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麦家“入伍”照,图中前排左二为麦家。
“30年过去,我已经变得连我自己都不认识了。你能猜出来,谁是我?”前天,麦家在博客上贴了一张1981年国庆节,他入学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福州分院后的第一张留影。 读者的好奇心被无限点燃了,微博干脆发起了一个投票,让大家做起了单向选择题。
“这张30年前的老照片,猜猜中间哪个是麦家?前排左起第一个?前排左起第二个?还是后排左起第五个?”
照片里的10位男生全部成了备选答案。
那么,到底哪个是麦家?
别着急,继续往下看吧。
照片里的麦家 那时初尝“触电”滋味
“你认出哪个是我了吗?”听说记者来求证老照片的悬念,麦家神秘兮兮地问。
当记者报出自己的答案后,麦家反而有点小震惊:“你目光很毒嘛。”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这张照片去年从他同学那里发现后,麦家在最初的一刹那,愣是没认出自己来。
“很瘦,显然是营养不良的。而且,那怯生生的目光和神情,典型的一个乡下孩子刚进城的模样。”麦家自嘲说,不像现在,年纪大了,脸皮也厚了,很难再有害羞的表情。
这是麦家到部队的第一张照片。“国庆节允许我们去附近的风景名胜兜兜风,其实是一个寺庙。当时我们一个队共4个班, 一个班就10个同学,这是我们2班的全体同学。”
除了2班的同学,最让麦家念想的,大概还有4班。“为什么?因为4班是女生班。”麦家不禁嘿嘿笑了。
“我们当时有规定,招生的时候,30%必须是女生,但是不瞒你说,我在学校期间,没和一个女生搭过话。”麦家说,“一个是当时很封建,另一个是因为在部队。”
回想起那段经历,麦家还讲了个让他初尝“触电”滋味的故事。
“我读书的第二年,家里给我寄了件毛衣,但实际上,那几年我身体长得很快,寄来的毛衣对我来说,袖子太短了没法穿。我们队长就让一个女生给我接了一截,当她把毛衣还给我的时候,我们的手不小心碰了一下,顿时,就跟触电一样。”说起这件事,麦家到现在都觉得有点脸红。
这个女生,现在也在浙江,偶尔,麦家也会和她有联系。
而联系更多的,是照片中,前排左一和后排右二。“这两个在杭州,一个在法院一个在安全局。”
这张照片,就是这两位在杭州的同学提供给麦家的。“我的已经遗失了,去年10月,我们聚会的时候,我才从他们那里重新看到。”
重得老照片瞬间让麦家有了追忆往昔的豪情。不过,当他把这张照片给他儿子看的时候,顿时就幻灭了。
“儿子猜前排左边第一个是我,我告诉他,边上那个才是。”告诉儿子***后,麦家就被打击了,“我儿子用疑惑的眼神看了看我,口气倒是不容置疑地‘爸爸,你怎么从瘦猴变成了胖桶’?”
连载中的《刀尖》 将解开“箱子”的秘密
贴出这张30年前的老照片,是因为麦家要在博客上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和本报正在连载的《刀尖》有关。
“因为《刀尖》,牵扯到了我上军校的故事。”麦家在1981年,偶遇时任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招生官的王亚坤,他幸获王亚坤“首长”的青眼,被这所素享“军中清华”之誉的大学福州分院录取。
想不到,2003年夏天,王亚坤夫妇突然到访麦家的成都寓所,给他带去的除了阔别20年的唏嘘和关切,还有“整整一箱的材料”,“他们希望我把封存在箱子里70年的非凡往事写出来。”麦家说,这,就是《刀尖》的起源。
箱子里各式各样老旧的东西如今仍让麦家历历在目:书信、照片、相框、文件、图章、纸条、笔记本、书籍、电报纸、子弹壳、丝巾、领章、帽徽、怀表、花名册、衣服、指北针、金戒指、录音带等,五花八门。
“这些,都将在《刀尖》里的故事里出现。”麦家说,钱报连载《刀尖》短短3天,他已经收到了10来封邮件,都是向他要全文以解瘾的,“不过,我都回复他们说,还是跟着钱江晚报连载版看吧,有悬念才更有意思嘛。”
“你问我眼镜在哪?我其实是在部队里,故意不戴眼镜的。”麦家承认自己在部队招生时作弊了,“因为我一只眼睛是1.5,查视力的时候我先查了这只眼睛,给考官造成了麻痹,另一只极其近视的眼睛,测视力的时候我是背的视力表……”
这张照片让麦家自己也感慨良多。“那时的青葱岁月,人很单纯,一点功利心都没有,觉得自己做的是保卫国家安全的神圣工作,很光荣。”
当时,麦家他们学的专业,对外号称是无线电,其实,就是和破译密码相关。“并不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有乐趣,很枯燥,也很有压力,经常要面壁苦思,有的人,面壁十年也一无所获。”
“而且,因为是秘密单位,人与人之间都互相封闭,每个人都是孤岛。”好在麦家在毕业分配进部队一年后,就因为发表了一篇小说而调到了宣传部门,从此,开始踏上他的文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