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威克(Tom Wicker),被尊称为美国二战后最著名的记者。他写过20本书,并曾在第一时间报道了约翰-肯尼迪总统的被刺事件。
威克是一个高大魁梧的男人,有着近190厘米的个头,一张红润的面庞和丰厚的嘴唇,一缕不听话的头发总是调皮地垂在额头,让他身上散发出一种男孩般的气质。在穿着细条纹西装的华盛顿媒体人当中,他总是一身粗花呢衣服。不过威克的样子看起来,会让人觉得他更适合在慵懒的夏日躺在吊床上,戴着一顶草帽晒太阳。在他散漫的步伐和慢吞吞的说话方式之下,暗藏的是暴躁的性格、凶猛的工作操守、猛虎般的竞争力和固执的理想主义,这些品质让威克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评判美国、美国人、美国社会最具洞察力的人。
1960年,《纽约时报》传奇人物詹姆斯·B。雷斯顿雇佣威克到报社驻华盛顿办事处工作。他之前在4家小报社工作,用笔名写过几本小说。从此,威克成为《纽约时报》“苏格兰男孩”帮成员,所谓“苏格兰男孩”,就是当时《纽约时报》里风头最健的业务骨干,包括普利策奖获得者记者马克思·弗兰克,著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安东尼·路易斯,和同是普利策奖获得者的擅长讽刺评论的罗素·贝克。
在这里,威克负责国会和肯尼迪执政时美国政府的报道。他的产出也是惊人的,在前几年里写了700篇文章,大都登在头版,其他则刊登在《纽约时报》杂志或第七版的“每周评论”上。
他的报道富有娱乐性,能提供大量信息,“去年,美国最让人耳熟能详的声音,就是那个有着哈佛口音,跋涉到波士顿的爱尔兰移民的后代,他的声音听起来有点像是老旧广播里富兰克林·D。罗斯福的声音,但加速到了每分钟90的转速。”威克在一份杂志里,这样总结肯尼迪第一年总统任期时的241次讲话。
1963年11月22日这一天,正当肯尼迪满怀信心治理他的国家时,不幸却降临了。这时,威克仍只是一个跑白宫报道条线,虽聪明能干但还不为人知的记者。作为一名《纽约时报》驻华盛顿办事处的“苦力”,那一天,他为《纽约时报》做一个常规政治报道,跟随总统车队一起穿行达拉斯闹市区。威克见证了日后一直令美国民众不安的画面——枪声响彻Dealey广场,受伤的肯尼迪斜躺在敞篷轿车上,车子开足马力前往“柏龄纪念医院”,随后,医生腾出位子给了牧师。美国被迫迈入一个新时代。这些片断都是威克在电话亭里,向《纽约时报》的人口授的对肯尼迪遇刺的报道。因为当时情况太突然,威克只能将这一幕幕日后不断被人提及的情节,匆匆写在白宫发给媒体的行程单上。但是,这却是最详实的来自媒体的记录。最后,这仓促而成的新闻报道,变成头版的两条报道及第二页整版报道,从此让威克在美国新闻界一夜成名。
之后,威克这名来自北卡罗来纳州小镇的孩子,一名普通铁路***的儿子,接替了雷斯顿的位子,成为管理48名员工的驻华盛顿办事处主编。此后,他又接替退休的华盛顿政治事务专家亚瑟·克罗克的位置,为报纸撰写专栏。自第三十任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之后,克罗克就开始负责报道每一任美国总统。
尽管驻华盛顿办事处主编的位子意味着管理上的职责,但威克对这一项工作事务却显得相当冷漠。他继续执著于华盛顿和国内新闻的报道,写一些分析性文章。在纽约的编辑都抱怨威克太专注于写作,所以报社决定让詹姆斯·格林菲德——前《时代》周刊记者和美国国务院官员替代威克的位子。
而威克和其他同事都觉得,这一举动是为了纠正雷斯顿管理时的独立制度,强烈反对这一任命。《纽约时报》出版人小阿瑟·苏兹伯格最后收回了这一任命,让马克思·弗兰克担任这一职位。威克之后成为副编辑,直到退休都是如此。
与行事保守的克罗克和温文尔雅的雷斯顿不同的是,威克给专栏带来了一种强硬的自由主义视角,他的名为《在这个国家》(In the Nation)的专栏,先是出现在《纽约时报》社论版,自1966年起每周在专栏版出现两三次,直到1991年退休才停止。他的专栏稿也同时在多家报纸发表,包括《大西洋月刊》、《哈泼斯》、《生活》、《新共和》、《纽约客》、《花花公子》、《滚石》等。
威克总是立场鲜明。当引起美国国内分歧的越战和民权运动席卷全国时,威克称赞林登·B。约翰逊和国会通过了1964年的民权法案以及1965年的选举权法,并督促总统应该加强对东南亚事务的参与。
