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物周刊--姜振宇:盯住你的反应(附图)

2011/12/2 17:37:19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之后,她给姜振宇看了一个结案的凶杀现场照片,请他逆推凶手的行为模式。姜振宇:那些值得我们花时间去测试和写分析报告的,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有负面信息,才值得辨别真伪。姜振宇:郭美美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我觉得用不了“恶”这个字来形容她。

--姜振宇:盯住你的反应(附图)

姜振宇(姜晓明)

  姜振宇:测谎仪测试的分析周密程度还不如我们,因为那个数据的强势太明显了,一条曲线出来几个点表示对方在这里有说谎嫌疑。但他为什么说谎,以哪种方式说谎是没有进一步解读的。

  人物周刊:如何降低测试前成见的干扰?

  姜振宇:那些值得我们花时间去测试和写分析报告的,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有负面信息,才值得辨别真伪。这种时候,我们这些自诩为正义的人士就可能受影响,持不够中立的主观态度,本能的会对丑恶现象有情绪心理偏差,所以我就加了一个规矩,一定要双向推导,假定为真或者假定为假,对方所有的表情和反应能不能讲得通,就如同在《非常了得》的原则一样,微反应一定不能多疑擅断。

  梳理行为,不下定论

  人物周刊:你刚开微博就参与了***与罗永浩的“戏谑”,包括之后分析一些公众事件的时候,不担心会被卷进去?

  姜振宇:没什么可担心的,大不了退出微博。我对微博最大的一个看法是因人定立场。现在基本上所有的争吵,或是观点碰撞,全部都是因人设立的,不管是方粉或是罗粉,没有人会跳出来,因事定立场。因为因事定立场的人往往是旁观者,都是去看双方的讲理。

  我更欣赏科学松鼠会做科普的态度。说白了,做科普的人不是做研究的,是拿别人的文献来证明一些观点,所有的文献都是人家研究出来的。现在是懂科学的人太少,所以一旦出来一个头头是道的人,就会被说成是神。他从来没输过,而且他不能输。

  人是社会的,分析一个人的所有行为,其实最后都是趋利避害。趋利就是生存和繁衍,他也有孩子,他要养家,那收入从哪里来,就决定了这个人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一旦输了,比如我在节目上猜错了,可以退出来,我就是普通的研究人员,不是专家。但如果他错了,他的约稿量、案例量就会少很多,就没有经济支柱了。所以分析一个人时,抛开他所有光环、观点、社会身份,就是怎么挣钱、怎么花。这样看人,基本上就能看得很通透了。

  人物周刊:分析了郎咸平采访郭美美这段视频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姜振宇:郭美美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我觉得用不了“恶”这个字来形容她。她完全不明白自己随便说出来的一个信息会造成多大影响,完全不知道社会现在的矛盾程度,以及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状况,她不关心。她是一个很不懂事的小孩,但网络舆论的力量会给她贴两个标签:第一个表现就是卖,也不一定卖给了谁,反正会有人包养她,是用肉体换来的生活;第二个是恶,因为有这个卖的经历,所以玷污了慈善事业的光辉,以及让老百姓捐的钱损失了。

  这两个结果至少在没有更多物证之前,我是不会这么认定的,从她的表现来看也不像。其实说这个话肯定要冒风险。我们还是希望不做风口浪尖上的人,因为做风口浪尖上的人其实远远弊大于利。

  人物周刊:那她的母亲郭登峰呢?

  姜振宇:单从视频来看,可以用“狡猾”来形容。这个女人不管靠什么手段挣来的钱,哪怕现在不是那么富,没有挣到那么多钱,但她的脑子接受过很多信息,处理信息也很快。如果她站在另一个立场上发表一些观点,那她很有可能就是老百姓追捧的人。

  但是我没办法站在跟她平等的位置上揣测这种人的实际心理,因为认知不一样。不管她挣过多少钱,她至少在那个圈子里打拼过,她见过的现金量和见过数字的值,可能比我一辈子加起来还要多。所以我只能说她有复杂的思维——回答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有思维——那当然最可能的就是编造和掩饰了一些信息。我只能靠逻辑推出来这个样子,但我肯定不能说她就是在撒谎。

  人物周刊:有没有分析过其他的一些公众人物?

  姜振宇:有一家网站做了陈光标的视频记录,委托我做了一次分析。那次分析还算比较详细,收集了背景资料、他矛盾的地方,但分析出来后,节目被禁了。

  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要讲一个成本和收益。老百姓、媒体为什么热炒他呢?是因为他拿钱的方式很特别、很刺激。而我们看到的就是两大块:

  一、他捐的钱怎么来的?显然是挣的。但要挣多少,才能捐出那个量,总不会是50%吧。至于他怎么挣得这个钱,可以查他的产业。谁是路桥拆建的最大发包商?政府。因为政府花钱是不心痛的,既然不讲求经济效益,讲求的是什么呢?低风险,或者是高灰色收入。高灰色收入这个要有物证,暂且不讨论。什么人承接会有低风险?著名优质企业家,尤其是跟慈善沾边的——你看人家每年捐出那么多,产业规模又那么大,这样的工程不给他给谁?他能捐那么多,就意味着他能挣那么多。所以,怎么挣的、谁是他的上家就很清楚了。他为什么不像其他做慈善的人不炒作,或者说低调炒作?因为他需要慈善来给他做一个定位,一个社会定位,所有的定语都是他自己标榜出来的。

  二、他有太多做假的动机,就是做秀的痕迹太明显了,明显已经不是说真心愉悦地把这个钱捐出来。站在日本灾难现场拍姿势,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不是为了慈善,就是为了树立社会形象。那你花这么大成本树立社会形象干什么用?混饭吃嘛!就这一条结果。

  人物周刊:分析公众人物,包括公众事件的时候,你会觉得有压力吗?

  姜振宇:不会有压力,因为他们不会跟一个科研人员计较,而且我们基本上还是比较客观地在梳理这个人的行为轨迹和行为模式,没有定论说他就是个骗子,她是一个贱货,因为那也不是我们该干的事。

  眼见未必为实

  人物周刊:这门学科还涉及到哪些领域内的知识,最终应用到哪些行业?

  姜振宇:认知神经学、解剖学、发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各个方面。最苛刻的测试应用确实是司法。而且司法有天然的优势:无罪推论、物证优先、不轻信口供。但还是要尊重司法的规律——物证为王,其他都是辅助手段。如果这门学科有一天能比较成规模,并且被广泛认可,在社会上的应用就是人际传播的管理。

  人物周刊:比如商业谈判?

  姜振宇:在中国目前这个经济形式下,不需要技术派就可以把商业谈判搞定,因为多数的商业谈判主体并不平等,绝大多数都是一强一弱,基本上在谈之前就已经有评判了。基本上没有什么平台可以去应用这套技术,需要考虑的是更多非技术的因素。双方实力相当,百分之百可以双向选择,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这种合作,基本上很少。这个有点理想化,但如果是这样理想的状况,你能够运用技术看到对方的主观态度,可以比对一下自己的客观情况,很多不必要费的精力可以减免了,你就可以有效地达到可能的预期。

  人物周刊:这项研究会不会让自己有些斤斤计较的感觉?

  姜振宇:会有斤斤,计较还没感觉到。值得计较的事本身就得计较,生活里面的情况是不需要计较的,也就不计较。

  人物周刊:做研究时,你觉得最痛苦的阶段是什么时候?

  姜振宇:最痛苦就是自己把自己给否定了。千万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意识——你能听到的话、看到的字都是别人有意识给你的。亲眼所见未必为真,画面可能也会说谎。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