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唱片之死”命运之路:曾令全球“颤栗”

2011/10/23 23:37:24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2005年以来全球实体唱片销量宋柯  中国内地,唱片销量连年下滑,到今年,已经比2005年减少了96%。肖伟认为,虽然整个唱片业在衰退,但音像店不会消亡,CD唱片也还会存在,唱片会从以前的普通消费品变成收藏品。

唱片之死

唱片之死

迈克尔杰克逊《颤栗》

迈克尔杰克逊《颤栗》

2005年以来全球实体唱片销量

2005年以来全球实体唱片销量

宋柯

宋柯

  “情非得已” 操盘手度势转型

  摸着书架上一排未开封的唱片,宋柯轻轻叹了口气。“不签歌手”、“唱片已死”……内地最大的唱片公司太合麦田掌门人宋柯今年以来的一系列言论,引起业内外强烈关注及各种猜测,同时被很多人误读为“音乐已死”。

  近日,宋柯接受了《》专访,回应外界诸多猜测,并解读太合麦田在音乐界的生存之道。

  唱片业衰败,导致歌手出唱片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仅仅作为自己开演唱会或者商演的名片。 而宋柯之所以有底气喊出放弃唱片业务,是因为其公司近年来在无线音乐和创新产品领域的良好发展——足够赚得盆满钵满。

  现状

  销量逐年下滑

  唱片确实“死了”

  对于目前唱片业现状,宋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欧美唱片有史以来最佳销量前20名中,第1名是迈克尔·杰克逊的《颤栗》6000万张,第20名都是3000万张起,2005年以后就再也没有唱片进入这个排行榜。

  面对2005年至今90%的衰退,并且还在继续以每年百分之十几的速度下降,不得不承认,唱片的确死了。

  《》(以下简称FW):目前唱片业是怎样的一个状况?

  宋柯:其实唱片大部分时间应该算是粉丝产品,跟粉丝电影差不多,我这次去香港买了3000多块的唱片,我自己清楚这三十张估计能拆封的都不超过五张,就是收藏,往那一搁心里踏实。

  FW:唱片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宋柯:我不太好说这话,太得罪人,之前的言论已经遭致很多同行的抨击。

  唱片确实不行了。欧美唱片有史以来最佳销量前20名,2005年以后的就没进过这个排行榜,因为第20名也是单片销量3000万张。第一名是迈克尔·杰克逊的《颤栗》——6000万张,这个数现在绝没有了。现在全世界单片能到两三百万张的,就很了不起了,几乎没有过五百万张的。

  这是什么差别?百分之九十的衰退,唱片销量每年以百分之十几的速度在下降,你说唱片没死么?我觉得死了。

  FW:但是唱片还是有人听的,你不是也在买唱片?

  宋柯:对,唱片这个产品你说有没有人听?确实有人听。龚琳娜如果出实体专辑,我相信肯定有不少人买。但唱片确实不是主流的消费方式,我聊的是主流消费方式,不能拿俩个案说唱片没死,那黑胶还在呢。有人说黑胶这产品依然有生命力,我打死也不信,全球能生产黑胶的公司现在一个手都能数过来,当年几千家生产商,现在连盗版都没了。

  FW:大牌歌手的唱片销量还行吧?

  宋柯:周杰伦这么能卖的不也拍电影去了?有才华的人怎么不会往更好的领域发展呢?如果唱片好我相信他们没那么大精神头去弄电影。王力宏也是,小柯早就去弄影视音乐了,张亚东、高晓松也在拍电影,这很正常。

  唱片已成“非主流” 出专辑就似印名片

  现在一张唱片并不能为一个歌手带来多少直接收益,但是会间接地让歌手有资格去接受商演、个唱、代言。如果没有作品,就像没有身份一样,和草根没有区别。

  所以尽管宋柯认为“唱片已死”,但他并不否认歌手出唱片会为其带来其他价值。

  FW:现在唱片对于歌手来说,是不是只是宣传手段?

