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四位青年导演领军人物张元、韩杰、蔡尚君和杜家毅(从左到右)出席了活动
张元
杜家毅
本报讯 (记者孙琳琳 牛萌)由主办、北京中广新媒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独家协办的“我们的第一次”电影创作人论坛昨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著名导演张元、蔡尚君、杜家毅、韩杰,著名编剧顾小白、李霄峰齐聚论坛,共同分享他们创作电影的“初体验”。
昨日的论坛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由编剧顾小白、李霄峰坐镇,现场氛围充满文艺气息。两人畅谈了自己从少年时代接触电影、尝试写小说,之后开始写影评,从中汲取养分、打下编剧基础的经历。李霄峰回忆起自己曾把007系列的《金手指》看了十多遍,从小受电影“润物细无声”熏陶的故事,顾小白则透露小时候曾给金庸的书写过续集,还为自己取过一个笔名“肖近庸”(小金庸),“能做编剧有阴差阳错、幸运的成分在,但是如果没有潜移默化的滋养,不可能做这个事儿”。
论坛下半场聚焦导演创作,谈到自己导演生涯的“第一次”,张元、蔡尚君、杜家毅、韩杰都感慨万千,四位导演不约而同地发挥幽默细胞调侃“触电”缘由,杜家毅笑称当初从事电影是为了在女孩面前显得很有出息,而执导《转山》则像很多少女的“第一次”,稀里糊涂,甚至没有勇气在片场喊“开始”;蔡尚君透露拍处女作《红色康拜因》时压力很大,中间还修炼了好几年:“经验都是别人的,作为一个导演,你得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理”。
导演韩杰2011年拍出了口碑之作《Hello!树先生》,他回忆了自己从贾樟柯的副导演到拍摄处女作《赖小子》的心路历程,认为当导演很重要的一点是“你的世界观如何在电影里落实”;而四位导演中的“大哥”级人物张元讲述了自己1990年拍摄处女作《妈妈》、开创中国独立电影先河的故事,他笑称当年在国外听到“独立电影”四个字颇为紧张,但如今回忆起来却感觉很值得,“如果仅仅靠电影制片厂拍电影,那么中国电影早就要死掉了。《妈妈》是我自己的第一次,我们还需要很多的第一次”,一番话引来台下热烈的掌声。
导演谈
张元(代表作《东宫西宫》《看上去很美》)
要靠制片厂中国电影早死了
我为什么还要拍电影?有两个最重要的东西一直在鼓励着我,一是好奇心,一是同情心。我首部执导的电影作品《妈妈》曾两度被搁置,但我也在几经波折的过程中,由原本担任摄影一职而获得了首当导演的机会。而这部影片最大的意义,则在于它是中国独立电影的第一部。当时中国只有16家电影制片厂可以拍故事片,因为各种特殊原因,最终这部影片找来了不到2万人民币的“外资”,我把自己在西单的一个30平米的小房子拿出来作为拍摄地。在经过愉快的14天的拍摄周期及7天剪辑后,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独立电影就这样诞生了,这是个“莫名其妙的诞生过程”。
因没有制片厂和场标,最初这部电影也只是制作成了录像带,后来还是王家卫导演将胶片带走制作,才促成了该片在法国南特电影节上的首次放映。当该片在电影节上被称为独立电影时,自己被吓了一跳,“后来讲‘地下’电影我都不紧张,但一提到‘独立’二字,至今我还会紧张。如今允许民营公司,允许个人公司拍电影,就是因为我们的努力。没有我们,可能今天还会是16个电影制片厂,还是会有场标。虽然我曾有7次被电影局要求‘不允许任何单位和张元合作’,但是如果仅仅靠电影制片厂拍电影,那么中国电影早死掉了。《北京杂种》《东宫西宫》等片,是摇滚影片和同性恋题材影片在中国的首次尝试。因为我们很多的第一次,才会促进中国电影现在的发展,到今天,我们还需要有很多的第一次。
口述:张元
杜家毅(代表作《转山》)
因为一个女孩走上电影路
我很喜欢吹牛B,第一次想拍电影是因为女孩,因为她老觉得我没出息,所以我来北京,想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衣锦还乡。我觉得环境特别重要,我刚来北京的时候很穷,是张杨导演打电话请我吃饭,我也这样认识了蔡尚君、张元导演,我不断被他们叫过去聊故事,然后开始慢慢能做一些事,逐渐觉得自己是一个爱唠叨的人,于是先从制片人开始干,因为制片人就是凭口才。