他曾指责理查德·尼克松偷偷摸摸轰炸柬埔寨,在水门事件爆发后,斥责其制造了“一个警察国家的开端”。由此,尼克松将威克放在“敌人名单”上,但尼克松却没能“斗过”威克,他最终因试图掩盖水门事件而愤懑辞职。当时,副总统斯普罗·T。阿格纽也跳出来,骂威克这个人是“不负责任且做事不动脑子”,但阿格纽也败给了威克,因在担任马里兰州州长时避税和受贿而辞职。
威克的评论总像狂风暴雨一般,毫不留情地折磨着所有的美国总统:他说杰拉德·R。福特不该继续对越作战;吉米·卡特对上涨的物价和伊朗人质危机显示出拖延和无能;罗纳德·里根在伊朗门事件上的不作为;老布什对波斯湾战争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美国国内教育和医疗保险的关注。威克的攻击目标还包括美国国会、政府机密、大商业集团、腐败的工会领导、种族偏见、监狱状况、电视和新媒体等,可以说,他得罪了美国上上下下的人。
由于威克的专栏作者身份使得他不用被新闻人立场的规定所限制,到了1970年代,他成为电视节目的固定时事评论人,还在各大学和论坛发表演说。1971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时事宣讲会上,他督促学生“投身不合作主义”,抗议越战。“我们已经让一个总统离开了,”他对着欢呼的人群说,暗指林登·约翰逊因越战政策赔上政治前途,“也许我们可以再来一次。”鼓动人们把尼克松也赶下台。
所以,威克的职业生涯中有很多的仇家,他经常被保守主义者、自由主义者、职位或高或低的政客、商业利益团体、工会领导等攻击,他更是因自己总是超脱新闻事件观察者的身份,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而被人诟病,这也让他与很多主流记者格格不入。但是,他的言论和专栏的批判力度仍不减。
他参与新闻事件最著名的一起,发生在1971年9月。当时,纽约州阿提卡监狱暴动,1300名囚犯扣住了38名看守和监狱工作人员。由于威克之前因同情一名在圣昆汀监狱越狱事件中被枪杀的前黑豹党成员乔治·杰克逊而撰写文章,阿提卡的监狱造反者此次也要求他能声援,呼吁他让当局对监狱的条件进行检查,并监督囚犯和当局的谈判。激进派律师威廉·M。昆斯特勒和黑豹党主席鲍勃·希勒也加入其中,也有时事观察家担任调停者的角色。
威克在专栏中,描述了自己与监狱造反者共处的一夜:火焰闪烁的油桶、举着球拍和铁管当作武器的健壮的囚犯、面无表情的男子戴着帽子或是橄榄球头盔,人群在木头路障之后聚集,他写道,“这是另一个世界——让外来者惧怕,有种让人震慑的奇异感——在巨大墙体之后,在这窃窃私语的黑暗之中,绝望之人拥有了暂时却真实的权力。”
不过,囚犯的特赦和让州监狱局局长罗素·G。奥斯瓦德下台的要求被当局果断拒绝。州长尼尔森·A。洛克菲勒也拒绝了观察员想去阿提卡监狱的请求。僵持4天后,骑警和警卫突袭了监狱,10名人质和29名囚犯被警方打死,目击者称这一景象是“集中营狩猎”。3名囚犯被其他囚犯杀害,他们还联手将一名狱警打死。在这之后,当局为了报复,很多囚犯都被暴打或是被虐待。
威克在一本书中写到了这次暴乱,这本书名为《死期将至》。很多评论家称赞其为威克最好的一本书,尽管他们仍责怪他对这些囚犯同情心泛滥。1980年,ABC电视台还制作了《阿提卡监狱暴动》(Attica)的电影,其中摩根·弗里曼扮演犯人律师,乔治·格里扎德扮演威克。威克写过的书可以装满一书架,他用保罗·康诺利的笔名写过10本小说,还有其他一些被认为质量平平的文学作品,例如犯罪谋杀、政治黑幕题材,及10部非文学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重估了美国前任总统的政治遗产,评价了美国的种族关系、媒体和其他话题。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被问及政界里是否有“英雄”,威克说,“我想,事情是恰恰相反的。这倒不是说我是以鄙夷的心态看待这些人,不是的。但记者的视角使得你必须看到不足之处。大多数情况我觉得他们是些有趣、让人钦佩的人,但长久来说,他们并不是什么无瑕疵的英雄,甚至谈不上是英雄。我们必须尽可能看清这些人。如果真的有英雄来临了,我们也会给予他应得的。”文/马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