  宋柯:歌手在很多时候觉得专辑是一个名片,没专辑不行。音乐变成了艺人综合能力的一个展示,有了这个才能去商演、演出、个唱和代言,这已经是惯性思维。

  FW:你们公司目前唯一还有合约在身的就是偶像男团MIC了,他们还会出唱片?

  宋柯:前一阵他们还特别认真地对我说,想发专辑,不想发EP。我说发吧,成本上没差多少钱,如果他们和粉丝们拿到专辑觉得心满意足,干吗不做?

  但我还是坚定地认为,唱片绝对不是主流消费方式。我现在看演唱会或视频节目已经不看DVD的了,因为网上各种高清格式的都有。整个音乐产品我认为就是要更新换代。

  FW: MIC上张EP成绩怎么样?

  宋柯:上张EP收入很少,他们主要还是靠代言和演出,代言还不错,上升很快。

  宋柯档案

  太合麦田创始人,先后推出了叶蓓、老狼、朴树等歌手,被媒体和业界人士尊为内地唱片工业的顶尖操盘手。

  供图/IC

  希望

  音乐活得“好好的” 告别唱片不必悲伤

  宋柯放出“不再签歌手”、“唱片已死”的言论后,很多人就误解为“流行音乐行业已死”。

  宋柯对这个说法很委屈。他一再强调,音乐永远不死,只是唱片这一形式的音乐产品死了而已,并且也不用为此纠结和伤感,因为这一段的终结必然意味着下一段的开始。

  FW:唱片“死了”,但不是说音乐不行了对吗?

  宋柯:很多人误读,老宋说这个行业死了——我可没说。音乐本身没问题,音乐也死不了,大家一定要听音乐的,我是说唱片这个形式的产品死了。

  很多人在网上悲伤地说,我们还写不写歌?这个完全是两码事,只不过你写完、录完歌,怎么去经营的问题,不是说这个行业死了。

  大家都有活得很好的办法,音乐肯定没衰退。你看演唱会多火爆,真有好东西的歌手开演唱会还是很赚钱,说明音乐本身消费市场不差,差的是唱片这个产品和新模式的出现。还有,这种新模式能不能让资金回到内容制造商那里。

  FW:虽然卖不动唱片,但其实音乐人们过得都好着呢对吗?

  宋柯:因为音乐活得挺好,除了版税越来越少、唱片越卖越少,所有音乐周边的收入越来越高。写词作曲的、录音师、制作人、乐手……他们的身价一点也不低。艺人的出场费都在涨,现场演出的票价也在涨,这些人的生活一点也没问题,他们并不苦,火着呢。有什么哭穷的?如果一个音乐公司的主要收入在唱片,那才真得哭。

  我们公司现在专玩数字音乐,数字音乐怎么会惨?一年好几千万收入。跟其他行业比我们算小公司,但我们过得挺好。

  FW:你经历过唱片业的黄金期,如今也经历着唱片衰败期,有没有感伤?

  宋柯:一点都不悲伤。第一,我进这行时唱片已经在走下坡路;第二,在中国,盗版唱片占了百分之九十。如果我生在国外,我肯定悲伤。我们也做过几张销售冠军的碟,这要在欧美,我们不得买飞机去?美国那几个能做出那种唱片的公司不都发了?所以我不悲伤,死就死了,我本来又没享受过什么东西。

  当年卡带没的时候为什么不悲伤?就是因为有更好的产品——CD出来,更容易储存,没人悲伤。现在也是一样道理,有新产品比CD更先进,没人会哭。我愿意买新的,每次技术进步给音乐工业带来的是好事,绝不是坏事,大家没必要悲伤。

  规划

  彻底转型 谋求创新

  如今的太合麦田不再签歌手,更不再出唱片。宋柯为他们的未来制定了两大方向:版权管理和产品创新。尽管他自己也不确定新产品能否成功, 但可以肯定的是,昔日的唱片业巨头已经彻底转型。

  FW:现在太合麦田到底在做什么?

