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印象
斯皮尔伯格总是迷恋未知的X因素;彼得·杰克逊总有一种迷人的冷幽默感。这两位好莱坞顶级导演的想象力,加上最新的“表演捕捉+CG动画”拍摄技术,再加上一部风靡全球的漫画,这些糅合在一起,它的名字叫“丁丁”!从今日凌晨开始,《丁丁历险记:独角兽号的秘密》在全国正式上映。依靠导演斯皮尔伯格与制片人彼得·杰克逊的名声与创作力,这次,丁丁的冒险会成功吗? 本报记者李芳明
长沙报道
编译/本报记者
王淑娟 龚义群
斯皮尔伯格和彼得·杰克逊第一次见面,是在2003年奥斯卡——在十亿观众面前,斯皮尔伯格将奖杯递给了彼得·杰克逊,那一年,彼得·杰克逊的《指环王3:王者无敌》横扫了11个奖项。在斯皮尔伯格的印象中,彼得是一个“非常懒散”的人,“他就像一个大学教授,在早上上班前从不对着镜子整理衣着的那种。他可能会忘记撕掉衣服上的标签,甚至可能连鞋子都忘记穿。但有一种迷人的冷幽默感,而我总是把这种感觉弄得乱七八糟。”
斯皮尔伯格的梦想
1983年以来,他就想拍“丁丁”
从1983年起,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就想拍“丁丁”,那时他还在安培林娱乐公司,是“丁丁”的忠实粉丝。“这是我在(拍完)《ET》后最大的兴趣,我甚至无法解释清楚那种感觉。”斯皮尔伯格说。这是他在动画电影上的第一次尝试,“我爱动画,但我之前从未想过可以实际执导。”他想和彼得·杰克逊一起将“丁丁”拍成三部曲,目前第二部已经提上日程,“我尽力劝说制片厂投资,想让第二部和第三部背靠背制作,但他们不同意。如果前两部成功,我们将制作更多的系列电影”。
他写的那一两行故事,总是最有趣的
彼得·杰克逊的印象
彼得·杰克逊也是忠实的“丁丁”粉丝,他甚至参与了剧本创作。据斯皮尔伯格透露,“不管什么时候,彼得写的那一两行故事,总是最有趣的。所以他在这方面做了更多,远远超过制片人的职责。我们从来没有在单个问题上争论过,但我们花了两年时间交谈,通过视频电话,从洛杉矶到新西兰。我们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来搞清楚如何讲述这个故事。那是我们一起度过的最有创意的时期”。
[同题问答]
Q:你们对对方的作品都很欣赏,但是当合作之后,会不会发现一些令你惊讶的东西?
斯皮尔伯格:我真的被彼得的耐心和想法吓到。他喜欢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个挑战,然后很有条理地选择最佳办法解决问题。在拍摄现场,我总是非常焦虑。我有成千上万的想法,但没法自我梳理。而彼得有很好的大局意识,能够在一个场景或感情瞬间找到最有用的办法。他是问题的终结者。
杰克逊:合作之后发现,当他开始拍摄时,你会觉得这跟他第一次拍摄一样。我的意思是说,他会不经意地流露出幼稚,这种孩子气的兴奋所带来的热情,是我不曾想过的。
Q:可以简单介绍下电影中的动作捕捉技术吗?
斯皮尔伯格:媒介并不重要,重要的信息都在角色、故事和镜头里。其实只要电影好看的,你会忘了所有的这些。
杰克逊:动作捕捉并不是某种流派,而是一种工具和技术,通过这种技术和传统动画的结合建立一个系统。你知道的,我跟史蒂文都更适应实景拍摄,而不是用电脑,但是我们拍摄的丁丁得进入由电脑建立的虚拟世界中去。
Q:丁丁的什么性格特点促使你做这个?
斯皮尔伯格:对我来说,丁丁是无所畏惧的,我认同他的是,他从不说“不”。这是融入我人生的故事。
杰克逊:完全是因为他的果断。你开始了一件事情,即便道路曲折,你也不要停止脚步,这是你必须经历的,这对做电影也是一样的。
[名词解释]
CG动态表情捕捉
“面部捕捉头戴设备”在每个进行“表情捕捉”的演员头上佩戴一套摄像装置,用微缩高清摄像头将演员的面部动作,转换为数据模型,以之为骨架,在上面填上2D或3D角色的“血肉”,最终合成银幕上活灵活现的角色。通俗地讲就是:真人的动态表情、肢体语言经过电脑的处理或者合成之后,变成虚拟人物形象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从虚拟角色脸上可以看到喜悦、悲伤、犹疑、愤怒,而完全看不出CG制作的痕迹。
解疑
丁丁的眼睛,炯炯有神
这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第一次尝试数字电影。而且在片中也大量运用了数字技术。但是相比于之前的CG技术,本次《丁丁历险记》究竟有哪些改进之处呢?
本次拍摄《丁丁历险记》的摄像机采用了詹姆斯·卡梅隆团队所开发的Fusion Camera—3D System拍摄系统(《阿凡达》所用的摄像系统)。“丁丁”增加的“表情捕捉”无疑展示了一种更有自由度、更丰富的表现方式。3D影像网负责人蒋勇在北京参加了《丁丁历险记》的业内看片会,谈及观感,蒋勇表示:“观众戴上眼镜后,会发现以前CG制作的僵硬感已经没有了。另外,以前的CG动画片有一个‘死角’,就是角色的眼睛会翻白,但这次《丁丁历险记》突破了这个‘死角’,动画角色的眼睛都跟真人一样炯炯有神。”
超过“前辈”应不成问题
有几部使用动态表情捕捉技术的“纯CG”电影,虽然投入巨大但票房不佳。这一次,《丁丁历险记》会重蹈它们的覆辙吗?
蒋勇表示:“表情捕捉”技术造价非常高,最后得到高收益的影片却不多。据部分使用了“表情捕捉”技术的影片数据显示:《极地特快》成本1.65亿美元,但中国票房仅1000多万;《贝奥武夫》成本1.5亿美元,全球票房也才1.96亿美元。对此,蒋勇表示:“我认为《丁丁历险记》超过《极地特快》、《贝奥武夫》等影片应该是没问题的。相信会有更多的导演为了迎合观众需求而采用表情捕捉技术。”
发行策略,不是第一次了
本次《丁丁历险记》率先在欧洲上映,目前票房已达1.6亿美元。而亚洲地区的上映工作也已经展开,相比之下,北美地区要差不多一个月以后才能看到,这究竟是为什么?
对于《丁丁历险记》中国上映档期比北美地区提前近一个月,影评人毕成功认为这是发行方的发行策略,“一般而言,中国‘关门’前的进口分账大片基本上都会在11月中旬消化掉,12月又是贺岁档,其实以往也出现过进口分账大片比北美地区早上映的情况,比如《007:大破量子危机》也是这样的。”
[本地]
丁丁来了,“失恋”热度不减
随着《丁丁历险记》在国内各大影院上映,本土影院也调整出最大排片空间来满足观众观影需求。本报记者从长沙几家主要影城了解到,在《丁丁历险记》上映首日,横店潇湘王府井影城排片6个场次、万达国际影城排片20个场次,而中影今典放电影院国际影城排片14个场次。记者还发现,虽然有《丁丁历险记》杀到,但是目前热映的《失恋33天》在排片场次方面并未受到明显削减,从这三家影城今日(15日)排片表上看到,《失恋33天》单日平均场次达到14场,几乎与《丁丁历险记》正面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