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人一走,茶就凉。我父亲走了整整十年了,但我们手中的这杯茶还是热的,而且热得烫手。”站在父亲李德伦的雕像下,李鹿平静的声音里饱含着深情。昨天,在新中国交响乐事业奠基人、著名指挥家李德伦逝世十周年纪念日之际,一座表现李德伦挥动指挥棒的半身雕像在北京音乐厅(微博)揭幕。当晚,“中央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微博)建团55周年系列音乐会——纪念李德伦大师逝世10周年专场音乐会”也在北京音乐厅上演,三位曾经得到李德伦指点的著名指挥徐东晓、谭利华和李心草(微博),分别指挥了李德伦生前最喜爱的古典交响乐经典作品。
“我父亲生前说过一句话,他说‘我这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就是在中国普及交响乐’。就拿我们脚下这个地方来说,这里当年是个电影院,文化部想把其变成剧场,我父亲用他的智慧说服了领导,把这里建成了中国第一座音乐厅。”李德伦的长女李鹿说:“记得十年前,2001年3月25日,在一台音乐会上,我受他的委托给观众朗读了他写的一封信。信中说:‘普及交响乐,不是为了音乐本身,而是为了人类精神境界的升华。做这件事,只靠少数人不行,要靠所有的人大家一起来做,所有的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大家都来做,才能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十年过去了,普及交响乐的脚步没有停,打开音乐之门的脚步没有停,高雅艺术进校园的脚步没有停。”
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对此感触最深,他说道:“今年是李德伦先生逝世十周年,也是乐团建团55周年。面对李德伦的雕像,一幕幕难忘场景浮现眼前:在铁人王进喜时代,李德伦率领乐团在大庆油田的冰天雪地里演出,和工人一起住干打垒的房子,吃带冰碴的窝窝头;在哈尔滨重型机械厂的车间里,他带领乐团为刚刚走下生产线的工友们演出;在北京东坝乡的田间地头,为手上沾满泥土的农民演出;在广州军区某部,为几千名保家卫国的战士们演出;在福建万人广场上,为人山人海的群众演出。更忘不了,李德伦等老艺术家创造了乐团历史上无数个辉煌,开创了中国乐团第一次访问欧洲的历史纪录——历时92天,在39个城市演出了43场音乐会,轰动整个欧洲。”
中国交响乐团首席常任指挥李心草,回忆起学生时代就曾把李德伦作为崇拜对象,以及日后曾经跟随李德伦一起从事交响乐普及演出的难忘经历。去年12月,李心草接过李德伦夫人李珏亲手传授给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的李德伦的指挥棒,当时他表示:“从李德伦老师手中‘接棒’,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完成他所未竟的事业。”
揭幕仪式后的音乐会上,徐东晓、谭利华、李心草三位指挥家相继登台指挥了几首李德伦大师生前曾经指挥过和最喜爱的古典音乐经典作品。比如,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四乐章,是大师生前在为大众普及交响乐的活动中经常演出的作品;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不仅是李德伦最喜爱和最拿手的曲目,也是1977年3月26日由大师指挥中央乐团率先公演的世界经典交响乐作品,结束了国内10年不能演出外国交响乐作品的历史。
昨晚的李心草,不看乐谱指挥《命运》,谢幕时不断拭泪。观众向他献上鲜花,他抱着鲜花跳下舞台,把花献给了台下年逾九旬的李德伦夫人李珏,并和老人家长时间地紧紧拥抱。全场掌声雷动,久久不能平息。
本报记者 王润 卜大炜摄
记者手记 大师还在
《命运》曲终,李心草转身向观众致谢时已泪流满面。他抱着鲜花跑上观众席,和李德伦的夫人李珏紧紧拥抱。相差半个世纪的年龄,天才与勤奋的李心草让我们看到:大师还在。
大师的确还在。想起当年在大学校园,李德伦和中央乐团的宁德厚等艺术家给学生们讲交响乐,讲《命运》。十几个求知若渴的学生挤在和平里中央乐团大师的家中听交响乐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命运》就是在那个时候叩门的,《命运》的影响也伴随了一生。就是在那几年,李德伦的“普及交响乐讲座”每年有50次。
后来,李德伦在办讲座时就带着李心草,大师讲,小草指挥。如今接过了大师指挥棒的李心草还不到40岁,但听过他讲座的一拨孩子也已经长大了。李心草的眼泪是为了离开十年的大师流的,也是为了交响乐的未来流的。
就在昨天的演出现场,年逾八十的著名歌唱家胡松华告诉记者:再过两天就要再次踏上“长歌万里行”的采风之路了,中国的民歌要继承下来流传下去。这些国宝级的艺术家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他们的作品,更是一代代传承下去的艺术财富。
所以,不管再过多少年,只要音乐在,大师就在。本报记者 王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