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熹
由孙周执导,奥斯卡最佳摄影得主鲍德熹掌镜,李冰冰(微博)、孙红雷、段奕宏(微博)主演的电影《我愿意》一直在京紧锣密鼓拍摄。又临近奥斯卡,中国电影人冲奥梦想再成话题。《卧虎藏龙》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后,中国掀起一股“冲奥”潮,每年选送哪部影片去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成为华语影坛的一件大事。正在北京拍戏的鲍德熹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对中国电影冲奥,鲍德熹直言,华语影坛继《卧虎藏龙》以来,十年“冲奥”走的是一条艰辛路,他摇头说:“奥斯卡奖并不像奥运比赛,只要努力够优秀就会得到相应名次。有些东西不是随便‘冲’的,电影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谈电影:“剩女+时尚”组合很新鲜
近年,各大卫视相继推出相亲节目,引发颇高关注。《我愿意》题材的社会意义以及潜在的商业效应,也吸引了鲍德熹的加盟。在观众眼里,鲍德熹似乎总与古装片画等号,但他否认自己对拍摄时装片不在行:“《我愿意》讲的是剩女的故事,故事挺吸引我的,现在的中国影坛比较少有这样的作品。古装片我已经拍了很多,时装片少点,‘剩女+时尚’这样的组合让我觉得很新鲜。”
作为时尚片,鲍德熹表示《我愿意》整个画面基调很鲜,整个拍摄都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由于剧情的不同,风格也会一直在变化,但是具体变成什么样的色调,那要看我们的剧本在不同的场子里的需要。”与古装片不同,《我愿意》表现的是当下时代的精神,因此鲍德熹将较多的使用跳跃的镜头表现《我愿意》的时尚。被问及如何表现《我愿意》的时尚色彩,鲍德熹说,“我不会经常去打色彩的灯光,我不会让很多色彩都统一化,其实最关键的是整体的基调,你在拍摄的时候整场戏出来是不同的调子,你就会看到原来它有不同的思考部分,当然我们现在的样片当中不一定能反映最终的效果,但是我会跟后期紧密的联络,我们最终的结果将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
谈事业:电影是终身伴侣
征战影坛多年,鲍德熹获奖无数,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对荣誉他看得很淡,“很高兴有人把我的名字命名为小行星,是对我的大鼓励。对我而言,每个奖项都是个鼓励,但不是负担,因为我觉得每一个电影都是一个新的开始,你的最好只是在你刚刚拍完的一部电影,所以我们永远都要提高这个意识,永远都要做到自己力所能及。这也是我自己的座右铭。”
从影30多年,鲍德熹表示自己最大的变化是“头发很快没了,胡子很快白了,很快老了”。已届花甲的鲍德熹依旧坚守在电影行业,乐此不疲,不断创作、不断挑战,“电影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生命,如果不拍电影我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虽然头发光了、胡子白了,但我的精力还很旺盛,所以我觉得我还可以拍十年,精神地拍十年。”对于60岁后考虑找老伴的传言,鲍德熹笑言那只是误传,并一再强调“电影就是我的老伴,我的终身伴侣”。
谈脾气:经常会生气
对待每一场戏都特别用心,鲍德熹自认是个认真甚至较真的摄影师,压力大的时候也会“耍”点小脾气,也因此得了个“骂人鲍”的称呼。“在固定的时间里把该拍的东西拍完,我在这方面会比较急。像是一个大统筹,很希望各部门都能好好配合完成进度,所以有时候会发些脾气,但我发的脾气绝对不是针对某个人。”
不少大牌摄影师纷纷转型当导演,鲍德熹也是其中一个。但作为金牌摄影师,他会很清楚自己的位置不是导演,“孙周导演是《我愿意》整个电影的中心,他把镜头都分好,我就做好一个消化、执行的过程。这个过程未必会百分之百按他的分镜来进行,但从总的理论上来讲,他认可哪个方向,我就按照他的意思来做。”
谈奥斯卡:拿奖需天时地利人和
2001年凭借《卧虎藏龙》,鲍德熹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殊荣。谈及获奖,鲍德熹坦言当时心情很激动,“有点意外,但不是完全意外,因为到底自己还是有一定信心,美国的媒体当时的报道说它是两部至高无上的电影之一。获奖这件事是真的可遇而不可求,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作为曾经的奥斯卡得主,鲍德熹并不认可中国媒体提出的 “冲奥”概念,“有些东不是随便‘冲’的,对于‘冲奥’这个词,我个人很不以为然,我们不该用这样的词。如果一个电影拍得好,能打动观众,特别是美国观众的心,那你就有了好电影的基础。”
显然,获奥斯卡奖并不像奥运比赛,只要努力够优秀就会得到相应名次,“好电影很可能会碰到更多的好电影,所以在某一年当中要能够出类拔萃、令人瞩目,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样缺一样都不行。”
作为过来人,鲍德熹很高兴自己有幸获得奥斯卡的认可,谈及中国电影角逐奥斯卡需要具备怎样的实力,鲍德熹一再强调,“奥斯卡奖项可遇而不可求,但有一点,只要我们中国的电影人能够拍一部电影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那这个电影就有它的希望和机会。” 本报记者 陈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