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物娱乐讯 北京卫视(微博)2011年收官大剧《人到四十》目前正在晚间黄金时段热播当中,随着剧情渐渐进入白热化,由“中年危机”所引发的情感纠葛、激烈冲突也渐渐成为了观众和网友热议的话题:人到四十,爱情应该是一如既往的甜蜜,还是应该渐渐升华?面对感情的诱惑,要有怎样的坚持或是妥协?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12月29日,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丹彦携手《人到四十》编剧彭三源以及原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仲呈祥等电视艺术传媒专家进行了《人到四十》研讨会。在研讨会上,专家们一直认为该剧有一定的思想深刻性,反映了信息化时代下思想矛盾冲突,关键表现了当下人的精神生态。
彭三源谈创作初衷:人到四十乃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
编剧彭三源表示,该剧所有的主创包括导演、演员,这些人都是人到四十的人,到了中年以后对于生活会有很多很多的感触跟原来是不一样的。她认为其实人到四十到了中年人的群体,在整个社会当中和在家庭当中都充当着中坚力量,而且中坚力量是无法替代的,上有老,下有小,谁也无法从这个人生责任中逃离,也没法从这个年龄段逃离。这个问题就是很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而且因为它的无可逃避性,这是人类可以探讨的文化题,由于这个原因,她就做了《人到四十》这样一个选题。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北京广电节目专家评论课题组组长唐远清评价,这个剧做得好的是从编剧、导演的角度,在艺术创作上比较好地把控了艺术真实和现实真实的关系:“这个剧是有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色彩,在有些方面真实再现生活,反映了不同年龄段的现实生活。另外,这个剧比较有一定的思想深刻性,也就是反映了信息化时代下思想矛盾冲突的一种现实。这里面尤其是主人公的命运,包括整个几代人的冲突。尤其是设计了按照传统道德标准,应该说叫‘小三’华硕的形象,这个剧首先处理不是道德角度批判,其实在讲一种现实的合理性”
专家赞《人到四十》表现当下人的精神生态
李准看完《人到四十》的感触尤为深刻,他表示,该剧用行云流水般的日常生活叙事,生动鲜活的揭示出当今生活的环境,特别是身处忙碌生活快捷方式的中年人,对于他们来说在生活中很多情感、很多感受都已经濒临无感觉,濒临麻木了。在这种状况下,只有生临死别的高峰体验才能最能检验血缘亲情真实到什么程度、强烈到什么程度,一个是梁国辉肺癌晚期和他父亲的病,这两个体现出血缘共同体、亲情共同体。
《人到四十》这部戏通过对现实的描摹完成对现实的超越,对于编剧来说非常不容易。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邢戈从剧里看到主创者对生活的良知,讲到:“从剧作的角度来说,编剧取材于现实生活,通过构思提炼,仍然以生活的面貌反馈给观众,但完成了对生活的隐喻。情节剧也好,这是现象上或者表达上的问题,然而在编剧构思的意义上,核心的问题是这部剧到底想做什么,到底想说什么。生存死亡和爱情是艺术的永恒主题,《人到四十》这部戏特意把生和死作为故事大前提和大背景,以波澜不惊的态度进行书写,这个戏其实事实上跟我们的生活***是不谋而合的,因为我们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这样生和死的背景下渡过的,只不过我们常常是没有意识。” (柯璐/文 王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