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娱令”后新闻节目综艺化 嘉宾争得面红耳赤

2011/10/29 12:05:28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就一个焦点新闻事件,几个嘉宾争论得面红耳赤,连线的网友给出一些麻辣评论,主持人则在中间当起了“和事佬”……这不是综艺节目,而是新闻评论节目。云南卫视(微博)2010年主推的一档大型新闻辩论节目《民生大议》也很有意思。

新闻节目渐渐趋向综艺化

新闻节目渐渐趋向综艺化

  就一个焦点新闻事件,几个嘉宾争论得面红耳赤,连线的网友给出一些麻辣评论,主持人则在中间当起了“和事佬”……这不是综艺节目,而是新闻评论节目。

  尽管广电总局昨天澄清“限娱令”提法不准确,但在综艺节目严格规范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新闻节目特别是一些新闻时评节目,变得更“有趣”。嘉宾的激辩、后援团助阵、网友连线点评……新闻节目综艺化究竟是泛娱乐化,还是错位竞争。专家和网友给出不同的意见,但有一位观众的话引起很多共鸣,“谁说新闻一定要板着脸?”

  新闻评论成脱口秀

  新闻节目更通俗电视人找到新定位

  目前各大卫视都有不少以时事新闻为话题的新闻时评节目。每天中午播出的辽宁卫视的《说天下》其节目定位就是放大新闻当中的娱乐元素。主持人的语言风格被不少网友调侃,非常活泼,更像一种脱口秀。此外,该节目还通过很多引人眼球的新闻小品,把新闻事件还原在观众面前。

  云南卫视(微博)2010年主推的一档大型新闻辩论节目《民生大议》也很有意思。节目的主打就是抗辩,具体什么叫抗辩,看过节目就知道。节目由倪萍(微博)主持,每期选一个以民生权益为主体内容的焦点话题,比如节目第一期就聚焦房价问题。但值得一提的是,节目的形式类似嘉宾的辩论会,场上嘉宾有12人,场下还有100名观众观战。现场还搭建社会互动平台,形成“大民生”节目势态,以“提议案+辩论+聆议+投票”的方式,让网友也能参加节目。

  相似的有东方卫视(微博)的《东方直播室》。从话题选择到节目形式,这个新闻节目都力图轻松呈现。1个主持人、4个嘉宾,与现场焦点人物对话,经常是笑点频出。骆新(微博)的主持淡定但不乏幽默,而现场嘉宾也会请到不少明星。比如,聚焦李阳家暴的那期节目,金星(微博)做嘉宾就对李阳抛出“不是男人”等毒舌观点。网友的点评和嘉宾的观点也经常逗的观众前俯后仰。

  江苏卫视的节目《人间》作为中国第一个事件类栏目,讲述的是正在发生的进行时事件。但节目更像一个悬念剧,每次节目中都有戏剧冲突,不少嘉宾总是煽情抹泪,为此,难免有观众调侃太苦情,好比琼瑶的苦情剧。

  新闻节目更通俗

  有网友认为,如今的新闻节目变得更综艺化。比如新闻事件焦点人物好比选秀节目的选手,每期请来的嘉宾就好像是选秀节目中的评委,只不过他们对事件人物点评的标准不是表演才能,而是一种价值观和世界观。

  事实上,在广电总局规范娱乐节目后,这对新闻节目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时机。而记者也发现,不少即将出生的新闻节目都强调轻松。比如新闻综合频道即将推出一档暂定名为《海上夜谈》的新闻时评节目。该节目由海滨和海波兄弟主持。从录制的样片看,记者发现,该节目聚焦的话题多为一些焦点民生问题,比如油价、环保等,但两位主持似乎有自己的风格设定。

  哥哥海滨比较严肃,一身西装,通常从新闻角度对新闻做正面论述,弟弟海波则穿着相对随意,套个马夹,而且更多一些麻辣点评,比如聚焦环保,有人觉得,应该开发其他能源,但海波提出观点是关键要打破垄断,“不然我们会发现突然出现一个中石化电池公司”逗得台下爆笑。

  电视人找到新定位

  对于新闻节目综艺化,电视人其实也有自己的说法。海滨、海波兄弟的这档《海上夜谈》宣传样片在日前的SMG2012节目资源推介会上曝光后,就引起了不少客户的注意。这对兄弟接受记者采访,给记者也直言,这个节目最大的特色就是侃新闻,比如节目中特别强调互动,在直播过程中,观众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博、聊天室和主持人、嘉宾以及新闻当事人一起分析热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对于节目过于活动和轻松是不是不够严肃,海波强调,其实不同的新闻节目会有不同的风格也是根据播出的时间和观众所做的调整,“比如,我们节目播出的时间是周一至周五晚的10点半至11点半,我们想这个时候的观众已经是忙了一整天回到家,差不多已经躺在床上了。你让他看一个人穿着正式,端坐在那读新闻,真的没什么必要。所以我们设定的就是观众可以躺在床上看的新闻评论节目,所以从话题到对话,我们追求的是一种让观众轻松的心态”。

  海波也强调,不同时间,新闻节目出现不同的风格很正常,所以自己主持的这档节目强调的是轻松,“所以我们也不是在节目中非要出现什么激烈的争论或辩论,我们是希望能够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路和观点给观众”。“谁说新闻一定要板着脸来读?新闻本来就有不同的形式”,曾经获得过金话筒的海波如此反问记者。

  传媒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著名教授童清艳认为,新闻节目综艺化的思路有创造性,“新闻节目有很多形式,如果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做一些娱乐化的尝试也未尝不可。这种轻松化的说新闻方式,可能反而更容易让人接受。”但她也提醒,在娱乐的同时,新闻的真善美不能丢,“新闻虽然是客观的事实,但评论节目是有观点的,这种观点应该是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而避免挖掘低级趣味。”

  在娱乐节目受限后,童教授认为给新闻节目提出了更大的考验,因为不可能都是单一的新闻播报,比如不同的时间段,对不同的观众,新闻形式肯定也要有些改变。她更透露,其实还可以有更多改变,比如内容编排,舞台的设置,到音乐的背景,都可以轻松一些。

  社会学家

  对于新闻节目综合化的趋势,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认为,一些新闻节目做得轻松化一些完全正常,“对于非政治性话题,用娱乐化的方式诸如相声、幽默的言辞进行表达,无可后非,观众也喜闻乐见。”但他也提醒,新闻节目毕竟是新闻节目,新闻可以轻松通俗,但要避免断章取义。

  心理学家

  他觉得断章取义是此类评论节目可能会遇到的最多的问题,“挑选出最酷的话语、具有挑逗性的话语进行播放,节目中则诱导节目嘉宾发表言辞激烈的言语,以博得眼球。这种故意扭曲话题,用夸张以及极端的方式,可能造成观众不冷静、焦虑的情绪。”

  上海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林紫认为,观众喜欢看这类较通俗的新闻节目原因在于,他们把观看这类节目作为宣泄自我情绪的一种方式,节目中嘉宾的言论可能正和他们不谋而合,正好符合他们心中某种诉求,但她也指出,若作为短期宣泄平台可以理解的,但若长期观看,节目中偏激的语言可能会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可能也会激发出一些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