  宋柯:既然音乐有这么大的市场能量,就需要有一种或者几种非常好的新产品,让消费者愿意从互联网上买,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这几年我们积累了很强悍的数字团队,技术在同行里算有点优势,干脆用在产品创新上。现在数字音乐团队正在花精力研发新的互联网音乐产品。

  FW:还能有什么样的新产品出现?

  宋柯:这个产品虽然有雏形了,但是没法说,万一没成怪丢人的,还得保密。

  只能说一点,太合麦田未来肯定不是各个音乐公司的竞争对手,而是合作者。我们已经不做艺人,不做经纪,不做音乐制作,慢慢变成各公司合作方。

  FW:消费者会接受吗?

  宋柯:都是潜移默化的。其实音乐本身消费门槛不低,彩铃、月功能费、下载费不便宜,演唱会票更贵了,至少60块钱起。

  我们研究的这个新产品是基于互联网上一个比较方便吸引人的东西,大家愿意每月留出零花钱十块八块享受一下的玩意儿。

  本版文/记者 寿鹏寰

  实习生 苏良

  “难以抗拒” 海外厂牌谋新生

  近日,索尼唱片旗下RCA厂牌将几家子厂牌关闭,旗下布兰妮、贾斯汀·汀伯莱克等大牌歌手都将转会到RCA。 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RCA这么做似乎合情合理,子厂牌Jive运营总监蒂姆·柯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产业严重缩水,他们无法完成和以前一样的业绩。这次关闭三家唱片公司就是为了将所有资源都集中到RCA上,这样会更有利于生存。

  那么对于RCA而言,又会如何应对每况愈下的实体唱片市场呢?本报记者连线了该厂牌的运营总监皮特·埃奇。

  海外连线

  唱片产业环境改变

  为生存关闭子厂牌

  《》 (以下简称FW):是什么原因让你们做出关闭子厂牌的决定?

  皮特·埃奇:现实就是如此,实体唱片最终还是要被数字音乐取代。数字音乐有它的优势,人们可以更加方便、舒适地去购买音乐,然后更有效地管理他们的音乐。尽管音乐产业的收入不再像10年前那么好了,但是有趣的是,它的覆盖面却变大了。

  FW:很多人认为唱片产业正在缩水,RCA是如何应对的?

  皮特·埃奇:的确,这个产业是在缩水,每个公司都在裁员,而且歌手的数量也在流失,但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去挣钱。相较而言,我们仍然还是一个高效的机器,我们将子厂牌关闭就是为了翻新RCA。产业环境发生改变,现在我们实际讨论的已经不是一家唱片公司,而是一家音乐公司。

  FW:RCA旗下都有不少当红歌手,真的有关闭的需要么?

  皮特·埃奇:为了翻新RCA,我们不得不让老的厂牌退休。虽然我们把厂牌关闭了,但是这些厂牌的歌手还在,这是最大的价值。

  重心转向巡演 专辑更像是纪念品

  FW:公司旗下有这么多的当红歌手,但是专辑的销量并不理想。那么对于RCA来说,当红歌手的意义在哪?

  皮特·埃奇:我很庆幸我们有一堆超级巨星,尤其是摇滚乐,像戴夫·格罗尔、喷火战机乐队等等,再加上Jive那边的宽限三天乐队等等真的不少。我们投资了很多在摇滚乐上。我们认为摇滚乐队在巡回演唱会、商演上仍然是有利可图的。

  FW:演唱会现在比唱片更赚钱?

  皮特·埃奇:这是显而易见的。以前演唱会只是为了贩卖专辑而采用的一种宣传方式,专辑的收入才是最主要的。但是现在演唱会的盈利要远远超过专辑,也是不少唱片公司的收入来源之一,而专辑更像是一种纪念品了。

  FW:也就是说,你们不再局限于唱片产业,而是多元化发展?

