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10月19日电(记者 成展鹏)19日上午,第二十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在合肥拉开帷幕。北京电影学院资深教授黄式宪在论坛中痛斥中国电影目前存在的“拜金”现象。他认为,在中国电影进入“后百亿时代”后,中国电影产业内在的文化原动力亟待提升。
黄式宪说,当前,中国电影市场日渐兴旺繁荣,2010年首度突破了100亿票房大关,但是,进入“后百亿时代”,却出现了一个前所罕见的“产业综合症”,“吸金”的思维竟代替了人文的自律性以及艺术的创新与智慧,现实主义精神悄然间就被逐出了银幕。
黄宪举例说,2011年占领国产电影票房高端的五部影片则是:《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大笑江湖》、《新少林寺》与《武林外传》。但它们的文化质地都属于平庸、肤浅,患了“贫血症”的作品。
黄式宪分析认为,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让子弹飞》,姜文事实上完成了一次从“用心灵创作电影”跳越到“用手艺制作电影”的转换,也即从艺术家向手艺人身份的转换。在姜文眼里,做“子弹飞”实乃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他面对媒体采访时曾自负而直白地表述说:“其实拍《让子弹飞》特别简单。我曾经说,拍《让子弹飞》容易,别老拿赚钱说事儿,赚钱的片子谁不会拍!”他继又坦白地这样交了个底儿:“《让子弹飞》费的是力,《太阳照常升起》费的是心。”
在市场“狂欢”的背后,GDP作为一种金色诱惑,它与“娱乐性”的无边泛滥互为唱和,随之我们电影市场的生态环境乃因追逐利润的最大化而丧失了对文化的虔敬之心。黄式宪称,在“泛娱乐化”鼓噪的潮水里,文化的自律性竟遭到割裂与肢解。当下的电影市场陷落于一种“自在的存在”而不是“自为的存在”的处境。
黄式宪呼吁,电影人应推进文化“走出去”工程,不断提升中国电影及其产业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主体尊严,为推进当今世界在电影文化与审美上的多边对话与交流,作出我们切实的努力与贡献。
黄式宪认为,电影作为精神文化产品,其精神文化的价值应当是第一位的,电影人必须自觉地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与文化责任,推动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