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物娱乐讯 10月25日,青年演员尚于博在北京跳楼自杀身亡,年仅28岁。他的生前师长、好友孙立石、于方园、张默纷纷撰文悼念。女物娱乐特转载表达对他的悼念:
有一种勇敢我们很陌生
尚于博是我的晚辈,因为我与他父亲算是至交兄弟。从他上中央戏剧学院,到毕业后走入演艺圈,到成为演艺界颇有名气的青年明星,我可以说是看着他成长起来的。
年仅28岁的于博突然走了。他飞向了天堂,飞向了他心中最神往的美丽地方……他走得那么突然,走得那么安静,走得那么清醒,走得那么洒脱。但对于我来说,于博的离去使我感到五雷轰顶、震惊万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能接受于博已然离去这一事实。
在我的心目中,于博是那么朝气蓬勃、优雅帅气,他是那么聪慧知性、厚道善良。“生活太美好!”这是于博发表在博客上的签名。
在我的记忆里,似乎从来都没有见过于博愤怒的表情,从没听过他责怪他人的只言片语,更不曾听过他爆粗口。于博的善良厚道不仅体现在对待同学朋友的大方宽厚上,更多的表现在他对社会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注,以及对弱势群体力所能及的关爱上。近年来,于博坚持将自己的部分片酬捐赠给重庆电影节(?),以期为推进中国电影事业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就在于博去世前不久,当他偶然听说甘肃偏远地区(?)的一个贫困家庭因为缺钱而不能治病的消息,他不仅亲自到邮局寄去了寒衣,还寄去了数千元现金,令对方感激不尽……
在我的记忆里,于博是一个非常追求完美的好孩子。这种近乎严苛的人生价值观,使得他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他唯恐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不快乐,唯恐自己的表演艺术不够精准,因此非常注意内外兼修。每承接一个艺术角色,他不仅会认真的研读剧本,还要延伸阅读许多相关历史文学作品,以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他入戏很深,以至于常常会因为某一个角色扮演的细节瑕疵而纠结、内疚;他重情重义,以至于会因为档期或其他原因而错失某个角色而懊悔……
而生活总是那么地乖张,命运也时常弄人。紧张的演艺生涯和太过严苛的内省与自律,使于博患上了抑郁症。但是,他不愿将自己的病痛告诉他人。这个善良而内敛的孩子最不想让父母为他担心为他不快乐。他以为,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度过这个关口。
其实,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都会有一些难以跨跃的关口和度日如年的时刻。于博的抑郁症就是他的人生关口。他的心理医生说,“近三年来他饱受抑郁症的困扰,最终选择了放下一切去摆脱病痛的折磨。他已经尽力走到了最后一步……”
在一般人看来,自杀通常是软弱的表现,是一种利己主义的自私行为。而在我看来,于博的离去并非看破红尘,也非对生活感到悲观绝望。从他貌似极端的自杀行为中,我看到的恰恰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最深重的爱,他的选择彰显出一种非常高贵的利他主义精神品质。于博的自杀不是怯懦,不是逃避,不是悲观,而是一种坚强,一种勇敢,一种不易被常人理解的勇敢!
勇敢是一种姿态,勇敢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以为,于博的勇敢是一种信念的勇敢。所谓信念的勇敢,是指在某种强大的信念支撑下表现出自信的勇敢。在于博的骨子里,因为独特的价值观,凡事他总是首先想着他人的感受,他不想因为自己的抑郁症而连累他人,他尤其不想让自己的痛苦给父母带来不快乐,于是,在他辉煌的演艺幕布已经掀开之时,于博选择了安静地离开。
100多年前,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在他的轰动世界的巨著《自杀论》中分析了种种自杀现象的社会原因,其中就有一类人属于“利他型”的自杀。这类人总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勇敢自杀,因为这类人把亲人、朋友、以及所生活的周边群体看得很重很重,唯恐让他人为他而忧伤于是选择自杀……也许,于博的选择正是建立在这种强大的利他主义和唯美主义的信念之下。
尽管我尊重于博这种勇敢的选择,也力图去理解这种勇敢,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要说:
于博,你昨天的微笑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的欢笑和美好,你今天的离去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哀伤和思念,但愿你的明天——你的在天之灵永永远远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