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电影奖得了名就别再想利

2012/2/9 11:37:21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2010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大赢家《岁月神偷》,颁奖礼过后在香港只收得100多万港元票房 获得2010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编剧奖等数个奖项的《岁月神偷》,4月18日颁奖礼过后在香港只收得100多万港元票房,在总票房2300万中只占很少比例。

纵有布拉德·皮特等大牌,《通天塔》票房也一般2010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大赢家《岁月神偷》,颁奖礼过后在香港只收得100多万港元票房

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岁岁清明》获奖前观影人次只有7万多

纵有布拉德·皮特等大牌,《通天塔》票房也一般

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奖电影只有《云水谣》等少数几部影片大规模公映过

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岁岁清明》获奖前观影人次只有7万多

:电影奖得了名就别再想利

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奖电影只有《云水谣》等少数几部影片大规模公映过

  龙年一到,“电影颁奖季”也开场了,奥斯卡金像奖、柏林电影节金熊奖、香港金像奖都开奖在即。而放眼华语电影圈,哪个电影奖的“含金量”最高?这个“含金量”并非指奖项权威性,而是指对影片票房的影响力。尽管各大奖入围规则不同、评委不同、影响范围也不一样,但这个话题仍然是网友、观众讨论的热门。

  策划:徐晖

  撰文:本报记者王振国

  金像奖金马奖:

  权威十足但票房推力不足

  香港电影金像奖评委由评选事务组推荐及邀请的电影业内人士和专业媒体工作者组成,是华语电影圈三大权威奖项之一。但从近年实例来看,该奖对票房帮助并不大。去年拿下金像奖最佳影片之后重映的《打擂台》是最好例子。在拿金像奖之前,口碑不俗的该片在内地只收获100多万票房便匆匆下线,在香港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最终票房450万港元。获奖之后获得重映机会的该片只在少数影院放映,并不能造成大规模放映效应,片方代表也曾表示,重映影片主要是向观众推荐该片,无意盈利。有市场人士表示,最佳影片称号对票房助力不大,对票房来说更关键的是影片类型、阵容等因素。

  另外,获得2010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编剧奖等数个奖项的《岁月神偷》,4月18日颁奖礼过后在香港只收得100多万港元票房,在总票房2300万中只占很少比例。

  入围人选方面的规定令香港金像奖的影响力范围受到限制。按照入围规则,导演须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香港居民,出品公司须有一间为香港合法注册公司,影片最少有六个工作项目的工作人员为香港居民。因此,围绕金像奖的入围规则,近年来不断传出要走出“小圈子”、接纳更多华语片的呼吁声音。相比主要关注香港电影的金像奖,金马奖胜在评选范围全面,该奖早年主要评选对象为台湾电影,后扩展到香港电影,20世纪90年代之后将内地电影也纳入评选范围,现在成为一个世界华语电影年度评选的奖项。不过,尽管影响力范围大,但该奖对票房帮助也不大。例如金马奖提名影片《翻滚吧!阿信》去年12月在内地上映,最后票房不到1000万。

  金鸡百花奖:“专业”得无人喝彩

  金鸡奖是中国电影界专业性评选的最高奖。自2005年起,金鸡奖与百花奖隔年评选一次,金鸡奖逢单数年评选。两年评一次,因此屡屡出现两年前的影片重新被拿出来评奖的怪现状。另外,获奖影片也很少获得重新上映的机会,更谈不上对影片票房的帮助。

  金鸡奖近年来不断在重要奖项评选中推出“双黄蛋”,导致观众质疑评委的能力,甚至有人尖锐地指出“为什么那么多专家连一个最佳都评不出”。

  在维持严肃性、学术性的同时,金鸡奖也拉远了它与大部分年轻观众的距离。比如在去年金鸡奖上击败冯小刚赢得最佳导演奖的陈力,她的拿奖作品《爱在廊桥》不但从未公映,之后也没有上映的消息。拿下最佳编剧奖的小成本影片《岁岁清明》获奖前票房为155万元,观影人次只有7万多。

  作为群众奖的百花奖也问题不少。曾有网站举办“你怎么看待大众电影奖的评选?”的调查,在参加的网民中,78%的人表示对百花奖不感兴趣,66%的人表示百花奖不能代表观众的心声,69%的人批评评选过程不透明。这些网友的质疑表明以群众性电影奖自居的百花奖正失去群众基础。

  近年的华表奖也出现了“下双黄蛋”等问题,另外,部分获奖的电影,观众几乎从未看过,比如曾经获得优秀故事片奖的电影《我的左手》,导致公众对于部分评奖结果的认同性低。

  上海国际电影节:光剩下国际影响了

  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中国唯一的A类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名为“金爵奖”。尽管拥有国际影响,但历数14届最佳影片,只有2002年第六届的《生活秀》在国内公映过,哪怕范围扩大至所有奖项的获奖电影,也只有《云水谣》、《夜·上海》、《情人结》等少数几部影片在国内大规模公映过。而且以上例子都是华语影片,对获得金爵奖的国外影片来说,这个称号对其在华语影市的市场意义并不大。

  业内观点:

  奖项并非票房灵药

  在获奖影片收获专业评委称赞、同行嘉许之后,华语各大奖项对票房助力这个指标上往往很难如人意,往往是拿了名,就别再想利。

  有业内人士分析,对内地部分电影奖项的权威性质疑,成为这些大奖影片不能拉动普通观众入场的部分原因,而对于电影票房来说,影响更大最终还是影片类型、阵容等因素。

  网友Dopec的意见,也代表了另外一些观众的意见:“我觉得不管是什么样的电影奖,观众看电影的时候都应该忘掉这些东西。就算是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得了奖的电影又怎样,就要去追随它们吗?最权威的就是你自己对电影的品位。”

  他山之石:

  奥斯卡也非万试万灵

  相比华语电影奖项,从近年实例来看,奥斯卡奖似乎对电影票房影响大得多。比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2008年11月开始在北美上映,在拿奥斯卡奖之前获得7000多万票房,而在拿下200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之后,票房开始翻了一番,最终拿下1.4亿美元票房。这部没有任何大明星、在类型上也比较少见的印度题材影片,仅凭一个最佳影片称号就在中国内地影市获得超过5000万的票房佳绩。

  不过,奥斯卡的金字招牌也并非万试万灵。2007年3月,获得奥斯卡最佳配乐奖的《通天塔》在中国内地上映,尽管拥有布拉德·皮特、凯特·布兰切特等明星阵容,但受到影片类型限制,最后票房不到2000万。这证明了哪怕是奥斯卡奖,也未必是票房灵药,只能说是“有时灵,有时不灵”。