第一次拍《转山》是一个巧合,进组后发现不是拍电影,而是带了一支登山队。第一次到现场,我忽然觉得,一旦你叫了开始,所有的东西都不能停,所以我崩溃了,没拍。拍戏之前有一段时间比较紧张,我会选择运动,跑步、游泳,让自己的负能量少一点。当导演是一个苦差事,磨炼你自己的意志,但它最大的魅力是在你营造的那个世界里,哪怕他演的是杀人犯,他也是假的,你可以不负责任。还有一个,就是能够不断地讲故事。口述:杜家毅
导演谈
蔡尚君(代表作《红色康拜因》《人山人海》)
保持激情,把每一次当做第一次
我1998年左右写过一个电视剧,很失败,真不会写。第一次做电影应该是2000年左右,也是失败,那时候体会到,在中国做一个导演,50%需求的都是电影之外的东西,包括融资、情商、沟通能力,我拍《红色康拜因》的中间修炼了好多年,但是如果你有这个勇气,就能扛得住。
第一次拍电影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主要是跟自己较劲,其实压力来自于自身,人人都是这么过来的。你必须把每一次都当成第一次来做,保持这样一个激情状态,不然没法坚持。很多大导演也都是早上起来,问自己今天是不是还有创造力,每天面对崭新的自己,这是挺重要的。
我觉得当导演的魅力,第一当然是自由,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你可以只听自己的。另外就是“无中生有”,把脑子里想的东西呈现出来,这个特别享受。我不相信形容词,越花哨的东西我越排斥,只看最简单的,寻找最本质的东西。口述:蔡尚君
韩杰(代表作《赖小子》《Hello!树先生》)
心态上不太愿意面对人
拍《赖小子》的时候,我站在宾馆的窗口看着剧组的车一辆辆开进来,那么多器材,每个人天天像蚂蚁一样运作,我顿时感到肚子很痛。那天晚上,我一夜未眠,想着如何落实我的剧本,如何让那么多过来帮你干活、挣得也很少的人,愿意帮你把你的世界观在电影里落实。这个不眠之夜让韩杰一生难忘。进入片场,我很幸运自己是瞬间便能找到感觉的导演,之后的拍摄也比较顺利。
我觉得首先自己是一个影迷,但我与喜欢集体观影的人不同,我喜欢一个人关起灯看电影,享受我与电影之间的对话。虽然导演是一个要处理各部门关系的繁琐的职业,但我在心态上至今不太愿意面对人。
口述:韩杰
编剧说
顾小白(代表作《人山人海》、电影《山楂树之恋》及新版《红楼梦》等)
没有捷径,收藏有冲击力的新闻
我从初一开始迷恋两样东西,一个是电影,一个是小说。在小县城接触最多的就是武侠小说,金庸、古龙等确实滋养了我,这种积累可能没有那么功利,但能跟你的生命融在一起。我真正的第一次是和蔡尚君导演做《红色康拜因》,从那开始我才有了概念,怎么把人物结构、情节弄得既能揪着观众走、又让观众有一些思索。
纯专业的编剧有点儿像程序员,我喜欢和自己真正愿意合作的人一起,齐心协力打磨作品。做剧本没什么捷径,电影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产品,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一定要在写人物、写每个情节的时候,站在不同的角度打量自己,一定要提出质疑。另外,看到有冲击力的新闻,我会收藏下来,也许能真正生发成一个好电影。
口述:顾小白
李霄峰(电影《达达》编剧及男主角,新书有《失败者之歌》)
生活最重要,编剧是次要的
小时候看过的东西对你来说很重要,十几岁的时候,偷过一盘录像带,就是张元的《北京杂种》,跟当时《黄飞鸿》这些港片很不同,我印象特别深。写影评是从大二开始,看到别人写觉得手痒,认为自己也能,就莫名其妙的开始挣稿费。
《达达》是我和张元合作的第二个剧本,他给我最大的影响是,在剧本里尽量不使用形容词,尽量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描述人物的行为和语言。我觉得生活是最重要的、编剧是次要的。年轻人不一定上来就写剧本,可以找一份工作,接触社会,哪怕你干个副导演、道具师,总得找一个切入口。当作家和当编剧最大的区别就是,剧本你得听导演的,这是肯定的。
口述:李霄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