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哲琴喜欢旅游,享受亲近自然的感觉
朱哲琴之前在国际上推广民族音乐,现在她又致力于寻找最纯正的民族音乐,并加以传承
本期嘉宾·朱哲琴(微博) 歌手。英文名Dadawa。祖籍湖南长沙。
主要作品:
《阿姐鼓》(1995年)
《央金玛》(1997年)
《新乐府》(2004年)
《七日谈》(2006年)
主要荣誉:
1990年,获中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亚军。
1997年,获新加坡醉心金曲奖。
2008年,获第七届美国独立音乐大奖。
朱哲琴一直致力于在国际上推广中国的民族音乐。
作为歌手,她的多张专辑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发行,她的演唱会遍及全球多个知名音乐厅。
2003年,凤凰卫视主持人许戈辉问她“国外比国内红”的现象,朱哲琴说,因为在国内,音乐人不仅要做音乐,还要做很多与音乐无关的事,她不愿意。
2009年,一直活跃在国际乐坛的朱哲琴,选择了回归,参加“让世界看见”公益活动,走遍中国五省区寻找纯正的民族音乐和手工艺。今年,她又多了一个角色:“花儿朵朵”评委。
朱哲琴这样解释自己的转变,“不管怎样,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能种一棵树就种一棵树,能种朵花就种朵花”。本报记者沈参 长沙报道
困境与对比
现在的网络可以无偿分享音乐,但问题是吃饭要花钱,看书要花钱,消费时代只有音乐不用钱。其次是音乐本身的问题,亚洲的音乐越来越年轻化,越来越没有深度,在很短的时间通过媒体和其它因素的炒作红起来,而不是靠音乐本身的魅力。
欧美音乐是有价值的,老牌乐队到六七十岁,还在玩音乐,每年花固定的时间巡演,他们能靠音乐养活自己,他们的产业本身有公信力,能够传达这么一种信心:音乐本身是有价值的,音乐不是捆绑在任何东西身上,不会说没有绯闻它就不行了。
新身份 选秀评委
选秀要有专业度,标准应该是唯一的
朱哲琴的最新身份是“花儿朵朵”评委,而且“入戏”很深。今年9月30日晚,“花儿朵朵”全国总决赛第二场踢馆赛,朱哲琴青睐的选手刘艾迪晋级后,她激动得从座位上弹了起来,拼命鼓掌,当时的她,跟台下坐着的很多粉丝没什么两样。比赛结束后,凌晨1点,朱哲琴还在微博上留言,“如果刘艾迪没进10强,那就只能证明这个时代音乐的无能,我就再也不会坐在这个评委席上”!
潇湘晨报:之前对选秀了解么?
朱哲琴:过去没怎么关注,我觉得它以音乐为招牌但没有太多音乐内涵,是媒体和商业的一个工具(笑)。真话!
潇湘晨报:问题在哪里呢?
朱哲琴:对新生代音乐人的过分追捧,把原来专业上的东西覆盖了,很愚蠢。全世界都有选秀,出来的歌手可能是未来的生力军,但不代表他们在没有任何音乐积累的时候,一出来就是有价值的,这是笑话。所以,过去我不想参与,我不愿意在这样一个事情里扮演任何一个工具。
潇湘晨报:为什么这次会来?
朱哲琴:近几年做活动有了一些新感受:选秀才开始,外界还没有很成熟的心态去看待,但它在年轻人的世界里有很大的影响力,怎样把这些负能量转成正能量,我觉得这个是社会应该去思考的一个问题,而不只是批评或者唾弃。其实我是带着疑问来的,先来一场看看(笑)。
潇湘晨报:真正参与进来后的感受如何?
朱哲琴:我很惊讶,现在的年轻人素质很高,能歌善舞,虽然大多只是模仿。在我们那个年代,能够在模仿能力上达到这个程度的很少,我很高兴,有这样一群人,未来歌坛有希望。
潇湘晨报:感觉你在现场很激动?
朱哲琴:对,我感受到的是现在的音乐环境误导了受众,他们看选秀就是穿得炫,长得漂亮,而忘了音乐。为什么激动?是因为所有人对当下的音乐失去了信心。大家都有这一种感觉:音乐好,活不了。刘艾迪就是典型,她唱得好,可能在长相上不够好就不被认可。如果妥协,就表明对时代失去信心,这对人对音乐都有伤害。
潇湘晨报:所以你提出“选秀要有责任感”?
