世界电脑巨人“苹果”和“微软”当初是如何崛起的?电影《硅谷传奇》就以两位天才的创业生涯为主线。诺亚怀尔饰演乔布斯,安东尼麦可霍尔饰演建立微软电脑王国的比尔盖茨,这些充满远见的年轻人,晚上在宿舍内绞尽脑汁、苦思良策,白天则在校内进行你来我往的斗智,展开一场延伸至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全球电脑技术竞赛。

  记者发现,乔布斯在影片中更多像是一个偏激的英雄,完美主义,苛刻严格又充满智慧,而盖茨则是阴险毒辣的大反派,两个人在创业过程中,你来我往,攻城略地,最终推动了人类科技文明的进程。

  《硅谷传奇》描述的成功,并不是很光彩,层出不穷的阴谋笼罩在硅谷的上空。因此这部电影又叫做《硅谷海盗》。影迷“童JV”说:“看完后你会觉得天才和疯子就是一念之间的事!”

  但更多影迷是对成功的感悟。“萍萍”说,“人类的文化史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科技发展史,或许这帮神奇的‘极客’未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意外的惊喜。一群天才聚在一起,成功好像变得那么简单。”《硅谷传奇》也被列为哈佛商学院要求学生必看的10部经典电影之一。

  真假乔布斯“惺惺相惜” 这是乔布斯最想“灭掉”的电影

  很火的《社交网络》,原型们在看过影片后大多评价不高,焦点人物扎克伯格对这部影片给予了负面评价,称希望这部电影不存在。这部《硅谷传奇》也一样难于幸免,影片中展现的乔布斯是一个偏执的独裁者,他抛弃朋友,恐吓员工,并通过询问应聘者是不是处女的方式嘲弄她们。

  盖茨与乔布斯几乎在所有方面的看法、观点都是对立的,但他们唯独在一个事情上有共识——尽一切可能封杀这部影片。影片首播的第二天,乔布斯给主演怀尔打电话,请他在苹果新品发布会的开幕主题演讲会上扮演自己。在这次活动中,介绍完苹果公司的“iCEO”乔布斯之后,怀尔穿着乔布斯标志性的黑色高领衫和蓝色牛仔裤大步走上了舞台,开始扮演乔布斯的角色,兜售苹果公司的新产品。随后,乔布斯打断了这场表演,他说:“这根本就不是我。你完全演砸了。”之后,他说,他邀请怀尔来,是为了“让他看看真实的我是什么样的——因为他扮演的我比我还要出色”。而且他还大度地评价《硅谷传奇》,“他把我的嗜好和小怪癖都模仿得惟妙惟肖,但是我认为,这部电影还可以拍得更好些。”

  在听到“苹果之父”乔布斯逝世的消息后,在《硅谷传奇》中扮演乔布斯的诺亚怀尔表示了沉痛的哀悼,“在《硅谷传奇》中扮演乔布斯本人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也是我演艺生涯中一定会完成的角色。在电影播出不久,我就荣幸地见到了乔布斯本人,当我第一次见到他时就被他的真诚,和自我解嘲的幽默方式所折服。我们当时就讨论了谁的创新成果将持续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这部乔布斯并未授权拍摄,甚至想“灭”掉的电影,却成为很多人追忆他一生的一个方式。本报记者 唐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