  皮特·埃奇:嗯,我们将活跃于音乐产业的多个方面。我们将会和索尼/ATV合作同步发行,我们将会发掘艺人更多的价值。可能我们还不能像华纳音乐那样做到360度全方位发展,但是我们试图向那方面转变。原本的唱片厂牌必须进行转型。虽然有很多人认为艺人自己也可以做,但是音乐公司仍将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将通过所有的平台进行宣传和营销,而不再局限于以前的那些。但我们仍然将为新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数字实体兼顾 根据艺人情况定策略

  FW:对于数字音乐你怎么看?之前你也说过,数字音乐将取代传统唱片。

  皮特·埃奇:我们的业务中有55%的数字音乐和45%的实体唱片,两者我们都有所兼顾。像莱昂国王,他们通常能够卖出更多的专辑,但是单曲的销量却并不高;但也有斗牛犬乐队这样的,他们能卖出很多的单曲,但是专辑的销量却差强人意;还有像Ke$ha,两者卖得都不错。

  我们通常会根据我们的艺人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发行策略,每个艺人都有不同的市场定位,不能以偏概全。如果我们的艺人只有单曲销量很好或是只是专辑卖得不错,我们都很高兴。当然如果两者能兼顾是最好的。

  产业环境在变化,我们只能寻找那些能够赚钱的地方。这也是令人振奋的,变化总是能够提供机会,虽然这里也有痛苦。

  歌手出路

  电台司令自立门户

  率先发展线上音乐

  去年7月,英国著名乐队电台司令(Radiohead)主唱托姆·约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只是几个月的时间,而不是几年,音乐产业的公司就将全部关闭。不要把自己拴在这些正在下沉的船上,相信我,他们将要沉没。”

  约克倒是用实际行动做了表率。电台司令乐队早在2007年便选择与有着“一锤子买卖做十年”的老东家百代唱片分道扬镳,十年的合作就此结束,然后自己掏腰包做了第7张专辑《In Rainbow》。

  让人惊讶的是,他们把专辑放在乐队的主页上供人下载,而且价钱由下载的乐迷定,也可以不给,总之爱给不给。当时约克在接受采访时说:“能够和见鬼的正在堕落的音乐产业模式说滚蛋,我们感觉不错。”

  这张专辑虽然很快充斥网络,但歌迷知道销售的款项可以直接给到自己的偶像,大家还是纷纷解囊,甚至平均出价达到了4.5英镑。虽然比线上音乐商店一般专辑的售价稍低,但还是有一个让人非常惊喜的结果。

  今年,电台司令乐队发行了第8张专辑,他们对发行策略又进行了调整。2月19日电子版上线,5月9日则发行实体唱片。不过不是一般的实体唱片,更像是一份纪念品,其中包含了2张包装精美的10寸黑胶唱片和一张CD,但是价格与普通唱片无异,仅要30英镑。

  ●歌手独立经

  不少外媒认为,电台司令乐队此次的做法值得自立门户的歌手借鉴。英国知名产经网站memeburn专栏评论员凯瑟琳·莫里就专为“自立门户”的歌手们总结出了三条经验:

  1.当不在任何唱片公司时,线上音乐价格可以更便宜。

  2.价格便宜,乐迷可能会购买更高码流的较好音质的音乐。

  3.实体唱片的购买者更多的是收藏者和超级粉丝,这些人会愿意为那些官方的纪念品花钱。

  电台司令乐队并不是脱离唱片公司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个。2007年,麦当娜离开华纳唱片,转投全球最大现场演出公司LiveNation的怀抱,而另一英国著名乐队绿洲乐队(Oasis)也将他们的新单曲做成了免费下载。

  危机四起

  亏损40亿美元

  百代换名重组

  今年2月,花旗银行以100%股权接手了百代。不到半年,原本打算分拆上市的花旗没了耐心,百代被整体出售。

  已经百年的百代唱片亏损高达40亿美元,2007年第一次将自己卖给了英国私募基金泰丰资本,几经换手重组,最终还是没能保住名字。

  负债20亿美元

  华纳音乐被收购

  上周,世界第三大唱片集团华纳音乐也终于把自己整个卖掉了。俄罗斯裔美国富翁伦恩· 布拉瓦尼克拥有的通道实业集团以13亿美元的价格将华纳收购。

  不过据国外媒体报道,真正的成交价远不止13亿美元,因为华纳光是债务已达20亿美元。

  本版文/记者 张婷婷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