朱哲琴:应该的,选秀要有专业度,多元化很好,但标准应该是唯一的。如果整个行业不能证明有价值的东西能获得人心,那为什么要做?为什么一定要去做那些短暂、自欺欺人的东西?那是在对市场打毒药,打的时候很有吸引力,但对人对整个市场是有害的。
新身份 亲善大使
真正的民艺传承人不是专业出身,他们闲时唱歌
祖籍长沙,生于广州,但朱哲琴的音乐更多地与西部民间联系在一起。她早期的成名专辑《阿姐鼓》、《央金玛》做的是藏族音乐。2009年,她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任命为“中国亲善大使”,发起“让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她带着团队踏遍西藏、贵州、云南、新疆、内蒙古五个省区的村落,辗转找寻各种来自民间的音乐和手工艺。
潇湘晨报:你认为外国人感兴趣的是你的音乐,还是背后的民族文化?
朱哲琴:其实它是一个整体,现在我们看到的全世界最流行的音乐种类,美声唱法是意大利人的民歌,Hip-hop是黑人音乐传来的,都有文化渊源,中国的习惯是只有音乐不见文化。
潇湘晨报:但很多民族音乐歌手是都市人?
朱哲琴:这是过去没有做好,现在很多参加选秀的孩子对自己民族文化、民族音乐的了解,远远不如他们对碧昂斯的了解,因为我们一直都在学习西方,包括音乐学院都是西方的套路,没有人关注自身的民族音乐和文化。
潇湘晨报:这促使你做“让世界看见”活动?
朱哲琴:没错,这是我的一个用意。
潇湘晨报:你希望能够找到最纯粹的民族音乐,但怎么保证它的纯正?
朱哲琴:这是我们考虑的关键,其实中国有很多学院派也在做这个事情,但很失败,因为这些教民乐的老师本身就是半懂不懂,这是音乐教学的问题,他们试图去研究,但没找到精髓,就永远回归不到最本真。所以我们这次避开了当地的文化馆、文工团,而选择深入最原始的民艺发源地,去找村子里年纪最老的人,真正的民艺传承人都不是专业出身,他们闲时唱歌。我们的采样,也尽量保持自然,在他们的天地里录制,而不是把他们带到录音室做人为割裂。
潇湘晨报:很多人担忧,这些珍贵的民族艺术,一旦掺进商业或者都市文明,会受到损坏?
朱哲琴:这也是做民间艺术保护争论最大的问题,很多学者都说原汁原味很重要,我很认同。从样本的珍贵性来说,它真的应该重点保护,甚至做真空保护。但就发展而言,一种文化必须跟时代互动。我希望研究者不要停留在审美层面,而是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最珍贵的精髓留下来,再添加进新的时代内涵。
潇湘晨报:但与都市文明相比,也许这些会很脆弱,需要承担很大风险。
朱哲琴:如果传承它,却又不能跟这个时代互动,本来就很弱势,就很容易被自然淘汰。举个例子,我们尽量让一棵树活久一点,但如果这棵树终究要死,我们就要种新的,把它的种子拿下来,繁衍成新的树。
[大牌印象]
听到感兴趣的话题
她会身子坐直两眼放光
约见朱哲琴,是在她参加选秀比赛后的第二天上午11点。素颜的朱哲琴扎着头发,身穿休闲服,背着阳台坐着。有点暗的房间里,她的声音缓缓响起,和另一位记者谈着那些旅行中的往事,语调舒缓,眼神迷离,安静的房间里流淌着玄幻的气流。
轮到我,刚提到选秀她就抬头笑了,说其实自己还沉浸在前一天晚上的比赛里,脑子有点转不过来。然后,开始语速加快,声音放大,滔滔不绝。
差不多40分钟的对话,她不愿意聊及自己的过往,而更愿意分享她现在的两种身份。无论是选秀评委,还是亲善大使,朱哲琴都觉得自己是在从事一项对中国音乐、中国文化有所创建的事业。
她不喜欢比较,无论是选秀台上的PK,还是中外音乐的对比。她说自己很相信佛教里所说,人来到世上是时间与空间的组合,所以珍惜每时每刻,“就像现在和你交流,我很珍惜,我会全心全意对待你的每一个问题,下一个环节做评委,我就努力做到专业”。
的确,面对我的每个问题,她都有大段的回复,中间我试图打断,三次都失败了。听到感兴趣的问题,她会大声点评:“这个问题非常好。”
看得出,这不是客套,因为伴随着这句话,她的身子突然坐直,两眼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